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一生物同步练习:4.1.2酶与酶促反应(苏教版必修1)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高一生物同步练习:4.1.2酶与酶促反应(苏教版必修1)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10-26 19:4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苏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
(本练习包括课时训练和单元与综合测评两部分。课时训练分三个栏目:【课前预习】【课堂达标】【课后作业】)
第四章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第一节 ATP和酶
第二课时 酶与酶促反应
【课前预习】
一、酶的概念
酶是 产生的、具有 的一类特殊 ,又称为 。
答案:活细胞 催化活性 蛋白质 生物催化剂
〖思考讨论〗酶都是蛋白质吗?绝大多数酶产生的场所在哪里?
答案:不是(少数酶是RNA) 核糖体
二、酶的特性
1.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因而酶具有 性。
2.酶的催化效率很高,即 性。其实质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 。
3.一种酶只能对一定的 发生催化作用,说明酶具有 性。
4.酶的作用条件具有温和性,即温度和pH 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答案:1催化 2高效 活化能 3底物 特异 4过高或过低
〖思考讨论〗温度过高或过低都能使酶失去活性吗?
答案:温度过高酶因变性而失去活性,温度过低酶的活性降低,但酶不会失去活性
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1.温度:在较低的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着 而加快;超过一定的温度后,反应速率会 ,反应速率最高的温度通常称为 。
2.pH:在一定的pH下,酶表现出 ,高于或低于此pH,活性均 。酶表现出最大活性时的pH称为 。pH对酶活性的影响是通过改变酶的 等发挥作用的。
3.酶的浓度:当底物的浓度大大超过酶的浓度而 和 不变时,酶的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成 。
4.底物浓度:在酶的浓度一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 关系,当底物浓度达到某一定值后,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 。
答案:1温度升高 下降 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 2最大活性 降低 酶的最适pH 活性中心 3温度 pH 正比4正比例 不再增加
〖思考讨论〗温度、pH、酶的浓度、底物浓度都会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它们对酶的活性也都有影响吗?
温度和pH对酶活性有影响,酶的浓度和底物浓度对酶的活性没有影响
【课堂达标】
知识点一:酶作用的特性
1.向含有3mL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酵母菌液,可见到有许多气泡产生,在该实验中酵母菌液可以提供
A.过氧化氢酶 B.反应的底物 C.最适温度 D.最适pH
1、A 酵母菌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在实验中提供催化剂。
2.β-半乳糖苷酶能催化乳糖生成半乳糖和葡萄糖,但不能催化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这表明,β-半乳糖苷酶的催化作用具有
A.高效性 B.专一性 C.稳定性 D.多样性
2、B酶的高效性是酶的催化效率高,专一性是指一种酶能催化一类或一种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从题干提供的信息看,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3.下面关于酶的特异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一种酶只能对一定的底物发生催化作用 B.酶的特异性决定于其空间结构
C.酶的特异性与酶的活性中心有关 D.酶的反应前后其催化性保持不变
3、D解析:酶的特异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对一定的底物发生催化作用,与酶具有活性中心有关,酶的活性中心往往与底物分子在空间结构上有特殊的匹配关系。
知识点二:酶作用的实质
4.下列图中,① 表示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② 表示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E 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正确的图解是
4、C酶催化物质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活化能是常态分子与活化分子之间的能量,曲线的波峰之间的差值即是活化能。
知识点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5.酶促反应速率受温度、pH、酶浓度、底物浓度的影响,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逐渐升高,酶促反应速率增大 B.酶只有在最适pH时才有活性
C.酶的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成正比 D.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不一定增加
5、D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逐渐升高,酶促反应速率增大,超过最适温度,随着温度升高酶促反应速率反而会下降。在最适pH时酶的活性最大,在一定范围的pH内,酶都会保持活性;只有当底物浓度大大超过酶的浓度而温度和pH不变时,酶的浓度与酶促反应才会成正比例关系,故A、B、C三项错。如果酶的浓度、温度和pH保持不变,当底物浓度增加到某一值后,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故D项正确。
6.(2011江苏丹阳高三期中,29)以下是某同学关于酶特性的实验操作步骤,请根据要求回答:
步骤 操作方法 试管
Ⅰ Ⅱ
1 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
2 注入蔗糖溶液 - 2mL
3 注入斐林试剂 2mL 2mL
4 注入新鲜的某种酶溶液 2mL 2mL
5 立即用酒精灯隔水加热 煮沸1分钟
6 观察现象 A B
(1)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酶作用的专一性,则步骤4可以选用 或
两种不同类别的酶。
(2)如果按上述步骤进行操作,分析A、B可能出现的现象及原因。
现象: 。
原因:① ;
② 。
(3)该实验步骤存在明显的缺陷,请写出正确的操作步骤。(注:可直接用上表步骤中的数字表示,需增加的步骤用文字叙述) 。
答案:(1)蔗糖酶;淀粉酶(或答唾液淀粉酶;—淀粉酶)
(2)现象:可能A、B都不能形成砖红色沉淀
原因:①先加入斐林试剂再加酶,斐林试剂可能对酶活性有影响
②加入酶溶液后,直接加热煮沸,即可能使酶不能充分催化反应,又可能使酶失去活性而无催化作用
(3)1→2→4 3→5→6
解析:(1)因为加入的底物是蔗糖溶液和淀粉溶液,可以通过蔗糖酶能分解蔗糖不能分解淀粉或淀粉酶能分解淀粉不能分解蔗糖的对照实验说明酶具有专一性。(2)裴林试剂应该在加入酶之后再加入,先加入裴林试剂可能会影响酶的活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再者加入酶后立即进行加热,酶可能失活,使酶不能充分催化,而影响实验结果。
【课后作业】
1. 酶在水解过程中,通常能得到多肽,最后能得到氨基酸,这说明
A.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B.酶是生物催化剂
C.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酶的基本单位是多肽
1、C 酶水解的最后产物是氨基酸,说明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2.某同学为验证酶的特性做了如下实验:
试管 1 2 3
3%的H2O2 3mL 3mL
自变量(分别加入等量) 酵母菌液 FeCl3溶液 蒸馏水
结果 产生气泡数1号>2号>3号
该实验不能说明
A.酶具有催化性 B.酶具有高效性
C. FeCl3具有催化作用 D.酶具有特异性
2、D1号和3号对照说明酶具有催化性,1号和2号对照说明酶具有高效性,2号和3号对照说明无机催化剂也有催化作用。酶的特异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对一定的底物发生催化作用,无法从实验提供的信息说明酶的特异性。
3.水稻细胞内合成的某物质,能够在常温下高效分解淀粉,对该物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鉴定 B.代谢的终产物是氨基酸
C.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D.该物质的活性易受温度和pH影响
3、B 由题目提供的信息可知,该物质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是CO2=、H2O和尿素,故B项错。
4.(2011广东汕头二模,19)几位同学在探索pH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其中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
① 在三个试管中各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mL ② 在三个试管中各加入新鲜的α-淀粉酶溶液1mL③ 置于适宜温度下保温5min ④ 分别置于100℃、60℃、0℃环境中保温5min
⑤ 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观察现象⑥ 将试管中溶液的pH分别调到3、7、11,保持5min
A.①④②③⑤ B.①⑥④②⑤ C.①②⑥③⑤ D.②⑥①③⑤
4、D一般的实验第一步应该加底物,但加入底物后应该调节pH,但不需要分别保温,故A、B、C三项均不合理。该实验是在三个试管中分别加入酶,再调节pH,第三步才加入底物。
5.(改编自2011广东肇庆市高三第二次统测第22题)下列因素中,能通过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有
①温度 ②pH ③底物浓度 ④酶浓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A 底物浓度和酶的浓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但不影响酶的活性,而温度和pH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
6.(2011广东天河区综合测试二,12)下图分别表示温度、pH与酶活性的关系。下列错误的叙述是
A.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B.曲线A上的b点表示该酶的最适温度
C.人体内胃蛋白酶的活性与曲线B相似 D.曲线B、C说明不同的酶有不同的最适pH
6、A酶的活性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故A项错;胃蛋白酶的最适pH是1.5~2.2,与图B曲线相似,故C项正确;不同的酶具有不同的最适pH,可以从B、C曲线得到证明,故D项正确。
7.(2011吉林东北师大高三第二次摸底,9)下图一表示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示意图,图二的实线表示在温度为a的情况下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图。则可用来表示当温度为2a时生成物量与时间关系的是
A.曲线1 B.曲线2 C.曲线3 D.曲线4
7、B由图一可以看出,温度2a时反应速率较a时稍大,故生成物的量在初期较多,随着时间进行生成物量达到最大值,故只有曲线2符合题意。
8.用胰蛋白酶作用于一定量的蛋白质,温度保持在37℃,pH保持在最适值,反应过程中溶液中蛋白质量的变化是
8、C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逐渐分解,数量逐渐减少,图C能反映蛋白质量的变化。
9.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具有催化功能的原因是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B.酶通过提供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快生化反应速度
C.低温处理胰蛋白酶不影响它的活性和酶促反应速率
D.肠脂肪酶在细胞内有特异性,在细胞外没有特异性
9、A酶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快生化反应的,故B项错;胰蛋白酶的催化需要最适的温度,低温会使酶的活性和酶促反应速率下降,故C项错;酶具有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在细胞内和细胞外的都是具有的,故D项错。
10.(2011江苏扬州市一模,22)下图表示在不同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率变化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酶促反应速度可以用底物消失所需的时间来表示
B.Ⅱ和Ⅰ相比较,说明温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度
C.AB段影响酶反应速率的限制因子之一是底物浓度
D.若想探究酶促反应最适温度可以通过Ⅱ和Ⅰ对比
10、D若想探究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应该设置多组温度,以找到最适温度。
11.(2011江苏扬州中学第一学期期中,3)将一个土豆(含有过氧化氢酶)切成大小和厚薄相同的若干片,放入盛有一定体积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针筒中(如图所示),若土豆片为4片时,在温度为35℃的条件下,每隔5分钟收集一次数据,根据数据绘制出如图曲线1。利用同样的实验装置,改变某条件后,收集数据可绘制出曲线2。则改变的这种条件是
A.降低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B.增加土豆片的数量 C.将温度提高到80℃ D.将针筒换成更大容积的11、A由图可知,曲线2较曲线1产生的气体量减少,说明改变某条件后,酶促反应速率减小。增加土豆片的数量能增加酶的数量,温度提高到80℃,可能酶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失去活性,故B、C均不是改变的条件。如果把针筒换成更大容积,产生的气体量可能还会多,故D项也不符合题意。减少底物浓度不改变酶的活性,但能使酶促反应速率下降,故正确答案为A。
12. 将某种玉米子粒浸种发芽后研磨匀浆、过滤,得到提取液。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
等量的淀粉溶液后,分为3组并分别调整
到不同温度,如图所示,然后在每支试管
中加入等量的玉米子粒提取液,保持各组
温度30分钟后,继续进行实验(提取液中还原性物质忽略不计):
(1)若向A、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班氏试剂或斐林试剂,沸水浴一段时间,观察该三支试管,其中液体颜色呈砖红色的试管是_______;砖红色较深的试管是______,颜色较深的原因是______;不变色的试管是______,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
(2)若向B、D、F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碘液,观察三支试管,发现液体的颜色是蓝色,产生该颜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 ____。
(3)以上实验的三种处理温度不一定是玉米子粒提取液促使淀粉分解的最适温度。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思路,以确定最适温度。
①在 之间每隔一定温度设置一个,其它实验条件保持一致。
②以反应液和 发生颜色反应的程度为指标确定最适温度。
答案:(1)A和C C 淀粉酶在40℃时活性相对较高,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多 E 酶失活
(2)剩余的淀粉遇碘变蓝
(3)①20℃和100℃ 实验组 ②上述试剂(或答碘液或答斑氏试剂或答斐林试剂)
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注意“玉米子粒浸种发芽”,玉米种子在发芽过程中产生了淀粉酶,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产生还原糖(麦芽糖),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有砖红色沉淀;此外,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需要合适的温度,温度较低酶的活性低,酶促反应速率较慢,温度过高酶失去活性,酶促反应将不能进行。甲组中的A试管所处的温度较低,酶的活性较低,生成的还原性物质较少;丙组的E试管所处的温度过高,酶失去活性,没有还原性物质;C试管所处的温度最合适,酶的活性最高,产生的还原性物质最多。因此,加入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后,A和C试管的颜色呈砖红色,砖红色较深的试管是是C试管,因为“淀粉酶在40℃时活性相对较高,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多”。不变色的试管是E试管,不变色的原因是“酶失活”。如果酶有活性,试管中淀粉则会被分解,加入碘液后不变蓝色;如果酶失去活性,试管中的淀粉则不会被分解,加入碘液后呈蓝色,但如果加入的淀粉较多,在一定时间内即使酶的活性较强,也有可能淀粉存在。因此,在B、D、F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碘液后,液体的颜色是蓝色,产生的蓝色的原因是“剩余的淀粉遇碘变蓝”。已知20℃不是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如果要探究酶的最适温度应该在20℃到100℃之间设置一定梯度的温度,梯度温度可以是5℃也可以是10℃不等,再通过反应液与试剂的颜色反应以生成砖红色物质最多或不变蓝的温度为最适温度。
适宜温度条件下
保温5min
反应时间
A
反应时间
B
反应时间
C
反应时间
D
A B C D E F
甲组(20℃) 乙组(40℃) 丙组(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