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19 08:0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清初,清廷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处罚措施,限制流民出山海关,但是仍然出现了许多冒死“闯关东”的现象。至清末,清廷被迫开放禁令,以放荒、免税、补助等方式,鼓励移民东北,因而逐步形成移民高潮。这一政策调整主要是为了
A.应对边疆危机,巩固满清统治
B.弱化傀儡势力,增强向心力
C.平衡各地经济,实现共同发展
D.笼络汉族权势,突出凝聚力
2.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B.都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C.都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渴望
D.都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3.“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具将以后所述之上論颁行布告
(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論以水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新(附件十五)。
(二)西历本年二月十三、二十一、四月ニ十九、八月十九等日即中历上年十ニ月ニ十五、本年正月初三、三月十一、七月初六等日上論一道,犯罪之人如何惩办之处,均一一裁明。
(三)西历本年人月十九日即中历七月初六目上論,以诸国人民遇害被虐,各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此材料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这主要是由于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彻底瓦解了自然经济
D.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5.1944年,几乎所有在延安的西方记者发出了这样的心声:“我们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这个中国充满希望,没有饥饿,没有失败主义情绪。延安使人感到未来的中国已经在今天出现。”西方记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巨大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中共的坚持抗战赢得尊重
D.国共两党之问的精诚合作
6.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与该誓词相关的历史事件
A.终结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D.迫使袁世凯取消了帝制
7.《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1937年9月23诶)提到“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关于此次谈话,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日本扩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B.印证了国共两党的民族大义
C.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爆发
D.有利于实现全民族团结抗战
8.《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一重大变化从根本上反映出
A.中国的外交近代化正式开始
B.清朝内政外交的范围扩大
C.外务部职能专门化趋向加剧
D.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9.20世纪是中华民族从贫弱、屈辱中奋起,走向伟大复兴的世纪。下列关于20世纪中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A.《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D.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10.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这个条约应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11.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的报道中写道:“大规模的抢劫,对妇女施暴,杀戮平民,把中国老百姓从家里赶出来,大批处死战俘与强迫征集壮丁,把南京变成了恐怖城市。”与此报道相关的是
A.淞沪会战
B.南京大屠杀
C.血战台儿庄
D.旅顺大屠杀
12.如图所示景观曾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但却在近代的一次战争中被焚毁,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观察下面的《时局图》,下面关于这幅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幕
B.列强主要侵华手段是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C.美国提出侵华的“门户开放”政策
D.列强的侵略使中国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
14.如表是关于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战争赔款与支出军费统计数据,而184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4000万两,据此合理的认识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破坏程度更低
B.赔款减少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窘境
C.清政府对国防军事建设的资金投入停滞
D.清政府的财政体系面临崩溃的局面
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总纲第四条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在上述四大权力构成中,学界认为其中之一是“因人设法”,是专门为限制特殊人物的野心而增设,这一增设指的是
A.参议院
B.临时大总统
C.国务员
D.法院
16.1938年3月,《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规定:“组织国民参政机关,团结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之思虑与识见,以利国策之决定与推行;实行以县为单位,改善并健全民众之自卫组织,施以训练,加强其能力。”该纲领的颁布有助于
A.发动群众实施全民族抗战
B.限制中共敌后抗战力量
C.扭转相持阶段的抗战形势
D.防止乡镇政权结构变动
17.1936年9月12日,蒋介石致电航空委员会主任周至柔,要求他重新计划以飞机轰炸军舰的特种训练,电称:“对桂作战计划可以取消。”据此可知蒋介石(
)
A.摈弃了与桂系之间的矛盾
B.调整了对内与对日本的政策
C.为西安督战做了军事部署
D.最重视国民政府的空军训练
18.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接受了列宁和共产国际关于苏维埃政权的理论。但在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并不赞成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权,认为应该建立既有工农又有资产阶级参加的组织,而不是“苏维埃”。“在这一阶段上,试图‘强行建立苏维埃’,不仅为时过早,而且是不适当的”。共产国际的这一思想
A.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果
B.推动国共两党夺权斗争的展开
C.推动了工农民主政权的建立
D.成为党内右倾错误的理论依据
19.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
单位:%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4
65
25
1
1
2
2
表1反映出当时边区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二、简答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当选。
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四十三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四十七条国务员受参议院弹劾后,临时大总统应免其职。但得交参议院复议一次。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的一个问题,并简要加以诠释。(要求:明确写出政体设计上的缺陷,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
举行之政治商谈之目的固在于和平,即动员戡乱之目的亦在于和平。但是今日时局为和为战……其关键不在于政府……全在于共产党。……政府……愿与商讨停止战
事恢复和平的具体方法。只要和议无害于国家的独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政不因此而破坏,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
确保,中华民族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定的保障……反之,如果共产党始终坚持武装叛乱到底,并无和平诚意,则政府……自不能不与共党周旋到底,别无他
途。
——蒋介石1949年元旦《新年文告》
请回答:
(1)“政治商谈”和“戡乱”分别是指什么?“今日时局”是一种怎样的时局?
(2)蒋介石提出的“和议”的目的是什么?
(3)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判断蒋介石提出的“和议”是否真诚?并从材料中找出证据加以说明。
三、材料分析题
2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与探索,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办黄埔军校应该说是孙中山军事上失败的结果。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有两个运动,一个是新军运动,另一个是会党运动。辛亥革命以后,他的活动渐渐变成了拉拢军阀,结果是不断遭到失败。这就教训了孙中山,所以他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懂得了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接受了苏联顾问的建议,一九二三年决策,一九二四年正式开办黄埔军校,并决定由蒋介石当校长。
——曾庆榴:《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
(1)依据材料,分析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的原因。
材料二
陈云在1935年报告遵义会议情况时说:“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从而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蒋健农:遵义会议后中国的历史性转折》
(2)材料中所说“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是谁?遵义会议的意义何在?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大不列颠国通过“光荣革命”驯服了专制王权,使得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同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及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是指什么?(2)结合史实并根据材料二概述自“光荣革命”至十九世纪中期,大不列颠国是如何用和平渐进之方式来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材料三中的旧体制“既已拆卸”指的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又是指什么?试根据当时的国内和国际形势来分析“拆卸”的背景。
(4)结合上述三段材料归纳世界历史上政治制度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今大皇帝准其嗣后不必仍照向例,凡有英商等赴各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1843年制定的进口税则又规定了5%的低税率,西方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几乎不存在任何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外籍税务司制度更使被打开的中国大门钥匙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大大便利了外国商品的输入。西方人评论说:“没有任何事物防阻外国人……在上海开仓时,卸下一船棉花;或是设若外国人无所忌惮的话。如下一船鸦片,或是……将这批货载到西藏的边境,或经由运河运到天津和北京,或总而言之到任何地方,同时沿途兜售。”
——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第二册)
材料二1807-1814年,美国断绝同英国的贸易,并数次提高关税。这就导致美国无法在工业品方面继续依赖欧洲,以前全部靠进口的商品转而必须自己制造;对英贸易的中断,遏制了发展经济所急需的资金外流,促使资本大部分转入工业。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外贸政策停止了在保护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的“摇摆”,又全面地恢复到贸易保护主义。如:1880年后,美国钢铁生产全面超过英国居世界首位,但1908年国会通过的立法提高了钢铁产品的进口税率,钢铁垄断势力还提高了30种产品的价格,其中有9项远远高于英国同类产品的价格,而后者却由于美国的保护关税被隔阻于美国市场之外。
——张小青《论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并分析其直接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相关历史背景,分别说明19世纪初和20世纪初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
指出上述英国在对华、对美贸易中不同境遇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2.A
3.D
4.A
5.A
6.C
7.C
8.D
9.D
10.B
11.B
12.B
13.D
14.D
15.C
16.A
17.B
18.D
19.D
20.示例一问题(缺陷):行政权对立法权缺乏约束.诠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赋予立法机构(参议院)以广泛权力的同时对行政权加以制约.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临时大总统有权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同意.制约行政权的同时,《临时约法》并没有对立法权进行相应的限制,有悖权力“制约与平衡”的理论.由此招致袁世凯等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使《临时约法》难以真正贯彻实施.另外,《临时约法》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中国近代追求宪政(民主政治)的艰难复杂历程.示例二问题:出现两个行政中心.诠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同时赋予总统和国务院(内阁)相当的行政大权,将政治制度设计为责任内阁制是根据当时条件交出政权的急迫需要;责任内阁制带有限制袁世凯专权的强烈意图,《临时约法》成为维护特定党派利益的工具;因人立法,违反政体设计应符合国家民族长远利益的基本原则;各方未达成共识,《临时约法》最终成为废纸.《临时约法》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中国近代追求宪政(民主政治)的艰难复杂历程.
21.(1)“政治商谈”指重庆谈判和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戡乱”指蒋介石发动的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今日时局”: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正在进行大决战。
(2)目的:获得喘息时间;保存反动力量,维护反动统治,以待反扑。
(3)“和议”是虚伪的。证据:一是坚持反共立场,诬蔑共产党搞“武装叛乱”;二是推卸内战责任,叫嚷着准备与共产党周旋到底。
22.(1)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苏联和中共的帮助。
(2)王明、博古等“左”倾错误指挥。
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23.(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
(2)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
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
(3)旧体制“已拆卸”: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新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背景:国际:19世纪末,欧美代议制度的不断发展。
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4)趋势: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制度。
24.(1)概括:实行放任自由的贸易政策。说明:一口贸易变为多口贸易;低税率和关税自主权丧失,导致关税壁垒几近消除;清政府疏于对外贸必要的监管。影响: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19世纪初:美国建国不久,经济尚未独立并落后子欧洲国家,贸易保护有利于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20世纪初:全球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美国工业生产跃居世界首位,贸易保护维护了垄断资本家利益,也因回避竞争不利于经济发展。
原因: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美国是一个独立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