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昌盛的文化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昌盛的文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26 20:08:09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我来做导游
请简单介绍你所知道的地处镇江的著名寺院和道观。
金山—金山寺、 焦山—定慧寺、
北固山—甘露寺、宝华山——隆昌寺等
镇江 金山寺
特点:山裹寺,寺裹山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句容 茅山
教你识别
道教——本土宗教
佛教——外来宗教
(一) 佛教东来
佛教起源于什么地区?又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
  (古印度 西汉末年)
看佛教东来路线图
白马寺——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佛教的教义有哪些?
  (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人生是痛苦的,只有忍耐修行,才能在来世得到幸福。)
考考你:
佛教为什么会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
(提示:从劳动人民的角度、统治者角度)
佛教对我国的影响
1 佛教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曾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 佛教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与遣词方法
3佛教供给我们丰富的艺术和历史的资料。
四川峨眉山
山西五台山
安徽九华山
佛教四大圣地
浙江普陀山
佛教艺术:三大石窟
1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3 甘肃敦煌莫高窟
2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道教的兴起
宗教 发源地 兴起时间   主要主张
道教
试试看,我能填!
中国
东汉末年
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思考: 道教为什么会兴起?
成语天地: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仙风道骨
道貌岸然
得道成仙
特点
教别
发源地
时间
信仰对象
宗教场所
教 义
佛教
印度
西汉末年

寺院
转世投胎,
忍受苦难
虔诚信佛,
来世幸福
道教
中国
东汉时期
神仙
道观
修身养性,
炼制丹药
长生不老,
得道成仙
佛教与道教
重来世
重现世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史记》的:
1、体裁
2、内容
3、文字特色
4、为什么这本书能成为 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史记》
体裁:纪传体通史
内容:记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文字特色: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同学们,你们做对了吗?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鲁迅
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掌握第一手的史学资料。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事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书。
编写《史记》期间,因触怒汉武帝被处以酷刑,但忍辱负重,以极大毅力完成《史记》。

你从司马迁身上学到什么品质?
司马迁有远大理想;有严谨治学的态度,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注重实地调查,不以成败论英雄,有顽强的毅力。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余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驽,有所穿越者辄身亡。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溉,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树草木以象山。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
三、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
陶马昂首竖耳,双目圆睁,
大有嘶鸣腾越之势
步兵俑
军吏彩绘俑
跪射俑
军立佣
铠甲佣
将军佣
,一般身穿長襦,外披鎧甲,頭戴長冠,持兵而立,表現出一種身經百戰、視死如歸的威武陽剛之氣。
軍吏俑
兵马俑的艺术群像,形象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至今,还令人叹为观止。1987年,秦始皇兵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 秦始皇为什么把如此巨大的军阵埋在地下?
(保卫陵墓,展现秦的强大,炫耀武力,在阴间东征西战。)
2 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精神风貌?
(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说秦汉,道秦汉,
 秦汉文化不简单;
 西汉佛教传进来,
 东汉道教兴起来
〈史记〉首创纪传体,
 秦俑创造世界大奇迹。
把下列人物、地名,按佛、道两教影响归纳:
1玉皇大帝 2如来佛 3少林寺、
4武当山 5敦煌莫高窟
6太上老君 7灶神
8五百罗汉 9南国桃园观音庙
10南海西岸庆云洞
2、3、5、8、9项为佛教,其余为道教
白马寺—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佛祖简介 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原是释迦部落的王子,人们又称他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生活的时代,约为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正是我国春秋时代,与孔子同时,透过释迦牟尼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出,他虽被尊为圣人,且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崇奉敬仰,但他是人不是神,在获得觉悟之前,也曾有过疑惑痛苦,为了把人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他舍弃了常人所羡慕的一切财富、王位、妻儿,毅然出家修道,历经六年,艰苦备尝,终于断除各种无明烦恼,觉悟到宇宙人生的实相,获得根本解脱。所以他自称为佛,也就是大彻大悟的意思,也就是如来佛的原身。
佛教词语大放送:
我最棒:
烦恼、一刹那、口头禅、不可思议
自由自在、三生有幸、大千世界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六根清净
无事不登三宝殿、看破红尘、出家人
不打诳语、凡尘俗事、救人一命胜造
七级浮屠------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昌盛的文化》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节文化课,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最为典型的文化成就—佛教和道教文化、史学巨著《史记》、秦始皇兵马俑。在中国古代教材中,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在宗教、史学、雕塑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就必须了解本课的内容。文化课相对而言比较难讲,如果教师不进行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只利用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往往就会上的比较枯燥。因此在教本课时,就应注重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乡土资料,语文知识,以及课外收集的丰富的图片、史实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教学时还应设计一些有价值的思考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结合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发展需要,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了解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秦始皇兵马俑。过程与方法: 列表格比较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认识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宗教。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的介绍,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你从中受到那些启发和教育”,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仔细观察教科书中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资料,描述和想像兵马俑的威武雄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认识宗教本质,学习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和看待宗教。通过学习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史实,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顽强的毅力。通过秦始皇陵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感受兵马俑所展现的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历史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在众多的史料中提取基本的有效的历史信息的技能,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就应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自主能动性,重视教学过程;另外初一新生由于年龄、学识、阅历和心智等方面的因素,往往只注重历史的表面现象,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能领会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在教学是就应设计一些有价值的思考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再有七年级的孩子好奇心比较重,也特别愿意表现自己,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以及生动的历史故事都能激发他们无限的兴趣,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就应抓住、捕捉各种机会和素材,采用精湛的教学技能,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展性的功能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始终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导入新课: 通过我来做导游的活动,让学生介绍地处镇江的著名的寺院和道观,联系古诗《江南春绝句》让学生明白佛教在我国的兴盛。(此活动既能凝思激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新授:一 佛教东来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回答:佛教起源于什么地区?又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 2 看图说史(多媒体出示佛教东来图)让学生看佛教东来路线图,指图讲述佛教传播的经过。3 讲故事:白马寺——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的由来。说出佛教的教义有哪些?讨论佛教兴盛的原因(学生讨论、合作解决)集思广业:佛教的影响。(小组活动:我最棒:佛教词语大放送) 二 道教的兴起1 根据佛教学习的要点自学道教的相关内容(多媒体出示要点)2 思考:道教兴起的原因小结:列表比较道教与佛教的区别(多媒体出示表格)三 司马迁与《史记》1 利用司马迁的名言引出本目。2 阅读课文中的史料“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说明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学习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3 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的介绍,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你从中受到那些启发和教育”,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4 指导学生自学本目,让学生说说《史记》的题材、内容、文字特色和历史价值。四 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1 播放视频和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过程和威武雄姿。2 看了秦始皇兵马俑的威武雄姿后,你有何感受?(大家谈,目地是让大家畅所欲言,感受到兵马俑身上所折射出的秦帝国时期的社会风貌)3 思考:秦始皇为什么把如此巨大的军阵埋在地下?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精神风貌?小结本课内容(见多媒体)巩固性练习(见多媒体)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 佛教与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一的学生通过日常的耳濡目染,对这两大宗教多少有点认识,但仅仅停留在表面,却难以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为突破此难点,我开展了小活动:我来当导游并配以镇江地方著名的佛教寺院与道观的图片,让学生深切认识到佛教与道教的影响;通过展示佛教与道教的主要教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出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并正确认识到宗教的本质。在小结本知识点时,我运用多媒体列表展示佛教与道教的不同。在讲述司马迁与《史记》时,为让学生学习司马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逆境中奋起的精神,我收集了司马迁的相关生平资料,指导学生阅读从中感受到司马迁的高风亮节,从而受到教育。在学习秦始皇兵马俑时,为让学生感受兵马俑的威武雄壮,我播放了视频,展示了大量的兵马俑的图片,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从秦始皇兵马俑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从而激发了学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对学生的评价课前的诊断性评价课前用10分钟的时间,利用导入框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多媒体出示本课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填空,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如上课的态度,回答问题的次数、小组讨论、合作的表现等,此评价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结束时反馈性评价及时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了解本节课是否完成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对教师的评价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使用恰当。教师对问题的处理问题设计恰当、合理,具有较大的启发性,能促进学生思维,培养问题能力,符合历史学科特点三维目标的达成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遵循学生自身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理解过程,潜移默化地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 昌盛的文化 》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佛教与道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文学、雕塑、绘画、建筑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与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在思想领域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佛、儒、道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佛教与道教思想是必须了解的。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佛教与道教的一些习俗是了解的,到却不能认识到这两大宗教的本质,因此在因此在教本课时,就应注重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乡土资料,语文知识,以及课外收集的丰富的图片、史实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教学时还应设计一些有价值的思考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获取佛教与道教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能深刻地理解宗教的本质;《史记》是中国史学的骄傲,是二十四史的开山之作,也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关于《史记》的基本知识点:题材、主要内容、特点、地位,教材都有详细的记载与说明,只需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语勾画即可,重点要让学生理解司马迁编写《史记》的目的以及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通过讨论与学习,使学生得到启发与教育,以充分体现历史的德育功能;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雕塑艺术上的一颗明珠,怎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 生体会到这地下军阵的威武,我通过播放视频、相关图片资料,让学生想象秦陵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威武雄姿,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对雕塑艺术的鉴赏能力。最后我用几句顺口溜高度概括了本课的重点,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知识点,可谓一举两得。
一、实践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我来做导游的活动,让学生介绍地处镇江的著名的寺院和道观,联系古诗《江南春绝句》让学生明白佛教在我国的兴盛。利用乡土材料、古诗文进行教学,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激活课堂气氛。
2授课过程:
多媒体出示本课的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本课重要的知识点和主要史实,从整体上把我本课重要知识点和主要的学习内容。
在学生熟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学课文。基础知识,学生看书解决,教师出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填空、改错等方式当堂掌握巩固;对于教材中的难点,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分组、讨论等手段解决。如讲佛教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看书,根据教师的提示,找出佛教的诞生的、传入时间、主要教义、特点等。对于佛教的本质与影响这一难点,我通过简述白马寺的对联、佛教产生的背景、经典教义等内容让学生根据材料理解,做到论从史出。对于佛教的影响,我通过佛教词语大放送、四大佛教圣地、三大石窟等图片资料,使学生自然就能概括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之广。道教就让学生根据佛教的知识点自行概括学习。最后让学生列表比较两大宗教的异同。讲《史记》是我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的介绍,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你从中受到那些启发和教育”,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讲兵马俑时我主要播放视频和图片,创设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感受兵马俑的威武雄姿。
3小结巩固,小结做到言简意赅,巩固练习重在检测反馈,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二、收获与体会
1本课主要介绍的是秦汉时期最为典型的文化成就——佛教和道教文化、史学巨著《史记》、秦始皇兵马俑,是一堂文化课,如果光利用书本上的知识,就难免枯燥,也不容易引饿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必须注重课堂教学,提供大量的比较形象而生动的材料,创设教学情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生动的视频音像资料,丰富而多而多彩的历史图片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提问点拨,重点、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2 导课中的乡土材料的引用,学生当导游的活动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
3本节课中恰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和教师均有收获。整个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减轻了学生的思想负担,活跃了课堂气氛;问题的设计恰到好处,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基础薄弱的学生有了说话的机会,能力强的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另外,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分组讨论、结合媒体展示能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日趋成熟,使教学更加有效,课堂更加高效。
三、问题与建议
1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丰富教材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创设历史情境、突破重点、难点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运用要适量,量不能太多。在概括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时,由于概括的较为详细,字数太多,学生在看的时候就难以掌握,应该做到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2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时,大部分同学都能畅所欲言,紧跟教学进度,但个别学生仍处以被动,发言不甚积极,对于这些学生,应该都加关注,鼓励他们多交流,学会合作。
3在观看了秦始皇兵马俑的视频与图片之后,向学生抛出问题:威武雄壮的兵马俑折射出了秦帝国的哪些社会状况?当学生思考时,应给与相应的提示(如从国力、秦人的精神面貌、雕塑艺术等),鼓励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希望建立相应的历史资源库和历史教师交流平台,达到资源共享,丰富历史教材内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昌盛的文化》 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昌盛的文化》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节文化课,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最为典型的文化成就—佛教和道教文化、史学巨著《史记》、秦始皇兵马俑。在中国古代教材中,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在宗教、史学、雕塑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就必须了解本课的内容。学习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能够认识到宗教的本质,学习司马迁的《史记》和秦始皇兵马俑旨在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辉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课相对而言比较难讲,如果教师不进行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只利用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往往就会上的比较枯燥。因此在教本课时,就应注重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乡土资料,语文知识,以及课外收集的丰富的图片、史实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教学时还应设计一些有价值的思考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主要问题设计 引入:同学们,你想知道佛教与道教是怎样产生的?你知道我国“二十四史”的开山之作是哪一部书吗?你想目睹“秦始皇兵马俑”的威武雄姿吗 新授: 佛教 佛教起源于什么地区?又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说出佛教的教义有哪些?讨论佛教兴盛的原因 道教 道教是怎样兴起的?道教的教义有哪些? 请列表比较道教与佛教的区别。 司马迁与《史记》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的介绍,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你从中受到那些启发和教育”。 学生看书回答《史记》的题材、内容、文字特色和历史价值怎样。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 看了威武雄壮的秦始皇兵马俑,你有何感想? 秦始皇为什么把如此巨大的军阵埋在地下?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精神风貌?
教学构想及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了解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秦始皇兵马俑过程与方法: 列表格比较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认识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宗教。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的介绍,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你从中受到那些启发和教育”,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仔细观察教科书中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资料,描述和想像兵马俑的威武雄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认识宗教本质,学习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和看待宗教。通过学习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史实,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顽强的毅力。通过秦始皇陵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感受兵马俑所展现的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的时间、《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史记》的体例、秦陵兵马俑艺术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 引导与合作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解决教学难点。
所需设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镇江地区著名的佛教寺院和道观让学生做导游介绍著名的寺院和道观,出示古诗《江南春绝句》,强调“南朝四百八十寺”让学生明白佛教在我国的兴盛。二 新授 佛教东来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回答:佛教起源于什么地区?又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 2 看图说史(多媒体出示佛教东来图)让学生看佛教东来路线图,指图讲述佛教传播的经过。3 讲故事:白马寺——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的由来。说出佛教的教义有哪些?讨论佛教兴盛的原因5 集思广业:佛教的影响。(小组活动:我最棒:佛教词语大放送) 道教的兴起1 根据佛教学习的要点自学道教的相关内容(多媒体出示要点)2 思考:道教兴起的原因小结:列表比较道教与佛教的区别(多媒体出示表格)司马迁与《史记》1 利用司马迁的名言引出本目。2 阅读课文中的史料“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说明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学习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3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的介绍,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你从中受到那些启发和教育”, 4指导学生自学本目,让学生说说《史记》的题材、内容、文字特色和历史价值。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1 播放视频和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过程和威武雄姿。2 思考:秦始皇为什么把如此巨大的军阵埋在地下?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精神风貌?小结本课内容(见多媒体)巩固性练习(见多媒体)。 1学生做导游介绍著名的寺院和道观。2读古诗,理解佛教对我国的影响之深。看书,回答问题指图讲述佛教传播的经过。听故事,读对联,初步了解佛教的教义学生讨论、合作解决学生自学,根据提示说要点思考回答问题填写表格,归纳要点读名言,感受司马迁的伟大阅读讨论,小组代表发言交流自学,归纳重要知识点观看视频,感受军阵的威武雄壮思考回答 从身边熟悉的事物说起,学生容易理解,小导游活动既能凝思激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自学教材,提炼重点提高学生识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兴趣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拓展学生视野,学会看历史的本质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道教的本质学会比较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引用名言,引出自然让学生学习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发挥历史的德育功能学会归纳知识点,最好能列表归纳创设情景,增强视觉效果拓展思维。整体把握本课内容,建立知识框架及时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改进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