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中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之滚动阅读组合训练(一)(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初中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之滚动阅读组合训练(一)(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8 17:3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初中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之滚动阅读组合训练(原卷)
说明文阅读
青铜器的童年
张 运
①考古学者通常以生产工具为依据,把人类早期的历史划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②铜和许多金属一样具有美丽的光泽,又富有延展性,可以经过锤炼做成很细很薄的器具。铜器用坏了,还可以回炉重新锻打或铸造,再做成新的器具,是传统的石器不能比拟的。
③人们最初只是利用天然出产的纯铜,也就是红铜制造铜器。红铜矿源稀少,硬度有限,熔点偏高,红铜器的发展因此受到限制,主要的生产工具仍然是石器。以后,人们逐渐发现铜多以伴生矿的形式存在,而含锡、铅等金属的铜矿石经过冶炼,可以产生出一种合金金属,这便是青铜。与红铜相比,青铜具有质地坚硬、熔点较低、容易铸造等特性。随着对青铜及铜矿物理特性的逐步认识,人们开始大量地铸造青铜器,青铜器逐渐进入了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的史学观点认为,青铜器的出现对于社会进步意义重大,常常被认为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以青铜器为主要特征的时代被命名为青铜时代,而此前以红铜器、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时代被命名为铜石并用时代。
④由于地理环境及文化传统的不同,世界各地在考古学文化的时代面貌与发展时序上存在较大差异。西亚的部分地区在公元前5
000年左右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又在公元前3
000年前后进入了青铜时代。中国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红铜稀缺,未能发展出一个以红铜器为主要特征的铜石并用时代。
⑤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青铜刀。铜刀由单范铸成,弓背,微弧刃,短柄,具有北方骑马民族青铜器的造型特征。其出土地层的碳十四年代约在公元前3
280年—前2
740年之间,这是目前所能确证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铸造实例。
⑥不过,开始铸造青铜器并不意味着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考古资料证实,从出土青铜刀的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结束,历时近千年,已发现的青铜制品数量不多,遗址只有二十多处,基本处于约公元前2
500年—前2
000年的龙山文化时代。冶炼遗址规模都不大,器型也只是镜子、小刀、锥子等形状简单的日常用具,尚未发现青铜容器。从整体看,青铜器在中国出现后,未能得到迅速发展,究其原因,很可能与当时人们的矿产知识不足有关。现已发现的青铜器大多与红铜器同时存在,表明这些青铜器多半不是人们有意识地制造的合金,而是冶炼红铜时,矿石本身不纯,内含锡、铅所致。当时的青铜冶炼技术尚在探索之中。
⑦直到公元前2
000年左右的夏文化时期,人们才学会了通过选择伴生矿石来冶炼青铜合金,中国历史才真正进入了青铜时代。至商、周时期,以青铜礼器为代表的中国青铜文明发展到鼎盛阶段。
(选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里的古代中国》)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类早期的时候,人们就把历史划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B.青铜器的出现对于社会进步意义重大,青铜器逐渐进入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标志着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C.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刀,是目前所能确证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铸造实例,它的出现意味着进入了青铜时代。
D.“青铜器的童年”指在未真正进入青铜时代前,青铜已有出现,但青铜制品数量不多,遗址少,冶炼遗址规模不大,器具是简单的日常用具,青铜冶炼技术低的那段时间。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选文第⑥段的加点词“基本”能否去掉?为什么?
议论文阅读
(2020·广安)
知识的责任
罗家伦
①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知识的责任。所谓知识的责任,既指学术责任,更指社会责任。
②担负学术责任,前提是建立起负责任的思想。怎样才算负责任呢?它需要收集大量的事实根据,再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形成周密的体系。从这个标准来看,建立负责任的思想是很艰辛的,需要漫长的过程,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在实验室做实验,受伤的人不知有多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再如去荒山、沙漠勘探,因为天灾人祸而死伤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他们不依赖空想和幻想,他们看重实验,这便是对思想负责任。
③担负学术责任,还要能对这种思想去负责。思想一旦建立之后,就应该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在发表以前,当然要斟酌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作出发表的决定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或修正,也没有为别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以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有力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比如哥白尼最先发表地动学说,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及其他行星都在它的周围运行,他因此受到教会的迫害。后来布鲁诺继续研究,认可了这个思想,并极力传播,结果惹怒了教会,被处以极刑。伽利略继起,凭借物理学的证明,发扬光大了这种学说,却为此锒铛入狱。他们虽受尽困辱,但科学思想因他们的负责而熠熠生辉。
④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还应为社会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做“社会的良心”。他们要用责任的思想照亮时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世人,否则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天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史先哲的伟大遗留?在中国,知识分子被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抱负,他才被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的“胸中十万兵”,也是由此而来的。
⑤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知识分子?让我们互相勉励,勇敢地担负起知识的责任来,克服困难,振兴民族。
(节选自《历史的先见——罗家伦艺术随笔》,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知识分子应担负起知识的责任。
B.知识分子应担负起学术的责任。
C.知识分子应担负起社会的责任。
D.知识分子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本文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B.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C.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3.作者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下列材料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面对国势倾颓,文天祥苦苦支撑,领兵报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光耀青史。
B.面对独裁统治,闻一多拍案而起,大声地“说了个痛快”,来唤醒民众追求民主。
C.面对黑暗的官场,陶渊明拂袖而去,在田园“著文章自娱”,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
D.面对麻木的国民,鲁迅毅然弃医从文,在茫茫的黑夜中呐喊,激励爱国者不断前行。
记叙文阅读
(2020·盐城)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的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唱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小路的西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飘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袅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蹿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的丝丝缕缕,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那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
⑥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阁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选自《中国作家青年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何作用?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的画线句。
(2)赏析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阅读第④段,分别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早晨炊烟和黄昏炊烟的不同特点。
4.第⑤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妻子(老婆)与母亲,试分析其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莫怀戚《散步》
5.作者为什么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
2021年初中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之滚动阅读组合练(解析卷)
说明文阅读
青铜器的童年
张 运
①考古学者通常以生产工具为依据,把人类早期的历史划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②铜和许多金属一样具有美丽的光泽,又富有延展性,可以经过锤炼做成很细很薄的器具。铜器用坏了,还可以回炉重新锻打或铸造,再做成新的器具,是传统的石器不能比拟的。
③人们最初只是利用天然出产的纯铜,也就是红铜制造铜器。红铜矿源稀少,硬度有限,熔点偏高,红铜器的发展因此受到限制,主要的生产工具仍然是石器。以后,人们逐渐发现铜多以伴生矿的形式存在,而含锡、铅等金属的铜矿石经过冶炼,可以产生出一种合金金属,这便是青铜。与红铜相比,青铜具有质地坚硬、熔点较低、容易铸造等特性。随着对青铜及铜矿物理特性的逐步认识,人们开始大量地铸造青铜器,青铜器逐渐进入了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的史学观点认为,青铜器的出现对于社会进步意义重大,常常被认为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以青铜器为主要特征的时代被命名为青铜时代,而此前以红铜器、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时代被命名为铜石并用时代。
④由于地理环境及文化传统的不同,世界各地在考古学文化的时代面貌与发展时序上存在较大差异。西亚的部分地区在公元前5
000年左右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又在公元前3
000年前后进入了青铜时代。中国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红铜稀缺,未能发展出一个以红铜器为主要特征的铜石并用时代。
⑤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青铜刀。铜刀由单范铸成,弓背,微弧刃,短柄,具有北方骑马民族青铜器的造型特征。其出土地层的碳十四年代约在公元前3
280年—前2
740年之间,这是目前所能确证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铸造实例。
⑥不过,开始铸造青铜器并不意味着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考古资料证实,从出土青铜刀的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结束,历时近千年,已发现的青铜制品数量不多,遗址只有二十多处,基本处于约公元前2
500年—前2
000年的龙山文化时代。冶炼遗址规模都不大,器型也只是镜子、小刀、锥子等形状简单的日常用具,尚未发现青铜容器。从整体看,青铜器在中国出现后,未能得到迅速发展,究其原因,很可能与当时人们的矿产知识不足有关。现已发现的青铜器大多与红铜器同时存在,表明这些青铜器多半不是人们有意识地制造的合金,而是冶炼红铜时,矿石本身不纯,内含锡、铅所致。当时的青铜冶炼技术尚在探索之中。
⑦直到公元前2
000年左右的夏文化时期,人们才学会了通过选择伴生矿石来冶炼青铜合金,中国历史才真正进入了青铜时代。至商、周时期,以青铜礼器为代表的中国青铜文明发展到鼎盛阶段。
(选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里的古代中国》)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
A.人类早期的时候,人们就把历史划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B.青铜器的出现对于社会进步意义重大,青铜器逐渐进入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标志着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C.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刀,是目前所能确证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铸造实例,它的出现意味着进入了青铜时代。
D.“青铜器的童年”指在未真正进入青铜时代前,青铜已有出现,但青铜制品数量不多,遗址少,冶炼遗址规模不大,器具是简单的日常用具,青铜冶炼技术低的那段时间。
【解析】A.文中说的是“考古学者通常以生产工具为依据,把人类早期的历史划分为……铁器时代”;B.文中说的是“常常被认为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C.开始铸造青铜器并不意味着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文中说的是“直到公元前2
000年左右的夏文化时期……中国历史才真正进入了青铜时代”。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作比较,将青铜与红铜进行比较,突出强调青铜质地坚硬、熔点较低、容易铸造的特性。
3.选文第⑥段的加点词“基本”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基本”是大多数、大体上的意思,表范围。文中指这些遗址大多数属于龙山文化时代。去掉后,句意变为这些遗址全部属于龙山文化时代,与实际不符。“基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议论文阅读
(2020·广安)
知识的责任
罗家伦
①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知识的责任。所谓知识的责任,既指学术责任,更指社会责任。
②担负学术责任,前提是建立起负责任的思想。怎样才算负责任呢?它需要收集大量的事实根据,再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形成周密的体系。从这个标准来看,建立负责任的思想是很艰辛的,需要漫长的过程,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在实验室做实验,受伤的人不知有多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再如去荒山、沙漠勘探,因为天灾人祸而死伤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他们不依赖空想和幻想,他们看重实验,这便是对思想负责任。
③担负学术责任,还要能对这种思想去负责。思想一旦建立之后,就应该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在发表以前,当然要斟酌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作出发表的决定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或修正,也没有为别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以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有力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比如哥白尼最先发表地动学说,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及其他行星都在它的周围运行,他因此受到教会的迫害。后来布鲁诺继续研究,认可了这个思想,并极力传播,结果惹怒了教会,被处以极刑。伽利略继起,凭借物理学的证明,发扬光大了这种学说,却为此锒铛入狱。他们虽受尽困辱,但科学思想因他们的负责而熠熠生辉。
④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还应为社会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做“社会的良心”。他们要用责任的思想照亮时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世人,否则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天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史先哲的伟大遗留?在中国,知识分子被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抱负,他才被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的“胸中十万兵”,也是由此而来的。
⑤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知识分子?让我们互相勉励,勇敢地担负起知识的责任来,克服困难,振兴民族。
(节选自《历史的先见——罗家伦艺术随笔》,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A)
A.知识分子应担负起知识的责任。
B.知识分子应担负起学术的责任。
C.知识分子应担负起社会的责任。
D.知识分子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A.文题《知识的责任》是论题,开篇提出了观点:“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知识的责任”。第②③段论述担负学术责任,第④段论述担负社会责任。据此判断本文的论点为“知识分子应担负起知识的责任”。
2.本文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C)
A.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B.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C.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D.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解析】C.第②段“比如在实验室做实验……也不知有多少”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第③段列举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为地动学说做出的牺牲,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第④段引用曾子、范仲淹的名言是道理论证。
3.作者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下列材料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C)
A.面对国势倾颓,文天祥苦苦支撑,领兵报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光耀青史。
B.面对独裁统治,闻一多拍案而起,大声地“说了个痛快”,来唤醒民众追求民主。
C.面对黑暗的官场,陶渊明拂袖而去,在田园“著文章自娱”,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
D.面对麻木的国民,鲁迅毅然弃医从文,在茫茫的黑夜中呐喊,激励爱国者不断前行。
【解析】C.陶渊明虽然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但他没有对社会抱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没有领导大众继往开来,不符合作者的观点。
记叙文阅读
(2020·盐城)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的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唱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小路的西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飘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袅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蹿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的丝丝缕缕,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那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
⑥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阁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选自《中国作家青年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何作用?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故乡炊烟的回忆;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的画线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炊烟人的动作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不分彼此,相互融合的情景,表现了故乡乡亲们的淳朴、和睦,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炊烟的喜爱之情。
(2)赏析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连用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鸡、鸭、猪、狗的自由状态,彰显了乡村的活力和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与怀念。
3.阅读第④段,分别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早晨炊烟和黄昏炊烟的不同特点。
早晨炊烟:生机(活力)。黄昏炊烟:朴实(温暖)。
4.第⑤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妻子(老婆)与母亲,试分析其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莫怀戚《散步》
选文通过写妻子、母亲默默地为家庭辛勤付出,表达了对妻子、母亲的敬爱、赞美。链接材料通过写妻子、母亲总是听从我的话,体现了妻子、母亲对“我”的信任与依赖,表达了“我”内心的责任感。
5.作者为什么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
炊烟体现了邻里相处的融洽,哪怕邻里之间发生了摩擦,情绪也不会隔夜,很快就消失了;炊烟体现了农村的美,清晨淡蓝细腻的烟雾,傍晚则有着一种别样的艳丽,体现了乡村的朴实、单纯;炊烟体现了家的味道,因为家中有妻子、母亲默默、辛勤地付出,房子里才会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无论是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都会给人以家的归属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