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考班)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区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地域空间。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区域中一般有明确界线的是
A.气候区域 B.植被区域
C.文化区域 D.行政区域
2.中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其划分指标应该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河流水文特征
C.地形和气候 D.人口分布状况
3.下列现象中,能表明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是
A.浦东开发促进上海市发展,带动长江流域的经济腾飞
B.松嫩平原分布广阔的温带草原,形成肥沃的黑土
C.长江流域降水丰富,流域面积大,导致长江流量大
D.铜仁市因矿产资源枯竭而导致城市发展滞后
4.近年来,湖南省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其主要动力是
A.资源和劳动力丰富 B.科学技术进步居全国首位
C.广播电视的持续发展 D.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
5.从空间结构来看,区域内部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区域开放程度大幅度增强的区域发展阶段是
A.原始阶段 B.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C.工业化阶段 D.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近年来,富士康集团将在长沙和衡阳设立生产、研发基地,并促成相关的上、中、下游厂商由
沿海转移至湖南。据此回答6~7题。
6.富士康集团将生产基地由沿海迁往长沙和衡阳是为了
A.发展内地经济 B.降低生产成本
C.降低能耗 D.保护环境
7.富士康集团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湖南,对长沙、衡阳等地的积极意义是
A.有利于劳动力输出 B.一定程度上加大环境压力
C.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D.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
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
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回答8~10题。
8.下列关于东部地区位置和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中国的热带区域全部在该地区 ②中国沿海的经济特区全部在该地区 ③中国直接濒临海
洋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全部在该地区 ④东部地区中的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全部位于外流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下列关于中国四大地区的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1
A.东部地区离海近,各省市区水资源丰富是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之一
B.东北部地区以平原面积大,人口非常稠密
C.中部地区大多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
D.西部地区水能资源非常丰富
10.下表表示划分中国四大地区的各项指标(“★”的多少表示优势的大小)。据表判断,中国东部
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排序与表中数码相符的是
矿产和能源资源 经济基础 发展水平 开发程度
① ★★★ ★ ★ ★
② ★ ★★★ ★★★ ★★★
③ ★★ ★★ ★★ ★★
东北地区 ★★ ★★ ★★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
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存在很大差别。其中,秦岭一淮河一
线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据此回答11~13题。
11.与秦岭—淮河一线基本一致的自然地理界线有
A.1月0℃等温线 B.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7月30℃等温线 D.平原与高原分界线
12.有关南方与北方地理特征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方以旱地为主,水稻种植为主 B.南方耕作制度为一年二熟到三熟
C.北方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南方的地带性土壤为肥沃的水稻土
13.导致南方与北方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洋流与大气环流
“涩宁兰工程”是中国西部开发的重点项目,涩北地区石油、天然气丰富,西宁、兰州石油化工
较为发达。读下图,完成14~16题。
14.据图判断,该工程的路线选择主要考虑
的因素是
A.气候和地形
B.城市与地形
C.河流与土壤
D.河流与气候
15.该工程把石油、天然气主要输往西宁和
兰州,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市场 B.技术
C.劳动力 D.政治
16.该工程可以
A.缓解沿线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
B.向沿线城市输送电力
C.实现部分城市能源替换和减轻大气污染
D.向涩北输运能源,促进西部开发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各字母表示不同的
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回答17~18题。
2
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表示风力堆积作用 B.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C.c表示流水侵蚀作用 D.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18.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A.沙尘暴 B.水土流失 C.地震 D.土地荒漠化
目前沙化土地在中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的13个省、市、区已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
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约4500千米,南北宽约600千米的风沙带。据此回答19~20题。
19.近些年来,中国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量减少,蒸发旺盛 B.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区推进
C.人类工农业及其它生产活动 D.全球升温,蒸发加剧,地面植被死亡
20.中国目前沙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主要是
A.水田地区和旱农地区 B.河谷灌区和草原牧区
C.旱农地区和草原牧区 D.立体农业地区和高原牧区
“洪水一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直实写照。湖泊面积缩小,大片湿地消亡。据此
完成21~22题。
21.洞庭湖区大片湿地消亡的主要原因是
①气候变干 ②下渗增多 ③泥沙淤积 ④长期围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洞庭湖湖泊面积缩小,会导致
A.调蓄洪水能力降低 B.湖区的洪涝灾害减少
C.航道条件改善 D.综合效益大大提高
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出类似荒漠
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23~25题。
23.这种“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
A.干旱的西北地区 B.湿润的丘陵山区
C.湿润的平原地区 D.高寒气候区
24.目前,影响“红色荒漠”地区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25.对当地“红色荒漠”形成起关键作用的人类活动是
A.破坏植被 B.修建水库 C.过度放牧 D.污染物排放
3
二、综合题(共50 分)
26.(21分)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目前依靠大运河建设了“南水
北调东线工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京杭运河沿线河底地势剖面示意图
(1)简述京杭运河北京至长江段河底地势变化特征。(6分)
(2)从自流角度说明图示地势变化对南水北调的影响及需要采取的措施。(9分)
(3)“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能会给长江河口区域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6分)
27.(29分)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资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
划总长度为7100千米,宽15千米。
材料二:撒哈拉沙漠南缘绿化带规划示意图
(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
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5分)
(2)说明“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和人
为原因。(12分)
(3)为遏制荒漠化发展,沿线国家可以采取什么措施?(12分)
4
地理(学考班)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C A D D B C D D C A B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A C B B C C B A B C A
二、综合题
26.(1)北京至海河段、黄河至长江段北高南低(3分);海河到黄河段北低南高(3分)。
(2)北高南低段河水不能向北自流(3分),北低南高段,河水具备自流条件(3分);不能
自然流的河段需要建设提水工程(3分)。
(3)有利:可能缓解洪水期的洪水压力;工程建设的需求可以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答1点
得3分)。不利:可能加剧河口地区枯水期用水紧张状况;加剧咸潮危害(答1点得3
分)
27.(1)热带沙漠气候区(2分)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2分)
(2)地处热带,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
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
采,不合理用水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当地植被。(每点3分,共12分)
(3)调整农业结构、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多途径解决生活能源问题、合理用水;防护林
建设;利用沙障和生物固沙;生态移民。(每点3分,共12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