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步训练(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步训练(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19 10:0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原卷版)
一、选择题
1.“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这段文字出自(  )
A.《华沙条约》
B.《北大西洋公约》
C.《联合国家宣言》
D.《凡尔赛和约》
2.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3.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4.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
A.联合国
B.欧洲共同体
C.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及战后时期的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两个完全相反的阵营形成了。”下列能够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
A.丘吉尔“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提出
C.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D.华沙条约的缔结
6.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7.“这条线以西的欧陆各国,一直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没有受到英美等国的压力或胁迫。而这条线以东的欧洲国家的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的明显印记。”上述内容出自(  )
A.《开罗宣言》
B.《大西洋宪章》
C.《联合国宪章》
D.《马歇尔计划》
8.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9.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10.美苏争霸期间,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衡。下列表明苏联退缩的史实是(  )
A.结束越南战争
B.执行“莫洛托夫计划”
C.撤出古巴导弹
D.签订《华沙条约》
11.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12.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和管制。1948年,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在旧金山发表演讲:“我们力求在日本确立稳定而强有力的自主的民主主义,使之独立,并由此在阻止远东可能发生的下一次集权主义战争中发挥作用。”美国对日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清除法西斯势力????????????????????????????????????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推广美国式民主????????????????????????????????????
D.应对亚太局势变化
13.1946年,一位美国女作家曾写道:“欧洲已被缩小了……正缓进入一个新的冰河时期。”“缩小”主要是指(  )
A.美苏在欧洲不断扩张势力????????????????????
B.欧洲的殖民体系崩溃
C.欧洲的国际地位日益下降????????????????????
D.欧洲内部的矛盾加剧
14.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15.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16.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
17.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18.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19.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C.两次世界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
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20.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21.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22.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
A.区域统一的世界
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洲协作的世界
D.欧俄均衡的世界
二、非选择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斯大林多次并不厌其烦强调同西方的和平共处与大国合作。……1945年5月,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信中表示:“我相信,我们两国在战时形成的友好关系,在战后时期将进一步顺利地、有效地发展。”6月,在致杜鲁门的电报中,斯大林坚信“苏美两国之间在共同斗争时期得到巩固的友好联系,今后也将顺利地发展”。即使在丘吉尔铁幕演说(注: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后的1946年9月,斯大林仍然认为,“和平合作的可能性不仅不会减少,甚至能够增加”。……为了维持与西方大国特别是与美国的合作关系,斯大林在各种场合多次批驳关于苏美关系日益紧张的传闻。
——摘编自秦正为《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二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
材料二
1955年5月5日,美国重新武装联邦德国的《巴黎条约》正式生效,联邦德国加入北约,苏联对此立即做出反应,5月14日,苏联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在华沙召开第二次会议,缔结了《华沙条约》。这样在欧洲就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摘编自张小劲《大国复兴之路》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初期苏联对西方国家的态度,并说明持此态度的主要原因。
⑵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苏联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说明要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土耳其;宣称世界又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因而“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政府企图的自由民族”,他宣布,“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并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杜鲁门主义的特点。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马歇尔演说的时代背景,并分析马歇尔计划实施的影响。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答案版)
一、选择题
1.“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这段文字出自(  )
A.《华沙条约》
B.《北大西洋公约》
C.《联合国家宣言》
D.《凡尔赛和约》
【答案】B
【解析】《华约》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不符合题意,
故A项错误;“……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可以判定为《北大西洋公约》,故B项正确;1942年1月1日
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告各国政府保证使用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同它们处于战争状态的德意日三国及其仆从国,每个国家的政府保证互相合作,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凡尔赛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答案】D
【解析】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说明日美军事同盟在加强,而不是削弱,故A项错误;美国在亚太地区一直维持着这种格局,没有发生改变,故B项错误;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符合实际,故C项错误;材料中“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以及“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说明美国在亚洲地区仍在维持冷战政策,故D项正确。
3.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冷战”的概念,材料当中没有提到“热战”,故ABC三个选项都错误;“冷战是指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故选D。
4.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
A.联合国
B.欧洲共同体
C.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D
【解析】马歇尔计划应是欧洲的内容,排除A、C。而当欧共体成立时,马歇尔计划已经完成,所以B不对。从“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可知是军事性的。
5.“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及战后时期的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两个完全相反的阵营形成了。”下列能够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
A.丘吉尔“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提出
C.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D.华沙条约的缔结
【答案】D
【解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标志着以两大阵营的对立为主的冷战正式形成,故选D项;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排除A项;杜鲁门主义提出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排除B项;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的建立是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排除C项。
6.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材料强调苏联针对美、英等国的分裂措施,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排除B;选项C,虽然正确,但不是冷战的基本特征,排除C;1948年冷战已经开始,美苏展开全面对抗,但有避免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也是冷战的基本特征,故选C。
7.“这条线以西的欧陆各国,一直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没有受到英美等国的压力或胁迫。而这条线以东的欧洲国家的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的明显印记。”上述内容出自(  )
A.《开罗宣言》
B.《大西洋宪章》
C.《联合国宪章》
D.《马歇尔计划》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外国势力”指的是苏联,苏联控制东欧,美国控制西欧。此材料站在西方的立场上,抨击苏联对东欧的影响,说明美苏冷战已经形成,选D项。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表明美国在经济上援助控制西欧,对抗东欧的企图。
8.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A
【解析】扣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欧洲”、“经济手段”、“苏联”可推断出A项,因为马歇尔计划主要在欧洲实施,它以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虽然是经济手段,但范围不是局限在欧洲,排除B、D两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是政治军事手段,不符合题意中经济手段,排除C项;故选A。
9.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答案】C
【解析】扣住材料关键词时间“20世纪50年代”即可解决问题。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发表,马歇尔计划1948年4月开始实施,“特种战争”1961年发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B、D三项;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形成于1955年,同时说明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故选C项。
10.美苏争霸期间,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衡。下列表明苏联退缩的史实是(  )
A.结束越南战争
B.执行“莫洛托夫计划”
C.撤出古巴导弹
D.签订《华沙条约》
【答案】C
【解析】A项越南战争的结束表明美国战略的收缩,有利于苏联的战略扩张,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执行“莫洛托夫计划”指1947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经济发展而与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总称。应该属于苏联战略扩张的史实,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签订《华沙条约》对抗北约,属于苏联主动战略对峙,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撤出古巴导弹,则表明苏联的实力仍然弱于美国,体现了苏联的退缩,符合题意。
11.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答案】C
【解析】各国的根本利益是维护本国利益,不会出现趋同,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下以冷战为主,世界局势虽然紧张,但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不是以军事冲突的加剧为主要趋势,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到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等事件,体现的是美苏两国实力的较量,故C项正确;两极格局下美苏关系紧张对抗和缓和交替出现,敌对意识的淡化不是贯穿两极格局确立与解体的主线,故D项错误。
12.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和管制。1948年,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在旧金山发表演讲:“我们力求在日本确立稳定而强有力的自主的民主主义,使之独立,并由此在阻止远东可能发生的下一次集权主义战争中发挥作用。”美国对日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清除法西斯势力????????????????????????????????????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推广美国式民主????????????????????????????????????
D.应对亚太局势变化
【答案】D
【解析】二战后,美苏冷战拉开帷幕,随着国民党在内战中逐渐败北,为了应对苏联,美国转而扶持日本,使其成为美国在亚洲反对共产主义的桥头堡,故选D项;清除日本国内的法西斯势力只是手段,目的是通过稳定日本局势,最终服务于冷战需要,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是针对援助欧洲的,与日本无关,排除B项;美国一直是总统共和制,日本在战前是君主立宪制,战后是议会内阁制,皆不同于美式民主,排除C项。
13.1946年,一位美国女作家曾写道:“欧洲已被缩小了……正缓进入一个新的冰河时期。”“缩小”主要是指(  )
A.美苏在欧洲不断扩张势力????????????????????
B.欧洲的殖民体系崩溃
C.欧洲的国际地位日益下降????????????????????
D.欧洲内部的矛盾加剧
【答案】A
【解析】欧洲被缩小说明其原有势力范围被挤压,结合“1946年”及“新的冰河时期”可知是二战后美苏双方在欧洲积极扩大自身影响力,致使英法等国家在欧洲的话语权丧失,故选A项;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时间不符,排除B项;欧洲被缩小是指欧洲内部势力的变化,而非欧洲在国际上地位的高低,排除C项;“欧洲被缩小”强调的是美苏扩张致使英法等国在欧洲的原有势力被挤压,而非欧洲内部矛盾分歧,排除D项。
14.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影响,相对比较容易选出B。
15.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答案】D
【解析】首先我们明白煤钢共同体表面上看是能源组织,但实质上是经济组织,排除B;再通过题干中“不接受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可以看出该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排除A;再分析该组织是欧洲六国在煤钢方面共同签订的组织,可以分析出不属于企业之间简单的联合,排除C;正确答案为D。
16.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苏、美、英、法四国参与协定东德、西德的统一和主权问题,可知当时两极格局和大国主导世界的影响仍然存在,故A项正确;两极格局瓦解的时间和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是在这次各国会谈签署条约之后,故C项错误;全球化趋势加快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但与材料体现的德国受到大国监管的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17.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答案】C
【解析】A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且“持续增长”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日本目前并不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故B项错误;从题干中“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的比例较高”和“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的信息可以看出,伴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崛起,日本积极主张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这反映了其成为政治大国地位的野心,故C项正确;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8.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答案】A
【解析】“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可以得出“单级”的世界格局,“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可以得出“多级”的世界格局,故A项正确;题中一再强调“合作”或者“联合行动”,并没有涉及诸强争霸,故B项错误;“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可以得出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同样受到其他大国的牵制,故C项错误;“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因此多级世界中大国并不是实力相当,故D项错误。
19.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C.两次世界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
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答案】C
【解析】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帝国主义战争”这一概括显然把“二战”这段历史排除了。缺少“二战”的20世纪当然是不完整的。
错误
B
理由同上。
错误
C
对20世纪的重大事件都有涵盖,且概括词的表述比较中性客观。
正确
D
没有体现“多极化”,对于20世纪最后10年没有概括进去。
错误
20.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答案】B
【解析】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内要求在国际事务中增加日本的发言权,改变“经济大国”“政治小国”形象的呼声日益高涨。上述情况反映了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行动。
21.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答案】C
【解析】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高瞻远瞩地对世界局势作出正确判断,这些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想理论,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而且也为我们正确处理我国在21世纪的建设与安全问题上提供了理论指导。本题中ABD三项都可以逐一排除,A项美苏关系全面缓和说法与事实不符;B项说法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D项改革开放的方针确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据此,本题选C项这一有关战争与和平的正确理论思想,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良好的环境。
22.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
A.区域统一的世界
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洲协作的世界
D.欧俄均衡的世界
【答案】B
【解析】欧盟的成立加速了世界多极化的进程。
二、非选择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斯大林多次并不厌其烦强调同西方的和平共处与大国合作。……1945年5月,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信中表示:“我相信,我们两国在战时形成的友好关系,在战后时期将进一步顺利地、有效地发展。”6月,在致杜鲁门的电报中,斯大林坚信“苏美两国之间在共同斗争时期得到巩固的友好联系,今后也将顺利地发展”。即使在丘吉尔铁幕演说(注: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后的1946年9月,斯大林仍然认为,“和平合作的可能性不仅不会减少,甚至能够增加”。……为了维持与西方大国特别是与美国的合作关系,斯大林在各种场合多次批驳关于苏美关系日益紧张的传闻。
——摘编自秦正为《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二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
材料二
1955年5月5日,美国重新武装联邦德国的《巴黎条约》正式生效,联邦德国加入北约,苏联对此立即做出反应,5月14日,苏联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在华沙召开第二次会议,缔结了《华沙条约》。这样在欧洲就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摘编自张小劲《大国复兴之路》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初期苏联对西方国家的态度,并说明持此态度的主要原因。
【答案】态度:主张与西方大国和平共处,并进行大国合作。
原因:①战后苏联力量弱于美国,希望延续战时盟友合作关系;②战后苏联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③苏联对西方国家仍抱有和平共处幻想。
⑵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苏联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变化:由希望和平共处转向军事对抗。
原因:①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率先对苏联发动冷战;②美国重新武装联邦德国(或联邦德国加入北约),直接威胁了苏联在东欧的利益。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说明要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土耳其;宣称世界又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因而“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政府企图的自由民族”,他宣布,“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并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杜鲁门主义的特点。
【答案】特点:①公开宣称反苏反共(遏制共产主义和苏联扩张);②公开宣称要干涉别国内政;③是美国全球扩张和称霸世界的宣言书,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④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分歧为幌子,掩盖美国全球扩张。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马歇尔演说的时代背景,并分析马歇尔计划实施的影响。
【答案】背景:①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或美国已开始实施“冷战”);②战后,欧洲普遍出现经济困难,社会动荡,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危机;③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膨胀;④二战后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任答2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
影响:①复兴了欧洲经济,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②客观上推动了西欧的联合;③受援国受到美国的控制,为美国拼凑北约奠定了基础;④推动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