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般阳中学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
(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5分)
历史的“层次”
王立群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当下许多影视作品对历史进行cuàn(
)改,(意图/企图)通过感官刺激来吸引大众,而人们又常常把这些作为审美依据。但“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②“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③“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
④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bāo(
)贬。
⑤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⑥“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化,二是丑化。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⑦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神化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⑧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甲】
⑨历史文献(常常/往往)具有多义性。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化与丑化的现实可能。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等。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丑化和神化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出现神化的反面——丑化。
⑩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乙】历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丙】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习/沿袭),今天我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丁】
可见,人们接受的历史不一定是“记录的历史”,更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对历史的阐释有时会大大超过“历史”对历史的阐释。“真实的历史”、“记录的历史”不一定会为人信服,“传播的历史”反倒大受追捧,某些曲意传播的“历史”甚至可以成为“接受的历史”的唯一模式。特别是当下,利用大众传媒的工具,警如电影、电视剧等,对历史的传播力量更为强大,由此不得不引起我们更深远的思考。
1.
请为空白处选上正确的汉字(
)(3分)
cuàn(
)改
bāo(
)贬
A.蹿
剥
B.篡
褒
C.汆
煲
D.窜
褒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意图
往往
沿习
B.企图
常常
沿袭
C.企图
往往
沿袭
D.意图
常常
沿习
3.将下列内容放回原文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话,但是这种神话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A.【甲】
B.【乙】
C.【丙】
D.【丁】
4.下列与“记录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记录的历史”若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可信的口述与回忆记录下来的,也就是“真实的历史”。
B.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往往有较大差别。
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历史必然是有所选择的。
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5.下列与“传播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记录历史”的一种另类解读。
B.传播的历史中的“神化”是对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足,因而受到大众的追捧。
C.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化”本身也是一种现实诉求;而其反面——“丑化”的出现也是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
D.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使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走向神化和丑化两种极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5分)
守望的角度
周国平
①若干年前,我就想办一份杂志,刊名也起好了,叫《守望者》,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当然不是想往色彩缤纷的街头报摊上凑自己的一份热闹,也不是想在踌躇满志的文化精英中挤自己的一块地盘。正好相反,在我的想象中,这份杂志应该是很安静的,与世无争的,也因此而在普遍的热闹和竞争中有了存在的价值。我只想开一个小小的园地,可以让现代的帕斯卡尔【注】们在这里发表他们的思想录。
②我很喜欢“守望者”这个名称,它使我想起守林人。守林人的心境总是非常宁静的,他常年与树木、松鼠、啄木鸟这样一些最单纯的生命为伴,他自己的生命也变得单纯了。他的全部生活就是守护森林,瞭望云天,这守望的生涯使他心明眼亮,不染尘嚣。“守望者”的名称还使我想起守灯塔人。在奔流的江河中,守灯塔人日夜守护灯塔,瞭望潮汛,保护着船只的安全航行。当然,与都市人相比,守林人的生活未免冷清;与弄潮儿相比,守灯塔人的工作未免平凡。可是,你决不能说他们是人类中可有可无的一员。如果没有这些守望者的默默守望,森林消失,地球化为沙漠,都市人到哪里去寻欢作乐?灯塔熄灭,航道成为墓穴,
。(a弄潮儿如何还能大出风头?/
b弄潮儿就不能大出风头了。)
③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指点江山,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④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
⑤说到“守望者”,我总是想起塞林格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印着“内部发行”的字样,曾在小范围内悄悄流传,也在我手中停留过。“守望者”这个名称给我留下印象,最初就缘于这部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学校开除的中学生,他玩世不恭,厌倦现存的平庸的一切,但他并非没有理想。他想象悬崖边有一大块麦田,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玩,而他的理想就是站在悬崖边做一个守望者,专门捕捉朝悬崖边上乱跑的孩子,防止他们掉下悬崖。后来我发现,在英文原作中,被译为“守望者”的那个词是Catcher,直译应是“捕捉者”、“棒球接球手”。不过,我仍觉得译成“守望者”更传神,意思也好。今日的孩子们何尝不是在悬崖边的麦田里玩,麦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当此之时,我希望世上多几个志愿的守望者,他们能以智慧和爱心守护着麦田和孩子,守护着我们人类的未来。
——摘自《周国平散文经典·心灵守望卷》(略有改动)
[注]
①帕斯卡尔:法国17世纪最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他认为“仁爱”是人生价值的最高端。
6.文中横线处的句意有以下两种不同的句式,结合全文选择你认为最恰当的一种,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a.弄潮儿如何还能大出风头?b.弄潮儿就不能大出风头了。
7.第①段中,作者写自己想办杂志而未能如愿的经历有什么用意?(5分)
8.第③段中,作者围绕“守望是一种角度”这句话阐述了哪些观点?(5分)
二、古诗文(30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9分)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主持
B.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
C.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养生息
D.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
10.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②居域中之大
B.①必固其根本
②知其不可
C.①而况于明哲乎
②貌恭而不心服
D.①君人者
②则智者尽其谋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历代所有的帝王,都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
B.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
C.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
D.文武争驰,在君无事
文臣武将都争着飞奔离开,国君就可以无所事事了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列传》)
译文: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
译文: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5分)
(1)其志洁,________①___________;其行廉,_______②____________。
(2)静女其姝,________③__________。爱而不见,_____④___________。
(3)涉江采芙蓉,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所思在远道。
(4)子曰:“譬如为山,______⑦___________,止,吾止也。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⑨_______,进,吾往也。”
(5)盖儒者所争,_________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天下之理得矣。
(6)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积水成渊,____?__________。
(7)昔闻洞庭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三、作文(40分)
1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某个日子发生过重大事情,或者对你有特别的意义,值得特别纪念?你会用怎样的方式来纪念?
请以“我的纪念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有细节,有描写。
②“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象征。在不同时代,“君子”有不同的精神内涵。也有人认为,“君子”已不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你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
请以“我看‘君子’”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3答案
1.B
2.C企图:图谋,谋划;打算。意图:希望达到某种目的打算。两者仅仅是情感色彩上的区别,企图是贬义词,专指不良图谋。意图则是中性词,无情感色彩偏向。“常常”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有时常、不断的意思。它既表示时间,又表示频率,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与“往往”互换,如“闹这类独立性的人,常常跟他们的个人第一主义分不开,他们在个人和党的关系问题上,往往是不正确的”。
“往往”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可以用来表现在一定条件或前提下将要出现的情况,往往强调过去的习惯;常常强调从过去到现在的习惯。“往往”多表示重复出现的情况有一定的规律性,用“往往”的时候,句子中要说明重复出现这种情况的其他情况、条件和结果。“常常”只是说明重复出现的某种情况或动作行为,不受其他情况、条件的限制。
“沿袭”与“沿习”在表示“因袭”的意思时可以通用——作动词意为依照旧有传统、规章制度等办事。装,作动词有照样做、照旧做下去等意思。“沿习”可以作为名词使用,表示一直以来遵循的习惯之意。
3.A甲处文字是对上文的例证。
4.A“记录的历史”很难等同于“真实的历史”,因为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此外还与史学家在选择文献、记载历史时难免受到种种限制有关。
5.D原文是“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化与丑化的现实可能。
6.示例:选择a。理由:反问句式;语气强烈,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深思;更利于表达作者的观点。
7.①意在表白心迹,表达愿望(初衷)。即作者“守望”人生价值和仁爱品格的愿望。②开篇提及“守望者”,意在引出下文,也点了题。(此题可从思想表达和构思两方面作答)
8.①“守望”是人们对待历史进程的一种方式和态度。②在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守望者。③“守望”不同于其他角度但与其他角度一样有其存在的理由(价值)。④“守望”是历史进程中应该有的寂寞的角度。(意思对即可)
9.c
休:喜庆、福禄。
10.
D
A项,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之:定语后置标志;
B项,其:代词,它的/其:代词,那,那个;
C项,而:连词,表递进/而:连词,表转折,却;
D项,者:助词,……的人/者:助词,……的人。
11.
D
“无事”意思是“没有什么烦忧的事”,句子可以翻译为“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就可以没有什么烦忧的事了”。
12.13略
14.【写作指导】
(一)材料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写作时要紧扣主题,立意准确。从题目及提示语看,“我的纪念日”要记录表达的应是生命之中对自己情感理念、心理历程、人生认知、生活态度产生振聋发、发人深省的特别事件,所以在选材立意上首先要排除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比如某次餐厅体验、某次洗澡心得,赋予此类日常之事以“重大意义”,总会给人一种牵强附会、妄自穿凿之感。另一方面,切忌海阔天空,云山雾绕地漫谈一通。正确的写作方式应是扎根于现实生活,于生活众多经历当中选取某些给予自己哲思的事情来记录表达,比如某天登高临远所引发的思考,某天的一条新闻给自己带来的震撼,或者某天与良师益友的谈话加深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等。写作时,要做到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既有具体事例的记述,又有个人情感态度的表达。立意提示有意义的一天;不平凡的一天。
(二)材料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古人在安身立命之中,呼喊出了“君子”这一理想的人格诉求。“君子”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即“君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题目提示中也说到,有些人认为“君子”
已经不符合当下的需要,这就引发我们从另一个角去思考,却“君子”也有局限性。我们是否应当在现代社会做一个“君子”?或在何种程度上做一个“君子”?怎样看待“君子”与当今社会的联系?在写作中,应当体现这种辩证的思考,从而全面地表达出我对“君子”的看法。写作时,可结合时代背景,从“君子”这一概念发展的内在逻辑,“君子”思想对塑造我国人民精神文化的影响,“君子”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角度辅展发挥立意提示
君子,能忍辱负重,坚韧不拔;君子,能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君子,能舍死忘生,敢于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