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初期的建设探索》 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 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制度一直是世界发展过程中关注点,在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人们在思考社会主义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学习本节课就是想让学生通过理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经走过的道路,已给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和新的启发,同时也学习列宁这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面对挫折和困难,表现出的革命家和领导者的气魄,可以也能够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本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迫切性。
问题设计 问题: 1、 苏俄是在什么背景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体现了列宁的哪些政策目的? 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4、 从战争结束后,苏俄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列宁为什么要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6、从内容上看,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异同。 7、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吗?你如何看。8、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你能体会到以列宁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力量。
教学构想及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能力目标:查阅相关资料,掌握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时所面临的严峻的形势,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模拟场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了解基础知识,并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情感目标:深刻体会列宁在危急关头应变措施所体现的政治智慧,认识伟大政治家的唯物主义品质。同时对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一种启发。
教学重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教学难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实质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材料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
所需设备: 校园网、多媒体投影(展示学习网站和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播放并请同学一起演唱《国际歌》,(展示幻灯片:《国际歌》歌词,方便学生能跟着音乐节奏跟唱)授课过程展示故事场景场景一: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客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叛乱,参加者多为刚刚穿山军装的农民。他们甚至提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口号。场景二:1922年伊里奇家,在我们的家里装上了这么美妙的灯,这是过去任何一个政权都没有替我们做到的。但是苏维埃政权却做到了。为煤油和松明操心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可以安静地等待黄昏时刻的到来,看那灯光闪烁起来,照亮我们的农舍。心里是如此欢乐和愉快,禁不住要高声喊叫:苏维埃政权,你干得多么出色!一、了解历史,自主阅读,梳理线索划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简表背景内容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情景再现,活学活用基里连科在梦中回到了1919年的俄国,进行了一场奇特的旅行,在旅行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奇怪的事情,他的疑惑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惑?情景一 基里连科来到农村发现,秋收后各家各户的粮仓却没有什么多少粮食,粮食哪去了呢?情景二 基里连科来到城市,想要找份工作赚点钱。但是走了很多家工厂,厂里的负责人都对他说:“干活是没有任何报酬的,只能给你一些生活的必需品;而且即使给你钱,你也没地方花!”。情景三 基里连科工作了两年后,突然有一天厂里来了一个美国人,说这个厂子被他买下来了,以后由他来管理,而且还鼓励工人们多干活,干的越多、拿的钱就越多!就能买到要买的东西。基里连科很奇怪:这时的俄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怎么会允许外国资本家开工厂呢,原来工作是不给报酬的,现在怎么又变了啊?二、理解历史,师生合作,清背景明实质1、分组合作,主动探究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一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 列宁: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阅读材料一、二,(1)列宁是怎样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请找出关键词)(2)他的评价客观吗?请你从教材中找出相应的内容来论证列宁的观点。2、深入理解新经济政策材料一 “来俄之前,往往想,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仿佛是他们“布尔什维克的化学家”依着“社会主义理论的公式”,用“俄罗斯民族的元素”,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西伯利亚旅行的教训,才使人知道大谬不然。” 材料二 在一次讨论新经济政策的高级会议上,列宁非常生气的说:当我看着你们的眼睛时,你们好像说同意,当我转过身的时候,你们又都说不,那好,我向中央提出辞职。这是列宁第三次提出辞职。虚拟现场:(《新闻频道 高端访谈》,分别让教师和学生分别模拟主持人和列宁,访谈时间:1921年)(问题1)主持人:共产主义社会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恰恰就体现了这一原则。我们为什么要放弃这一政策呢?(问题2)主持人:我们好不容易打退了外国武装干涉,把外国资本家赶走了,那么现在胜利之后呢,您又同意外国资本家回到俄国,来经营一些项目,这难道不是重新走回资本主义道路吗?(问题3)主持人:你认为新经济政策能够挽救俄国所面临的这种严峻局势吗?为什么?三、认识历史:在认知、体验中升华1、对经济政策的再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效果:1.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2.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农民反对。新经济政策的效果: 1.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迅速恢复。2.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看列宁建设来源:中共在线社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parent ) -> 论坛党建之窗版块高山流水:共产主义社会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恰恰就体现了这一原则。因此,当时只要能坚持,就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杞人忧天: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外国资本家投资,这是重新走回资本主义道路,很危险啊!海阔天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市场经济理论主要来源就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请用你的网名进行跟帖?《大地的船长》 叶赛宁 他是舵手, 也是船长。 跟他在一起, 飓风也不可怕。 因为来自全国各地所有的党员 ,整个的党,都是他的水手。 那时,将不是我, 而是另一种命运的诗人, 在你们中间, 用另外一种新的语言, 向你们朗诵赞美斗争的诗篇。 他会说: “只有那一个航海家, 他在斗争中锤炼了心灵, 终于为世界发现了谁也没有发现的新大陆。 学生一起跟唱学生思考“苏俄人民对社会主义两种孑然不同认识”的原因。自由回答。对照书本填表完成相应的要求一组情景,借组与两个经济政策回答基里连科相应的困惑相互讨论完成题后涉及的相应问题,学生回答,学生自己来判断、纠错。体会新的经济政策推行的难度,感受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魄力。师生模拟记者访谈的形式,通过相应的问题,有浅入深地理解新经济政策。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地概括,如何对这个经济政策的认识。学生自我检测对两个经济政策的完成情况。学生一起朗读,感受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气魄。 一面感受歌曲中的震撼和悲壮之美,一面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快的融入到课堂环境中去。通过两个相反的情景对比,给学生一种思维的冲突,苏维埃政权在建设过程中到底做了些什么,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基础知识学生对照课本要求能够自己掌握就要放手给学生自己去做,一方面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业,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出新情景,考察学生理解和运用上述基础知识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两个政策内容的掌握。同一个人对同一个政策两种不同的评价很容易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同时也能认识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然和后来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必要。两段材料让人感受到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艰难,但同样也体现出列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品质。用答记者问的方法,形式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一下子就简单化了。对两个经济政策总结目的是为了进行理论提升,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的教育。借助互联网中的论坛,给学生自由的发言,即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产生多样化的认识,提高学生辨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齐声朗读,增强课堂的气势,再次领略列宁在危急关头的伟人气魄。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能力目标:查阅相关资料,掌握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时所面临的严峻的形势,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模拟场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了解基础知识,并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情感目标:深刻体会列宁在危急关头应变措施所体现的政治智慧,认识伟大政治家的唯物主义品质。同时对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一种启发。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历史学习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单纯的知识记忆到现在要求透过历史现象来分析历史的本质,可以说这种变化是实质性的。由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是已经学习过的,因而在实际的授课中将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调动、回忆起以前的知识来服务于高中的历史课堂,能够主动的透过历史的现象深入到历史的本质。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可能受到原有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吃老本。以为掌握了具体的政策就好了,对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不够积极。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要关心的问题,毕竟我们现在高举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旗。在淡化意识形态的经济,我们学习苏俄建设的内容,是想从中总结中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对于这一点,学生的认识是比较浅薄的,所以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我们也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1、通过网络上下载的《国际歌》音频,在多媒体的环境下给学生播放要求大家一起跟着唱,来充分调动学生对社会主义问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课题氛围,以期顺利地进入学习的状态。2、编写两个相反的对比情景(从网络中下载),给学生一种思维的冲突,苏维埃政权在建设过程中到底做了些什么,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3、基础知识通过Excel编制了一张表格,学生对照课本要求能够自己掌握就要放手给学生自己去做,一方面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业,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下载关于基里连科的故事,改编新情景,考察学生理解和运用上述基础知识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两个政策内容的掌握。5、利用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两种不同的评价很容易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同时也能认识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然和后来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必要。6、用答记者问的方法来理解新经济政策,形式新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一下子就简单化了。7、借助互联网中的论坛形式,给学生自由的发言,即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产生多样化的认识,提高学生辨析问题的能力。8、网络下载叶赛宁《大地的船长》,学生齐声朗读,增强课堂的气势,再次领略列宁在危急关头的伟人气魄。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根据历史史料改编的简短历史情境(通过Baidu等搜索引擎,找到相应的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按照科学的原则,进行处理,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多媒体课件、视频和音频(课件为教师根据教学设计进行制作,并参考了一些其它相应的优秀课件,音频和视频通过网络进行下载,并由多媒体设备展示出来。)教材中的图片情景(利用教材中现有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看,也充分利用了教材资源。)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1、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用于一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学生自己真实的感受,才能反映出情感教育的真正的价值,而不要虚伪的情感)2、小组同学自己的互评。(主要用于对场景教育的判断了,判断是基于史实,因而判断的正确反映出对史实的掌握程度,而史实又是学生能够自己掌握的内容,因而小组之间的互评,能反映出互帮互助的学习要求。)3、教师评价。(对于一些理解实质类方面的内容,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高一学生还很难达到这个高度,因而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共21张PPT)
国际歌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从来就没有什麽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他们消灭乾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
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客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叛乱,参加者多为刚刚穿山军装的农民。他们甚至提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口号。
1922年杰尔诺沃村伊里奇家,在我们的家里装上了这么美妙的灯,这是过去任何一个政权都没有替我们做到的。但是苏维埃政权却做到了。为煤油和松明操心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可以安静地等待黄昏时刻的到来,看那灯光闪烁起来,照亮我们的农舍。心里是如此欢乐和愉快,禁不住要高声喊叫:苏维埃政权,你干得多么出色!
场景一
场景二
1917
1918
1921
1922
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1925
1927
1956
1936
1991
解体
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选取适当的时间,勾勒苏俄(联)历史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
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马克思
列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蒋其君 18914575757@
江苏省大港中学
了解历史,在自主学习中梳理线索划出重点——基础知识处理
理解历史,在师生合作中弄清背景明白实质——重难点突破
认识历史,在认知体验中升华认识陶冶情操——人文素养的培养
了解历史,自主阅读,梳理线索划重点
背 景 内 容 作 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简表
情景再现,活学活用
基里连科在梦中回到了1919年的俄国,进行了一场奇特的旅行,在旅行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奇怪的事情,他的疑惑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惑?
情景一
基里连科来到农村发现,秋收后各家各户的粮仓却没有什么多少粮食,粮食哪去了呢?
情景二
基里连科来到城市,想要找份工作赚点钱。但是走了很多家工厂,厂里的负责人都对他说:“干活是没有任何报酬的,只能给你一些生活的必需品;而且即使给你钱,你也没地方花!”。
情景三
基里连科工作了两年后,突然有一天厂里来了一个美国人,说这个厂子被他买下来了,以后由他来管理,而且还鼓励工人们多干活,干的越多、拿的钱就越多!就能买到要买的东西。基里连科很奇怪:这时的俄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怎么会允许外国资本家开工厂呢,原来工作是不给报酬的,现在怎么又变了啊?
了解历史,自主阅读,梳理线索划重点
辨析:判断是非比眼力
(1)请分析这两个政策对经济管理采取什么样的手段
(2)在就现在看来,哪种政策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呢?
A1:政府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以极低的价格强行征粮。
B1:政府征收固定的粮食税,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的余粮。
A2:政府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并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从生产计划的安排、原料调拨、生产过程、产品分配进行统一指令。
B2:政府对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私人办厂,允许国内外资本家投资开发。
A3:政府取消商品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
B3:政府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促进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理解历史,师生合作,清背景明实质
分组合作,主动探究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一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 列宁: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阅读材料一、二,
(1)列宁是怎样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请找出关键词)
(2)他的评价客观吗?请你从教材中找出相应的内容来论证列宁的观点。
理解历史,师生合作,清背景明实质
材料一 “来俄之前,往往想,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仿佛是他们“布尔什维克的化学家”依着“社会主义理论的公式”,用“俄罗斯民族的元素”,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西伯利亚旅行的教训,才使人知道大谬不然。”
——瞿秋白《俄乡纪程》
材料二 在一次讨论新经济政策的高级会议上,列宁非常生气的说:当我看着你们的眼睛时,你们好像说同意,当我转过身的时候,你们又都说不,那好,我向中央提出辞职。这是列宁第三次提出辞职。
理解历史,师生合作,清背景明实质
主持人:我们好不容易打退了外国武装干涉,把外国资本家赶走了,那么现在胜利之后呢,您又同意外国资本家回到俄国,来经营一些项目,这难道不是重新走回资本主义道路吗?
虚拟现场:(《新闻频道 高端访谈》,分别让教师和学生分别模拟主持人和列宁,访谈时间:1921年)
主持人:共产主义社会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恰恰就体现了这一原则。我们为什么要放弃这一政策呢?
理解历史,师生合作,清背景明实质
主持人:大家都在说,您这样做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否定,是一种倒退,您怎么看?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种植业(%) 100 64 107
畜牧业(%) 100 72 121
粮食(万吨) 7.65 4.52 7.24
牛(万头) 6.06 5.25 6.21
猪(万头) 2.09 1.75 2.18
1913-1925年苏俄的农业生产情况
1913—1925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总产值
(亿卢布) 102.5 14.1 77.39
产值指数
100 13.8 108.2
材料一
理解历史,师生合作,清背景明实质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大国崛起》解说词
2.你能用经济学上的原理来论证这一结果。
1.请你用材料一中的数据来论证列宁所说:“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3.从政策的转变中,你能感受到列宁的可贵品质吗?
理解历史,师生合作,清背景明实质
认识历史:在认知、体验中升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效果:
1.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
2.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农民反对。
新经济政策的效果:
1.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2.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
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
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看列宁建设
来源:中共在线社区 -> 论坛党建之窗版块
高山流水:共产主义社会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恰恰就体现了这一原则。因此,当时只要能坚持,就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杞人忧天: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外国资本家投资,这是重新走回资本主义道路,很危险啊!
海阔天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市场经济理论主要来源就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认识历史:在认知、体验中升华
《大地的船长》 叶赛宁
他是舵手, 也是船长。 跟他在一起, 飓风也不可怕。 因为来自全国各地所有的党员 ,整个的党,都是他的水手。 ---
那时,将不是我, 而是另一种命运的诗人, 在你们中间, 用另外一种新的语言, 向你们朗诵赞美斗争的诗篇。
他会说: “只有那一个航海家, 他在斗争中锤炼了心灵, 终于为世界发现了谁也没有发现的新大陆。
认识历史:在认知、体验中升华
1917
1918
1921
1922
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1925
1927
1956
1936
1991
解体
补充完整,勾勒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1917年前,明斯克的纽扣在市场上到处都是,且售价不一。
1918年起,人们要想得到明斯克的纽扣就需等待苏维埃政府
的统一分配。
1921年初,在商店里又有这种纽扣出售了,商人根据市场情
况随时调整价格。
1925年起,明斯克生产的纽扣无论是在当地还是在莫斯科,
甚至是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都是1卢布。
1956年起,纽扣的价格尽管有所放开,但依然受到政府的影
响。
明斯克纽扣的价格
一粒小小的纽扣价格却是如此的不同,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首先,从课程标注的要求来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没有任何借鉴的情况下的探索,反映了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的统治智慧,所以这两个政策是分析所有问题的抓手。其次,从教学手段上来说师生互动,注重启发,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材料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目的要求。第三,多媒体教学,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便于教学材料的展现,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趋势。第四,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本课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要点,以体现高一年级学生对框架和核心知识的关注。最后,扩大本课的容量,对经济政策的理解有点超越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一课时有助于教学的全面、透明。
一、实践过程
1、通过网络上下载的《国际歌》音频,在多媒体的环境下给学生播放要求大家一起跟着唱,来充分调动学生对社会主义问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课题氛围,以期顺利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2、编写两个相反的对比情景(从网络中下载),给学生一种思维的冲突,苏维埃政权在建设过程中到底做了些什么,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3、基础知识通过Excel编制了一张表格,学生对照课本要求能够自己掌握就要放手给学生自己去做,一方面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业,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下载关于基里连科的故事,改编新情景,考察学生理解和运用上述基础知识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两个政策内容的掌握。
5、利用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两种不同的评价很容易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同时也能认识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然和后来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必要。
6、用答记者问的方法来理解新经济政策,形式新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一下子就简单化了。
7、借助互联网中的论坛形式,给学生自由的发言,即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产生多样化的认识,提高学生辨析问题的能力。
8、网络下载叶赛宁《大地的船长》,学生齐声朗读,增强课堂的气势,再次领略列宁在危急关头的伟人气魄。
二、收获与体会
本课在设计时将知识点按照了解、理解在到感悟,三个层面进行展开,结构清晰、条理明确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又不局限于已有的水平,另外也体现出港中历史教学的一般模式。本课的课题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回答问题的质量也不错,我想主要得益于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导入阶段的音频营造了一种非常后的课堂环境,学生的学习劲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课件中各种故事场景一环套着一环,吸引学生进入教学境地,就算了平时乏味的基础知识也是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完成并由小组进行纠错,因而本课学生的参与度高,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这样一个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学习方式的革命。本课中设计的记者问答的形式学生参与度高,学生扮演下的列宁对政策的讲解头头是道,这也充分说明了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掌握的比较好。
三、问题与建议
第一,尽管本课的知识点只有两个经济政策的,但是三个能力层级的设置还是让学生感觉有些吃不消,对有些问题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这方面就体现的比较明显。第二,对于某些互动环节,因为学生平时锻炼的比较少,所以还有些难为情,不敢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个在以后还需要进行锻炼。第三,在课堂展示过程中,学生不是第一位地去理解知识,而是寻求记笔记,所以这些同学感觉笔记不容易记,而在理解的环境上又做的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