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六三)版数学三上 1.1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六三)版数学三上 1.1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1-18 18:3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出版社三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2、3、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渗透估测物品质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看、比、掂、估、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估测物品质量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称、黄豆、1克的2分硬币、10克的辣酱、100克的味精、500克的大枣、1千克的实心球、各种实物等。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由“中国古代的钱币、埃及金字塔”谈话引入新课,帮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师:这是什么?(课件依次出示:铜钱、埃及金字塔)
师:铜钱是中国古代的钱币、埃及金字塔也是闻名世界,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师:古人在制作钱币、建造埃及金字塔时,(课件出示)不仅有测量长度的需要,还要知道用多重的材料;
测量长度时,可以用长度单位(板贴),要知道用多重的材料,再用长度单位,还行吗?
预设:不行
师:这时,人们需要建立一些新的单位:质量单位。
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梳理出学生生活中见过的质量单位。
(1)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质量单位。
(生自由发言,老师进行板书,并且进行分类)
师预设板书:市斤、“斤”、“两”、“公斤”、克、千克、吨。
(2)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师:“斤”、“两”、“公斤”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这些是我们国家独有的质量单位,在国际上为了便于交流,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千克、吨。今天这节课我们只研究,克和千克。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厘米、米等长度单位,知道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长度单位,要知道用多重的材料,再用长度单位已经不合适了,由此引出质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问答,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学生已有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学生的体验、感受认识1克、10克、100克。
1.认识测量工具,介绍各种秤。
(1)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
师:你知道用什么可以称出物品的质量吗?
师: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秤?
预设:生自由说,师进行评价。
老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秤,帮助学生了解测量工具。
(分为常见的、不常见的)
课件出示:电子称、体重秤、天平、盘称、杆秤、弹簧秤、磅称、地磅)(老师简单介绍磅称、地磅,帮助学生了解)
2.感受1克的硬币
(1)通过掂一掂2分硬币,体会1克的质量。
师:认识完测量工具,你想知道1克有多重吗?
师:1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把它放在手上,感受一下。
(2)学生在组内轮流掂一掂1克的质量,说感觉。
学生在盒子里拿出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感受一下。
3. 感受1克的黄豆,认识测量工具天平。
(1)借助1克的体验,估一估1克的黄豆大约有几粒?
师:是的,1克很轻。生活中有一些物品比1克还要轻。如:一根头发丝、一粒大米、一粒黄豆。
师:(手举着一盒黄豆)每个组内都有一盒这样的黄豆,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呢?从盒子里面拿一拿、掂一掂,估计一下。
师:你估计的是几粒?2~3名 (学生说一说自己估计的。)
(2)初步了解天平的原理。
师:到底几粒黄豆的质量是1克呢?我们需要称一称,用什么来称呢?
预设:天平。
师:对,就是天平。天平一般用来称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老师的手势到位,老师要做到有手势,有讲解)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知道1克的黄豆大约是5粒。
师:我们用天平来称一称1克的黄豆到底有几粒?
(播放视频:5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拿对的举手,真厉害。拿错的没关系,请你拿出5粒黄豆,再次感受一下。
4.认识感受10克、100克的质量。
(1)学生通过掂一掂,体验10克、20克、30克、40克、50克、60克、70克的质量,体验质量的累加过程。
师:1克的感觉很轻,那么10克是什么感觉呢?
拿1包,掂一掂,感受一下。这是10克的感觉,再放1包是多少克?(20克)
再放1包呢?(30克、40克、50克) 50克,什么感觉?(比10克重了)继续放,放到70克为止。70克,什么感觉?(比50克重一些)
(2)通过和70克的质量比一比,估一估一袋味精的质量。
师:老师还给每个组准备了一袋味精,它的质量被盖住了。
师:和100克的辣酱比一比,估计一下,这袋味精的质量是多少?
组内轮流掂一掂。
师:你估计的是多少?2~3名生说
师:到底是多少克呢?姜老师撕开标签验证一下。
师:你来读一读,是多少?(100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的活动,掂1克的硬币、掂1克的黄豆,体验到1克是很轻的。以一个2分硬币为参照物,估测1克的黄豆大约有几粒?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动,初步建立了1克的感觉。学生通过掂辣酱的体验,亲身经历了从10克到70克的逐渐累积的过程,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变化过程。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比较、估测味精的质量,给了孩子一个估测的把手,孩子的掂估活动不是凭空猜测的,而是有着一定的推理因素在里面。
(三)通过学生的体验、感受认识500克、1000克,揭示1000克=1千克。
1.感受500克、1000克的质量。
师:老师给每个组都准备了这样的大枣。这袋大枣的质量是500克,组内轮流掂一掂,
师:2袋枣的质量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500克+500克=1000克。
轮流掂一掂,记住1000克的感觉。
2.感受1千克实心球的质量。
师:这是1个实心球,它的质量是1多少?(1千克)
师:组长把实心球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觉一下,组内轮流掂一掂。
3.学习认读盘称,揭示1000克=1千克。
(1)体验1000克和1千克的感觉,并比较。
师:1000克的大枣和1千克的实心球,比一比,什么感觉?
组内轮流掂一掂,比一比;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它们的质量分别是多少呢?我们用盘称来秤一称。(老师出示盘称)
(2)认识盘称。
师:(介绍盘称)老师这儿就有一台盘称,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我们把它放大。
师:盘秤一般用来称比较重的物体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上面的托盘里放物品,下面的刻度盘可以读出质量。盘称上的每个大格都表示1千克,称物品时,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每个大格中都有10个小格,你知道1个小格是多少克吗?
生自由发言。
师:每一个小格是100克,2个小格是多少?5个小格呢?
小结:几个小格就是几百克.
师:一个大格是多少呢?
(3)揭示1000克=1千克的关系。
老师给每个组都准备了这样的大枣。
师:你们看,2袋枣的质量和实心球的质量分别是多少呢?
预设:大枣和实心球的质量是一样的,都是1千克。
师:看来,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
预设:是相等的。
师:这两者之间我们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师板书:1000克=1千克。(老师领读这个算式,学生跟读)
【设计意图】学生轮流掂一掂1000克的大枣和1千克的实心球,体验了这两种不同的感觉,并进行比较,有了自己的估测结果。又通过盘称的认识,进一步称出它们的质量分别是多少,知道克和千克的关系,建立1千克=1000克的观念。前面,学生已经有了1克、10克、50克、70克、100克的体验,本环节设计了让学生体验500克、1000克的物品,帮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进而对于1000克和1千克进行了联系和区分,为后面学生进行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做好准备。
(四)学以致用,学生进行估测活动。
1.开展“擂台赛”的活动。
师:刚才我们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积累了一些经验,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一场擂台赛。
这些物品(火腿肠、方便面、盐),它们的质量被盖住了。
小组活动
教师巡视,哪个组先写完,交给老师。
师:到底哪个组估计的最准确呢?怎么办?
预设:撕开看一看;秤一秤。
师:好吧,请你撕开标签,揭晓答案。
师:我们来评选一下优胜小组。
师:火腿肠是40克,估计的最准确的是( )组。
(方便面、盐的教学同上)
师:在这场擂台赛中,估计的最准的是( )组,( )组就是今天的优胜小组,祝贺你们!
2.开展“一抓准”的估测活动。
(1)估计“铅笔”、“数学书”比较轻的质量。
师:这个人是全国劳模张秉贵,他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一名售货员。大家都叫他“一抓准”,无论顾客要多重的糖,他用手就能抓出来,他的手就像一台称。
师:接下来,我们要看看咱班哪些同学有潜力?会像张秉贵一样抓的那么准?
活动要求:一支新铅笔、数学书 ,掂一掂,估一估它们的质量,把结果写在表格中。
铅笔 数学书
估计的质量

师:这些物品的质量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来秤一秤。(课件放图片)
师:铅笔的质量,你估的是多少?(找1~2名生说一说)
师:我们来看一看,是多少?(4克)
师:估对的请举手。
(课本的教学同上)
(2)估计“同学体重”比较重的质量。
师: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吗?(知道)
师:请你抱一抱你的同位,估一估他的体重,估计的结果要先保密。
(同位两人互相抱一抱)
师:询问一下你同位的体重,看你估的怎么样?
师:刚才我们估计了铅笔、课本的质量、同学的体重。我发现你们对于物品的质量越来越有感觉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中学生借助前面学习中积累的直观感受和经验进行估测,初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第一个活动是利用小组内的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的方法,通过擂台赛、估计身边物品(火腿肠、盐、方便面)的质量,通过组内讨论、交流,确定本组的估测结果。第二个活动学生估测的是铅笔、课本、同学的体重,通过这个环节每一个人都来检测自己的估测能力,学生对于不同的质量有了更多的积累。
(五)巩固练习,课后延伸。
1.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克和千克。
师:学习了克和千克,感受了一些物品的质量。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以克作单位?哪些物体的质量以千克作单位?
学生自由说一说,老师及时评价。
2.老师也找到了生活中的例子,请你填一填。
课件出示习题,学生解答。
图片(大象、钻石)
填空:一头非洲象的质量是5( 吨 );
1克拉钻石的质量是200( 毫克 )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师出示答案,不做评价。
在这里,用克和千克作单位,还合适吗?看来,人们需要建立比千克更大的单位,也需要建立比克更小的单位,这些单位我们以后再研究。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例子,把克和千克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本环节,把数学学习又回归到生活,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节课只研究了“克和千克”,还有一些物品的质量,用克和千克来做单位是不合适的,例如:一头非洲象的质量是5( );1克拉钻石的质量是200( )。我们今后还要学习更多的质量单位。
【板书设计】 克 和 千克
(g) (kg)
1000克 = 1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