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社会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其理论依据源自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共产党宣言》
2.二月革命前夕,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一起)“提心吊胆地”决定支持罢工运动,因为“谁也没有想到可能发生的革命会如此临近”。这说明
A.二月革命时机并不成熟
B.当时的各政治党派害怕革命
C.当时的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D.二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
3.巴黎公社委员兰维埃说:“公民们,我高兴得心都要跳出来,话也说不出来了。不过,请允许我赞颂巴黎人民,因为他们给世界作出榜样。”这里的“榜样”是指
A.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B.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C.打击国内反动势力
D.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4.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的哪一影响
A.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B.为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实践指导力量
C.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
D.为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
5.列宁曾说:“巴黎公社最终结束了这一资产阶级改革的发展过程,只是由于无产阶级的英勇,共和制这种最明显地表现出阶级关系的国家组织形式才得以巩固起来。”这表明
A.工人斗争推动了法国共和制度的建立
B.法国共和观念孕育于无产阶级革命中
C.巴黎公社尝试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1875年宪法使法国共和制度建立
6.《全球通史》记载,直到1921年,内战和外敌入侵一直在蹂躏着俄国。但出人意料的是,最后却是红军取得了胜利,也许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布尔什维克在争取农民群众的支持方面通常做得更成功。这里的“成功”主要是指
A.颁布《土地法令》
B.实行余粮收集制
C.推行固定粮食税
D.农业全盘集体化
7.以下对十月革命的看法,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学者
看法
姚海
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俄国历史上长期性的结构问题,中期性的社会政治形势和短期性的事态发展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蒲国良
1917年革命是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总爆发的结果。
柳植
沙皇专制制度是引发革命的根本原因。
金雁
俄国农民反对村社中世纪束缚,争取独立发展的斗争为十月革命创造了经济与文化条件;俄国农民维护村社的斗争为十月革命创造了政治条件。
A.关于十月革命的原因史学界有颇多视角
B.学者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逐渐趋于客观
C.学者对十月革命原因的认识逐步深入
D.这些观点都未认识到战争对革命的作用
8.欧洲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性事件是(
)
①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②“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③英国宪章运动爆发
④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⑤《共产党宣言》发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
9.傅立叶、欧文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点是(
)
①都探究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
②都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抨击
③他们的理论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10.梯也尔在1871年8月就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之后,与君主派及共和派辩论时说:“共和制存在着,它是国家的合法政体。要求别的东两,将引起一场新的革命,并且是最可怕的革命。”其中“最可怕的革命”最可能是
(
)
A.各种政治派别间激烈的斗争
B.农民阶级的暴动与起义
C.无产阶级建立新政权的斗争
D.封建顽固势力的复辟
11.宪章运动中工人要争取的权利是(
)
A.普选权
B.生存权
C.独立权
D.经济权
12.1998年弗·拉扎尔夫人曾慨叹:“它”在150年前曾经是使整个世界沸腾起来的“碳”,而150年以后的今天,它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这里所说的“它”指的是
A.《权利法案》颁布
B.《共产党宣言》发表
C.巴黎公社革命爆发
D.俄国二月革命发生
13.《全球通史》中写道:“1917年出现于全欧洲的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在俄国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普遍。”这主要体现在
A.推翻沙皇政权
B.发表《四月提纲》
C.推翻临时政府
D.通过《和平法令》
14.巴黎公社是新型的工人政权,它规定
A.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B.公职人员的工资应高于熟练工人的工资
C.用宗教教育代替世俗教育
D.人民无权罢免公职人员
15.毛泽东论十月革命“……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激励,是极其巨大的。其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
A.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影响20世纪世界格局
C.大大推动了全球经济联系
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16.1844年,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中写道:“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三层诅咒——我们织,我们织!”这一作品若作为研究某一思想兴起的材料,这一思想是
A.民族主义
B.社会主义
C.自由主义
D.民主主义
17.下列选项中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①法国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
②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③美国1787年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调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8.列宁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的手段取得达到这个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列宁认为俄国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有利条件
B.列宁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C.列宁主张通过革命以赶超西方国家
D.列宁主张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9.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它的影响包括
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③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0.马克思说:“通过这次革命,他们把权力保持在人民的手中,用领导者的政权机构取代了先前统治国家的政权。”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
A.政权在无产阶级手中
B.斗争方式是温和改良
C.建立政权方式是普选
D.斗争对象是资产阶级
21.“按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俄罗斯局和彼得格勒委员会决定举行集会,庆祝国际妇女节,并进行反饥饿、反对战争、反对沙皇制度的宣传鼓动……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俄罗斯局和彼得格勒委员会讨论了一天未来斗争的形式,主张继续开展斗争,推进革命。”材料反映的事件
A.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B.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C.成为俄国和平夺权的开始
D.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2.法国国民议会在巴黎公社145周年纪念之际,依据《宪法》通过了“为所有遭镇压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的第907决议,认为这是一次“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这样评价的依据是
A.巴黎公社采取了限制资产阶级的革命措施
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C.巴黎公社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肯定
D.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3.在古代希腊,规定议事会成员的任期为一年且不得连任,公民一生中任议事会成员的时间总共不能超过两年,议事会成员均通过抽签选举。这种轮番而治和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
A.动摇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B.说明参政权利与公民财产没有关系
C.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保障所有公民直接参政的机会
二、简答题
24.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走向实践、由理论变为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简要分析科学理论创立的意义。
(2)1871年发生的什么事件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论走向实践?该事件的发生有何意义?
(3)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指出该事件的性质并分析其对中国民主革命所产生的影响。
(4)简要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所产生的影响。
25.(12分)随着历史研究视野的拓展,当今史学界对很多历史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如下所示:
论题
观点一
观点二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1900年
1917年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1840年
1860年
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
18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
请任选一个论题,分别分析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理由。(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
26.一百七十年前,马克思、恩格斯为探索人类理想社会,曾提出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指明了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2)中国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推动世界政治进步有何积极意义?
(3)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在此背景下,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了怎样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作出的关于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是什么?
(4)当今中国政府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推进全球治理和文明进步。这一目标的提出顺应了当代世界怎样的发展趋势?请你就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出一个合理化建议。
27.公社采取的措施有哪些?你认为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参考答案
1.D
2.D
3.B
4.B
5.A
6.A
7.A
8.C
9.C
10.C
11.A
12.B
13.D
14.A
15.B
16.B
17.A
18.C
19.C
20.A
21.B
22.C
23.C
24.(1)事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意义: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事件:巴黎公社革命。
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3)事件:俄国十月革命。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的方向,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25.示例一世界现代史开端:
观点一: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各主要国家都相继完成了工业化,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紧密结合成了一个整体。
因此从近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看1900年是近代世界的起点。
观点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制度并存的时代。因此从革命史观角度看,1917年是世界现代史的起点。
示例二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观点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社会性质开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思想观念都开始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也随之兴起,因此将其看做近代化开端。
观点二:1860年开始清政府洋务运动展开,洋务派在经济、教育、军事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中国开始了主动的近代化探索,因此将其看做近代化开端。而1840-1860年之间中国社会对外来刺激反映迟缓,没有主动进行近代化尝试。
示例三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观点一认为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就结束了,也就是认为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是新一轮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此观点主要着眼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历程。前后两次工业革命有诸多差异,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英国为中心,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多个国家同时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为紧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体现了科学对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规模小,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出现了大规模垄断组织等。
观点二则认为只有一次工业革命,即两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两次工业革命有内在的一致性:两次革命的时间实际是前后相继的;两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两次工业革命都体现出生产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两次工业革命在英国之外的所有国家都是交叉进行的,
26.(1)标志:《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事件:十月革命。
(2)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显著特征:美苏长期冷战对抗。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重要论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4)趋势: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建议: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共同制定公平合理的国际规则;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27.在政权建设方面:(1)废旧国家机器,代之工人阶级自己的国家机器;(2)民选公职人员,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在社会经济方面:(1)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2)八小时工作日等。
失败的教训是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严重错误,结果导致公社的最后失败。公社失败的另一个重要教训是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但是它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它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将一再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