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中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之滚动阅读组合训练(二)(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初中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之滚动阅读组合训练(二)(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8 17:4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初中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之滚动阅读组合训练(原卷)
说明文阅读
厨房里的隐形杀手
①日本近畿大学农业部研究人员发现,厨房洗手池、砧板等处很易变成微生物的窝。调查显示,在日本,每当梅雨季节和盛夏来临,食物中毒的人数会骤增。砧板作为高频日常必需品,清洁与否切实影响着人体健康。
②北京积水潭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医师郭宇表示,砧板中对人有害的微生物主要是真菌和细菌。适宜的温度及砧板上残留的水分和有机物,为这些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砧板上凹凸不平的刀痕,犹如无数个阴暗潮湿的“洞穴”,非常适合真菌及细菌的生存繁殖。
③真菌包括各种曲霉菌及念珠菌、黄曲霉菌,有时我们肉眼可见的砧板长毛或黑斑、貌似青苔,就是此类真菌。虽然它们对大多数人无害,但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具有致病性,如肿瘤及化疗患者、糖尿病人群以及老人、儿童等,易引发这些人群患皮肤病、伤口感染及呼吸道系统疾病等。黄曲霉素更是一级致癌物,与癌症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念珠菌很容易生长在木质材料上,如果食用了被它污染的食品,易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腹泻等疾病。而常见的细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前者常引起严重腹泻,特别是婴幼儿;沙门菌曾引起过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
④真菌和细菌怕失去水分,因此,平时清洗和保存砧板首先要选择通风、干燥的地方,每次使用后应及时清洗并晾干。如果用抹布擦拭,一定要保证抹布本身的整洁卫生,否则只会越擦越脏。同时还应注意,立在操作台上的砧板其接触部位易滋生细菌,平时不妨采取悬挂的方法。
⑤有些人认为食物细菌经高温烹制后自会消失,但有些菌类如黄曲霉毒素要在20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才能消除,日常烹饪的100摄氏度无法完全将其清除。因此,除了日常使用后的正常清水洗净,还可以用适量白醋及碱水(小苏打)进行清洁。
⑥郭宇医师介绍,白醋和碱水的清洁效果要优于清水,且实验证明这样不仅能去除表面大约70%~80%的细菌,还操作简单。周春玲还建议,最好将熟食、水果、生食的砧板分开,至少要分生食和熟食砧板。因为生食的污染物,如蔬菜上的虫卵、肉食残留、动物血等存在砧板上,不可避免会被熟食裹挟,细菌就会直接进入人体,从而造成伤害。
⑦如果条件允许,木质砧板每3个月就应更换一次。一般情况下,当砧板上出现过多刀痕、材质变色、表面不光滑等现象时,就需要及时更换,以免对健康造成影响。
1.下面对“真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菌经常会出现在厨房洗手池、砧板等地方,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B.因为砧板上有凹凸不平的刀痕,容易残留水分和有机物,所以适合真菌生存繁殖。
C.肿瘤及化疗患者、糖尿病人群以及老人、儿童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会因真菌引起疾病。
D.念珠菌和大肠杆菌这两种真菌都会引起腹泻疾病,而沙门氏菌曾引起过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用日本的研究发现引出砧板,接着介绍存在砧板里的真菌和细菌的特点及危害,然后说明如何防止砧板出现污染。
B.用白醋和碱水来清洁砧板不仅能去除表面大约70%~80%的细菌,还操作简单。
C.选文第⑤段的内容说明了食物细菌经高温烹制后自会消失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D.题目既点出了真菌和细菌出现的地方,又突出了它们难以被人看到的特点和危害。
3.结合选文,说说日常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持砧板的清洁,避免“祸从口入”。
议论文阅读
(2020·宜宾)
语言是刀
尤 今
①语言是刀。用语言赞美他人,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
②倘若那赞美是真诚的,那么,雕成的便是不朽的艺术品。把这样的一件艺术品赠送给他人,承受者铭感之余,会更加地努力,务使自己能在上了一层楼之后,更上一层楼。
③倘若那赞美是虚伪的,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转瞬间冰融水泻,承受者在一番惊喜之后,手上空无一物,只剩下十指无情的冰冷。
④用语言来抨击他人,犹如用刀子来刺人。
⑤有些语言,表面上凶猛巴辣,但是,说的人功力不足,没有伤及要害。那样的语言,好似一把在空中飞舞的大刀,明晃晃、亮闪闪的,尽管声势逼人,可是没有伤人的实力。
⑥有些语言,初听时微痛,然而,事后一想,却痛不可当,因为说话的人在“语言的刀刃”上抹上了剧毒,你以为你只受了微伤,没想到毒已攻心。
⑦劝谏的话语,亦像刀子。见好友长了脓疮,便忍不住用刀子为他刮一刮。
⑧倘若朋友领情,一刀下去,毒脓流尽,不药而愈。然而,碰上不领情的朋友,那一刀不但医不好他的疮,反而伤了他的心。所以,以刀行医,必须三思而行。
⑨也有些刀子,是因想象而生出的。
⑩明明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然而,对方却以为你口衔尖刀,肆意伤他,结果呢,怀恨在心,伺机报仇。等有一日他有备而来地欺近你时,你手无寸铁,又无防人之心,他一出手,你便应声倒地,死得不明不白!
?明白了话语如刀这个道理,当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孔夫子会殷殷交代“慎于言”。
(选自《广州日报》)
1.下面关于“语言是刀”的说法,不符合本文写作意图的一项是(
)
A.语言是刀,可以用心雕琢而赞美他人。
B.语言是刀,可以用它的锋刃抨击他人。
C.语言是刀,可以适时帮朋友刮除疮毒。
D.语言是刀,有时是因想象产生的误解。
2.下面关于本文论证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特别证明了“赞美胜过批评”的生活哲理。
B.“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这个例子论证了语言赞美也具有虚伪性。
C.从“犹如用刀子来刺人”的角度,文章分析了伤害程度的不同情形。
D.“以刀行医”的例子,是说语言批评务必注意分寸感和中肯态度等。
3.下面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是刀,既可以用于真诚地赞美,也可以用于委婉地批评。
B.生活中有些语言方面的所谓“刀伤”,其实是听话的人想多了。
C.学好语言以及用好语言,并不是那么简单和立竿见影的事情。
D.“话语如刀”,不用就不会有误伤;“慎于言”,无言则无伤害。
记叙文阅读
(2020·达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海上的父亲
虞 燕
父亲每每回家,都携一身淡淡的海腥味。他从来不会在家逗留很久,船才是他漂浮的陆地。父亲眼前,大海浩瀚无边,深广动荡。
那艘木帆船,是父亲海员生涯的起始站。木帆船凭风行驶,靠岸时间难以估算。比起身体遭受的痛苦,精神上的绝望更易令人崩溃——四顾之下,大海茫茫,帆船在浪里翻腾,食物在胃里翻腾,跪在甲板上连黄色的胆汁都吐尽了,停泊却遥遥无期。吐到几乎瘫软也得顾及船员们的一日三餐。木帆船的厨房设在船舱底部,父亲一点一点地挪过去,船颠簸,脚无力,手颤抖,他强忍身体的极度不适,淘米、洗菜、生火,实在受不住就蹲下来,靠在灶旁缓一缓,或喝下一碗凉水等待新一轮的呕吐。吐完再喝,喝了又吐,如此循环。
父亲跟我聊起这些时,一脸的云淡风轻,他说这是每个海员的必经之路,晕着晕着就晕出头了,一般熬过一年就不晕了。
也因为有这样一位海上的父亲,我跟弟弟从小的物质条件算是相对优越的。小岛闭塞,交通不便,父亲带回来的东西,都是那么稀奇。
荔枝最不易保存,却是我的最爱。父亲每次去海南就会多买一些,装进篮子,挂在通风的地方。到家需驶行一周甚至更长时间。他每天仔细地查看、翻动荔枝,捡“流泪”了的吃掉,将还新鲜的留着,几斤荔枝到家后往往只剩十来颗。看一双儿女吃得咂嘴弄唇,父亲不住叹气:要是多一些就好了。
父亲走出木帆船的厨房,是3年之后了。其时,木帆船已老旧,父亲被调到了机帆船,锚泊系岸、海面瞭望、开舱关舱、手动掌舵、柴油机维护等,他早做得得心应手。船上经常会为争取时间连夜装货卸货,寒冷的冬夜,父亲和其他船员奋战在摇摆不定的甲板上,一夜下来,他们原本古铜色的脸被海水、雨水泡白了,皱皱的,像糊上去一层纸。脱掉雨衣后,一拳头打在身上时,衣服上就会滴下水。
那是父亲海员生涯里的第一次生死历险。夜里11点多,父亲刚要起来换班,突然听到一声天震地骇的“砰”,同时,整只船像被点着的鞭炮似的蹦了起来。父亲的脑袋嗡嗡作响,五脏六腑都像是要跳脱他的躯体。触礁了!他在第一时间冲了出去。船体破裂,过不了多久,海水将汹涌而入,将他们卷入巨腹。
船长紧急下令,把船上能漂浮的东西全部绑在一起制成了临时“竹筏”,大家伙紧张忙乱到来不及恐惧。
待安全转移到“竹筏”上,等待救援的父亲才感到后怕。环顾四周,大海浩渺,黑得像涂了重墨,望不到一星半点儿的灯火。彼时正值正月,带着腥咸味的海风凌厉地抽打着他们的躯体,父亲的额头却不停地冒汗。时间一点点过去,他的绝望越来越深。老船员们不断地给他打气:一定要牢牢抓住“竹筏”,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就绝不放弃。幸运的是,天亮时,有一支捕捞队刚好经过这片海域,救起了他们。
多年后,父亲早已被各种大大小小的惊险事故磨炼得处变不惊,而对于留守岛上的人,担惊受怕却从未停止。每到台风天,母亲都会面色凝重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天气预报。我跟弟弟敛声屏气,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直等到那来自茫茫大海的信息反馈,我们才在一次次的确认中获得慰藉和力量。
我见过父亲在陆上生活的百无聊赖和郁郁寡欢。父亲所在的那艘2
600吨的大货船,货舱高达四五米,进出都必须爬梯子。几次爬进爬出后,不知道是不是体力不支,父亲竟一个趔趄滑倒于货舱底部,导致手臂骨折,被送上岸休养。待在家的父亲看起来羸弱而颓废,埋头从房间走到院子,又从院子回到房间,一天无数次。他三番五次打电话给同事问船到哪儿了,卸货是否顺利,什么时候返航。他像条不小心被冲上岸的鱼,局促、焦躁、魂不守舍,等待再次回到海里的过程是那么煎熬。
就休息了一个航次,还未痊愈的父亲便急吼吼地赶回船上。母亲望着他的背影咬牙道:“这下做人踏实了。”
我时常想起那个画面:水手长父亲右手提起撇缆头来回摆动,顺势带动缆头做45度旋转,旋转2到3圈后,利用转腰、挺胸、抡臂等连贯动作,将撇缆头瞬时撇出,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船平稳靠岸。父亲身后,大海浩瀚无际,寂然无声。
(选自《读者》2020年第11期,有删改)
1.海上生活磨炼了父亲,成就了父亲。请结合全文概括父亲的海上生活经历。
2.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1)每到台风天,母亲都会面色凝重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天气预报。我跟弟弟敛声屏气,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水手长父亲右手提起撇缆头来回摆动,顺势带动缆头做45度旋转,旋转2到3圈后,利用转腰、挺胸、抡臂等连贯动作,将撇缆头瞬时撇出,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开头和结尾两处写景句有什么作用。
4.阅读全文,请围绕“船”一词,参照示例,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示例:荔枝——一颗颗荔枝,一路上的小心翻捡,看儿女贪吃时的不住叹气,都承载着父亲对子女细致深切的爱。
2021年初中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之滚动阅读组合训练(解析卷)
说明文阅读
厨房里的隐形杀手
①日本近畿大学农业部研究人员发现,厨房洗手池、砧板等处很易变成微生物的窝。调查显示,在日本,每当梅雨季节和盛夏来临,食物中毒的人数会骤增。砧板作为高频日常必需品,清洁与否切实影响着人体健康。
②北京积水潭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医师郭宇表示,砧板中对人有害的微生物主要是真菌和细菌。适宜的温度及砧板上残留的水分和有机物,为这些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砧板上凹凸不平的刀痕,犹如无数个阴暗潮湿的“洞穴”,非常适合真菌及细菌的生存繁殖。
③真菌包括各种曲霉菌及念珠菌、黄曲霉菌,有时我们肉眼可见的砧板长毛或黑斑、貌似青苔,就是此类真菌。虽然它们对大多数人无害,但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具有致病性,如肿瘤及化疗患者、糖尿病人群以及老人、儿童等,易引发这些人群患皮肤病、伤口感染及呼吸道系统疾病等。黄曲霉素更是一级致癌物,与癌症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念珠菌很容易生长在木质材料上,如果食用了被它污染的食品,易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腹泻等疾病。而常见的细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前者常引起严重腹泻,特别是婴幼儿;沙门菌曾引起过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
④真菌和细菌怕失去水分,因此,平时清洗和保存砧板首先要选择通风、干燥的地方,每次使用后应及时清洗并晾干。如果用抹布擦拭,一定要保证抹布本身的整洁卫生,否则只会越擦越脏。同时还应注意,立在操作台上的砧板其接触部位易滋生细菌,平时不妨采取悬挂的方法。
⑤有些人认为食物细菌经高温烹制后自会消失,但有些菌类如黄曲霉毒素要在20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才能消除,日常烹饪的100摄氏度无法完全将其清除。因此,除了日常使用后的正常清水洗净,还可以用适量白醋及碱水(小苏打)进行清洁。
⑥郭宇医师介绍,白醋和碱水的清洁效果要优于清水,且实验证明这样不仅能去除表面大约70%~80%的细菌,还操作简单。周春玲还建议,最好将熟食、水果、生食的砧板分开,至少要分生食和熟食砧板。因为生食的污染物,如蔬菜上的虫卵、肉食残留、动物血等存在砧板上,不可避免会被熟食裹挟,细菌就会直接进入人体,从而造成伤害。
⑦如果条件允许,木质砧板每3个月就应更换一次。一般情况下,当砧板上出现过多刀痕、材质变色、表面不光滑等现象时,就需要及时更换,以免对健康造成影响。
1.下面对“真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真菌经常会出现在厨房洗手池、砧板等地方,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B.因为砧板上有凹凸不平的刀痕,容易残留水分和有机物,所以适合真菌生存繁殖。
C.肿瘤及化疗患者、糖尿病人群以及老人、儿童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会因真菌引起疾病。
D.念珠菌和大肠杆菌这两种真菌都会引起腹泻疾病,而沙门氏菌曾引起过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
【解析】D.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是细菌而非真菌。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章先用日本的研究发现引出砧板,接着介绍存在砧板里的真菌和细菌的特点及危害,然后说明如何防止砧板出现污染。
B.用白醋和碱水来清洁砧板不仅能去除表面大约70%~80%的细菌,还操作简单。
C.选文第⑤段的内容说明了食物细菌经高温烹制后自会消失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D.题目既点出了真菌和细菌出现的地方,又突出了它们难以被人看到的特点和危害。
【解析】C.原文说的是“有些人认为食物细菌经高温烹制后自会消失,但有些菌类如黄曲霉毒素要在20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才能消除,日常烹饪的100摄氏度无法完全将其清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
3.结合选文,说说日常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持砧板的清洁,避免“祸从口入”。
【示例】①平时要选择通风、干燥的地方来清洗和保存砧板。②清洁后的砧板最好悬挂起来,避免与不干净的地方接触。③用来清洁砧板的工具本身要清洁卫生。④在清水中加入适量的白醋和碱水来进行清洁。⑤要按照食物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砧板。⑥要根据砧板的使用情况适时更换砧板。
议论文阅读
(2020·宜宾)
语言是刀
尤 今
①语言是刀。用语言赞美他人,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
②倘若那赞美是真诚的,那么,雕成的便是不朽的艺术品。把这样的一件艺术品赠送给他人,承受者铭感之余,会更加地努力,务使自己能在上了一层楼之后,更上一层楼。
③倘若那赞美是虚伪的,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转瞬间冰融水泻,承受者在一番惊喜之后,手上空无一物,只剩下十指无情的冰冷。
④用语言来抨击他人,犹如用刀子来刺人。
⑤有些语言,表面上凶猛巴辣,但是,说的人功力不足,没有伤及要害。那样的语言,好似一把在空中飞舞的大刀,明晃晃、亮闪闪的,尽管声势逼人,可是没有伤人的实力。
⑥有些语言,初听时微痛,然而,事后一想,却痛不可当,因为说话的人在“语言的刀刃”上抹上了剧毒,你以为你只受了微伤,没想到毒已攻心。
⑦劝谏的话语,亦像刀子。见好友长了脓疮,便忍不住用刀子为他刮一刮。
⑧倘若朋友领情,一刀下去,毒脓流尽,不药而愈。然而,碰上不领情的朋友,那一刀不但医不好他的疮,反而伤了他的心。所以,以刀行医,必须三思而行。
⑨也有些刀子,是因想象而生出的。
⑩明明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然而,对方却以为你口衔尖刀,肆意伤他,结果呢,怀恨在心,伺机报仇。等有一日他有备而来地欺近你时,你手无寸铁,又无防人之心,他一出手,你便应声倒地,死得不明不白!
?明白了话语如刀这个道理,当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孔夫子会殷殷交代“慎于言”。
(选自《广州日报》)
1.下面关于“语言是刀”的说法,不符合本文写作意图的一项是(B)
A.语言是刀,可以用心雕琢而赞美他人。
B.语言是刀,可以用它的锋刃抨击他人。
C.语言是刀,可以适时帮朋友刮除疮毒。
D.语言是刀,有时是因想象产生的误解。
【解析】B.从第④⑤⑥段可知,用语言来抨击他人必须慎重,不能给人造成重大伤害。
2.下面关于本文论证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特别证明了“赞美胜过批评”的生活哲理。
B.“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这个例子论证了语言赞美也具有虚伪性。
C.从“犹如用刀子来刺人”的角度,文章分析了伤害程度的不同情形。
D.“以刀行医”的例子,是说语言批评务必注意分寸感和中肯态度等。
【解析】A.这句话论证的是真诚的赞美胜过虚伪的赞美,而不是“赞美胜过批评”。
3.下面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语言是刀,既可以用于真诚地赞美,也可以用于委婉地批评。
B.生活中有些语言方面的所谓“刀伤”,其实是听话的人想多了。
C.学好语言以及用好语言,并不是那么简单和立竿见影的事情。
D.“话语如刀”,不用就不会有误伤;“慎于言”,无言则无伤害。
【解析】D.从最后两段可知“话语如刀”,不用也会有误伤。“慎于言”,是思考后再言,是谨慎地言,是让朋友努力领你的情,而不是无言。
记叙文阅读
(2020·达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海上的父亲
虞 燕
父亲每每回家,都携一身淡淡的海腥味。他从来不会在家逗留很久,船才是他漂浮的陆地。父亲眼前,大海浩瀚无边,深广动荡。
那艘木帆船,是父亲海员生涯的起始站。木帆船凭风行驶,靠岸时间难以估算。比起身体遭受的痛苦,精神上的绝望更易令人崩溃——四顾之下,大海茫茫,帆船在浪里翻腾,食物在胃里翻腾,跪在甲板上连黄色的胆汁都吐尽了,停泊却遥遥无期。吐到几乎瘫软也得顾及船员们的一日三餐。木帆船的厨房设在船舱底部,父亲一点一点地挪过去,船颠簸,脚无力,手颤抖,他强忍身体的极度不适,淘米、洗菜、生火,实在受不住就蹲下来,靠在灶旁缓一缓,或喝下一碗凉水等待新一轮的呕吐。吐完再喝,喝了又吐,如此循环。
父亲跟我聊起这些时,一脸的云淡风轻,他说这是每个海员的必经之路,晕着晕着就晕出头了,一般熬过一年就不晕了。
也因为有这样一位海上的父亲,我跟弟弟从小的物质条件算是相对优越的。小岛闭塞,交通不便,父亲带回来的东西,都是那么稀奇。
荔枝最不易保存,却是我的最爱。父亲每次去海南就会多买一些,装进篮子,挂在通风的地方。到家需驶行一周甚至更长时间。他每天仔细地查看、翻动荔枝,捡“流泪”了的吃掉,将还新鲜的留着,几斤荔枝到家后往往只剩十来颗。看一双儿女吃得咂嘴弄唇,父亲不住叹气:要是多一些就好了。
父亲走出木帆船的厨房,是3年之后了。其时,木帆船已老旧,父亲被调到了机帆船,锚泊系岸、海面瞭望、开舱关舱、手动掌舵、柴油机维护等,他早做得得心应手。船上经常会为争取时间连夜装货卸货,寒冷的冬夜,父亲和其他船员奋战在摇摆不定的甲板上,一夜下来,他们原本古铜色的脸被海水、雨水泡白了,皱皱的,像糊上去一层纸。脱掉雨衣后,一拳头打在身上时,衣服上就会滴下水。
那是父亲海员生涯里的第一次生死历险。夜里11点多,父亲刚要起来换班,突然听到一声天震地骇的“砰”,同时,整只船像被点着的鞭炮似的蹦了起来。父亲的脑袋嗡嗡作响,五脏六腑都像是要跳脱他的躯体。触礁了!他在第一时间冲了出去。船体破裂,过不了多久,海水将汹涌而入,将他们卷入巨腹。
船长紧急下令,把船上能漂浮的东西全部绑在一起制成了临时“竹筏”,大家伙紧张忙乱到来不及恐惧。
待安全转移到“竹筏”上,等待救援的父亲才感到后怕。环顾四周,大海浩渺,黑得像涂了重墨,望不到一星半点儿的灯火。彼时正值正月,带着腥咸味的海风凌厉地抽打着他们的躯体,父亲的额头却不停地冒汗。时间一点点过去,他的绝望越来越深。老船员们不断地给他打气:一定要牢牢抓住“竹筏”,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就绝不放弃。幸运的是,天亮时,有一支捕捞队刚好经过这片海域,救起了他们。
多年后,父亲早已被各种大大小小的惊险事故磨炼得处变不惊,而对于留守岛上的人,担惊受怕却从未停止。每到台风天,母亲都会面色凝重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天气预报。我跟弟弟敛声屏气,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直等到那来自茫茫大海的信息反馈,我们才在一次次的确认中获得慰藉和力量。
我见过父亲在陆上生活的百无聊赖和郁郁寡欢。父亲所在的那艘2
600吨的大货船,货舱高达四五米,进出都必须爬梯子。几次爬进爬出后,不知道是不是体力不支,父亲竟一个趔趄滑倒于货舱底部,导致手臂骨折,被送上岸休养。待在家的父亲看起来羸弱而颓废,埋头从房间走到院子,又从院子回到房间,一天无数次。他三番五次打电话给同事问船到哪儿了,卸货是否顺利,什么时候返航。他像条不小心被冲上岸的鱼,局促、焦躁、魂不守舍,等待再次回到海里的过程是那么煎熬。
就休息了一个航次,还未痊愈的父亲便急吼吼地赶回船上。母亲望着他的背影咬牙道:“这下做人踏实了。”
我时常想起那个画面:水手长父亲右手提起撇缆头来回摆动,顺势带动缆头做45度旋转,旋转2到3圈后,利用转腰、挺胸、抡臂等连贯动作,将撇缆头瞬时撇出,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船平稳靠岸。父亲身后,大海浩瀚无际,寂然无声。
(选自《读者》2020年第11期,有删改)
1.海上生活磨炼了父亲,成就了父亲。请结合全文概括父亲的海上生活经历。
父亲海员生涯的起点是做木帆船上的厨师,为了家人有较好的生活条件辛苦工作;3年后,父亲成为机帆船的水手,在风雨中历练;多年后,被各种大大小小惊险事故磨炼得处变不惊的父亲已与海上生活不能分离,成了千吨货轮的水手长。
2.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1)每到台风天,母亲都会面色凝重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天气预报。我跟弟弟敛声屏气,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听到的坏消息比作渔网上的铁坠子,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当时心情的沉重和对父亲安危的担忧。
(2)水手长父亲右手提起撇缆头来回摆动,顺势带动缆头做45度旋转,旋转2到3圈后,利用转腰、挺胸、抡臂等连贯动作,将撇缆头瞬时撇出,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提起”“带动”“旋转”这一系列动作父亲已经做了千百遍,一切都是那样熟练自如。“正中”写出父亲动作的精准,表现出他作为水手长的突出能力和自信。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开头和结尾两处写景句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文章开头写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写海洋的“深广”“动荡”给父亲的船员生活带来的艰辛和危险;结尾写父亲身后的大海广阔、平静,暗示经过多年的海上生活,父亲已历练得沉稳、内敛。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4.阅读全文,请围绕“船”一词,参照示例,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示例:荔枝——一颗颗荔枝,一路上的小心翻捡,看儿女贪吃时的不住叹气,都承载着父亲对子女细致深切的爱。
【示例】船——木帆船、机帆船、千吨货船,船的变换见证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父亲的蜕变和吃苦耐劳、坚忍顽强的精神品质。
的归属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