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呼吸与空气》课件(共10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呼吸与空气》课件(共10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1-18 15:34:58

文档简介

(共10张PPT)
我们的呼吸
12
呼吸与空气
憋气PK赛要求:
1、捏住鼻子,比谁憋
气时间长。
2、当感到不舒服时,就不能再憋气了。
实验准备
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往澄清的石灰水中注入空气
注意安全,不要把石灰水吹溅起来,更不能吸气,以免喝到石灰水。
温馨提示
比一比
你有什么发现
呼气后的
石灰水
注入空气后的
石灰水
···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说明:
人类呼吸过程中,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不同的。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
无明显现象
我运动
我健康
运动前
运动后
呼吸次数
一呼一吸算一次
7/8/2018
HappY
Tree
ONPLUSWEB
IS
NO.
osun
大图网
Daimg.coM
NO:2013112144526727
4
n
s是
2468
往石灰水里呼气。
计分们省和了力聊
●灰水吹溅起来,以免伤到自身。
往石灰水里注入空
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验所示。根据这些数据,我们
20.9
呼吸前氧气含量
体中的氧
们知道了一些什么?
==
13
呼吸后
呼吸前氧气含量
0.03
呼吸前二氧化碳含量
16.3
呼吸后
3.96
呼吸后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12.呼吸与空气
教学基本信息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学科:科学
学段:
中段
年级:三年级
相关
领域
生命科学领域
教材
书名:
科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以现象促探索,以探索促认知。
《呼吸的作用》在新版《义务阶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生命科学领域”。
《课标》中提到: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推理能力,所以本课设置了“如果不呼吸会怎样”这个问题,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进一步通过分别向澄清石灰水中呼气和注入空气的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进一步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理论依据:
探究式学习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这种符合儿童天性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科学概念的理解,也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精神的有效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通过“我们为什么会呼吸?”“我们不呼吸会怎样?”“我们憋气后为什么会感到难受?”这几个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比较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从而得出结论。在拓展与应用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说感受,实际操作验证猜想等方式进行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呼吸与空气》在《课标》中属于生命科学领域。
概念:11.4大部分生物的生存需要空气——人需要空气中的氧气。
学习内容:12、探究人体呼吸的秘密。学习目标:我们在呼吸时,吸进了空气中的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
本课所属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上册,所在单元为第四单元《保护呼吸器官》。《呼吸与空气》是这个单元的起始课,后面是《呼吸器官》、《保护呼吸器官》。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对人的呼吸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对这一概念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也为后面《呼吸器官》和《保护呼吸器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情况:
科学概念: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生活中空气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认识它时,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让学生对空气中含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认识,有了看得见的具体形象的认识,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科学探究:能用澄清的石灰水做对比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初步体验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人体内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生命现象。
科学态度:三年级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无法完整正确地用语言表述出来,需要和同学讨论交流后,通过老师的引导才能进行完整的描述。
教学方式: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郊外环境图和工业区浓烟弥漫对比图,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体验呼吸”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呼吸的重要性。
通过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的作用变得具体化,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使人人都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来,培养他们的学习的主人翁精神。
让学生亲身经历30秒的运动,让学生体会运动的重要性。
技术准备:
(一)教师准备:
1.
为每小组准备(2人一组):澄清的石灰水。
2.烧杯、吸管、无针头注射器若干。
3.秒表。
(二)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科学概念:
学生通过猜想、实验、探究、交流等方式了解人呼吸前后气体成分发生了变化,能说出我们为什么要呼吸,我们的呼吸和空气的关系。
科学探究:
能用澄清石灰水做对比实验,检测出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初步体验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人体内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生命现象。
能通过呼吸前后检测到的一些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
在实验中能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并在实验过程中如实做好实验记录。能与同学相互交流,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人呼吸前后气体成分发生了变化,说出人类为什么要呼吸。
教学难点:
能用澄清的石灰水做对比实验,检测出呼出的气体成分发生了改变,初步体验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人体内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生命活动。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
展示郊外环境图和工业区浓烟弥漫对比图,并提出问题:你愿意在哪一种环境中漫步?为什么?
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的呼吸与空气有什么关系?如果不呼吸我们会怎么样?
预设:我更愿意在郊外漫步,因为工业区空气不好,郊外的空气新鲜,
我们呼吸起来更舒服。
预设:不呼吸我们会很难受,会憋死。
通过学生对空气质量与我们呼吸的关系的讨论,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PPT图片展示
2分钟





每位学生憋气15秒,当感到不舒服时,停止憋气,然后提问:我们憋气后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憋气后会难受?
3、师在学生汇报后小结:人类呼吸前后可能进行了气体交换。
1、学生憋气
预设:学生进行长时间憋气后,感觉不舒服或很难受。
2、学生交流讨论,进行猜想与假设。
预设一:第一单元“食物与消化”引出猜想:人类摄取食物是为了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那么人类呼吸是否因为空气中有某种物质对人类的身体有帮助呢?憋气的时候得不到这种对人类有帮助的物质,所以憋气会难受。
预设二:人类吸进出的是空气,如果有某种物质被吸收,那呼出来的就不是空气了。
由憋气后的难受感觉,引入呼吸对人体有作用。
8分钟





一、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师:我们呼吸过程中吸进去的是空气,呼出来的是不是还是空气呢?下面我们就请出小法官(澄清的石灰水)来断一断。
实验设计:
分别往两个杯子中倒入大半杯澄清的石灰水。
学生分组实验(两人一组)其中一位用吸管向一个杯子中呼气,另一位用注射器向另一个杯子中注入空气。
几秒后观察两个杯子中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注意事项:
往石灰水中吹气时,不要把石灰水溅起来,以免伤到自身。
更不能吸气,否则会将石灰水喝进去。
二、观察与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安全事项。
三、获取事实与证据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2、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3、同学们真了不起,都会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科学家们也发现了这一点,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呼吸前后,气体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是不相同的,他们利用仪器测量了呼吸前后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PPT显示测量数据)
①.通过仪器显示的呼吸前也就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多少?呼吸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是多少?
②.呼吸前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多少?呼吸后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多少?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师小结:人之所以每时每刻都在呼吸,是因为我们要吸进新鲜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学生做实验并观察现象。
1、
预设一:往石灰水呼气的杯子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
预设二:往石灰水里注入空气的杯子中没有明显现象。
2、学生交流后回答。
预设:说明呼吸过程中呼出来的气体和吸进去的气体是不同的。
预设:呼吸前氧气含量是20.9,呼吸后氧气含量是16.3。
预设:呼吸前二氧化碳的含量是0.03,呼吸后二氧化碳的含量是3.96。
预设:呼吸前后,气体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是不相同的,呼吸前氧气的含量高,呼吸后二氧化碳的含量高,说明人类在呼吸的过程中吸进去了氧气排出了二氧化碳。
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气体发生改变所带来的变化,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变得“有形”。
氧气与二氧化碳概念在此处的引入也为学生解答了心中的疑惑,使学生更容易记住。
盛水容器,澄清石灰水,吸管,无针头注射器。
20
分钟





关于呼吸,细心的同学们一定有这样的感受,有的时候我们的呼吸会比较慢,有的时候会比较快。
运动前后,我们的呼吸次数有没有变化呢?
测量运动前一分钟呼吸的次数(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并记录。
3、测量运动30秒后一分钟的呼吸次数,并记录。运动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下蹲、高抬腿等。
4、讨论运动前后呼吸次数有什么不同?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预设:
安静的时候呼吸慢,运动的时候呼吸慢。
预设:有。
预设:18—20次。
学生运动30后测量一分钟呼吸的次数
学生交流讨论后发言
预设:运动后一分钟的呼吸次数明显增加了,这是因为随着运动量的增加,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所以呼吸次数就增加了。
通过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数据对比,让学生明白:人在运动时需要更多的氧气,因此呼吸的次数会增加。
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笔。
10
分钟
板书设计
12
呼吸与空气
提出问题:我们的呼吸与空气有什么关系?
假设与猜想:人类呼吸前后可能进行了气体交换。
实验与探究:人类呼吸前后进行了气体交换。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对个人评价:从听讲、发言、整理等方面给予实时的评价,具体评价个人表现好的地方,口头表扬。
2.对小组评价:
对小组实验认真的、对实验数据记录认真的,在课堂上给予口头表扬。
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帮助其他组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并找出改正方法。
评价量规
科学概念
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知道我们在呼吸的时候,吸进了空气中的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空气中的氧气对我们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优秀良好及格能说出人在呼吸时需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能说明氧气对人的重要意义。能说出人在呼吸时需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大致知道呼出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能说出人呼吸时需要空气。
科学探究:
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能用澄清的石灰水进行对比实验,检测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优秀良好及格能设计用澄清的石灰水检测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加的对比实验,并能解释实验现象。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澄清的石灰水检测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对比实验,并能知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现象。能在教师指导下,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测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加的对比实验。
科学态度:
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在试样中能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并在实验过程中如实做好实验记录。优秀良好及格在实验中,小组同学能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并在实验过程中如实做好实验记录。在实验中,小组同学能分工协作,并能做好实验记录。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协作,基本完成实验任务。评价内容评价标准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优秀良好及格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记录和交流讨论;能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同时也能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参与课堂上的实验和交流讨论;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活动,简单说出自己的想法。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在本教学设计中,我们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开始引入,强化了学生的代入感。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学生处身于提问——猜测——操作观察——讨论——得出结果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处于引导者和旁观者的位置,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与观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操作与主动思考实验现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当在讨论“呼吸的作用”这一问题时,学生可能遇到思维瓶颈,教师通过前面单元学习的内容——“食物与消化”进行引导,既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了,又帮助学生将思维更发散开来。整堂课将学生熟悉的事物先陌生化,再通过实验进行认知,使得学生感觉充满疑惑且新鲜感十足。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