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第三章第二节)
镜头
成像,相当于凸透镜
调焦环
调节镜头到胶卷之间的距离
快门
胶卷
*
平面镜
镜头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投影片
凸透镜
S
S’
O1
N1
O2
N2
*
F
F
O
O
F
F
F
F
O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
*
数码照相机也叫数字相机,它是通过电子感光元件感光产生电信号,再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以文件的形式保存相片。
放大镜
(像)
镜头(凸透镜)
照相机
物体
像
物(投影片)
像
镜头
平面镜
投影仪
第二节照相机的主要结构
第一章照相机
C与景深
在手动相机
光圈系数越大,光圈
光孔开的越小,则景
深越长;相反,光圄
的就越大,则
越短
Nikon
风扇
视频输入
导风页发器↓↓
梯形筒(废电视机后盖
镇流器
AV板
驱动板
镜头
肀轴线
光重道
源
液晶屏
高压灯投影仪光源)
液晶屏用电源
菲混尔风扇
机壳(电脑机壳)
12
rlle
SONY
Cubershot
关
来4
ulus.sassa.m4 uui: m
自
日■
心
删
物理※根据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第三章第二节)撰写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望江县麦元初级中学 汪水根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用放大镜看别人的优点”为教学起点,直接引入放大镜。通过观察凸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到凸透镜的实物,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进一步深入地理解透镜,培养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经历组装和使用模型照相机拍照的过程,培养动手能力,从而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这一节介绍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准备。本课时教学流程为:引入课题→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探究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照相机的结构→探究投影仪的成像特点→投影仪的结构→小结与反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
过程与方法 经历组装和使用模型照相机拍照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通过对比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使用模型照相机拍照获得成功的愉悦。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
重难点 重 点 经历使用模型照相机拍照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难 点 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它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课题 激发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利用“用放大镜看别人的优点”情景,引入课题的同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与生互动 观察交流
进行新课 一、放大镜 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字,探究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与讨论 三人一组探究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二、照相机 课件投影“我和我的学生”照片,直接引入照相机。 播放课件 观察交流
通过组装“模型照相机”,让学生认识镜头(凸透镜)和半透明膜。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与讨论 动手操作
指导学生用模型照相机的凸透镜对着大屏幕,半透明膜对着自己,前后拉动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清晰的像,为“调焦环”教学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与讨论 动手操作
以“想把像永久保留下来”为切入点,实现从“模型照相机”到“照相机”的过渡。 引发学生思考 思考作答
实物展示和课件展示相结合,介绍照相机的结构及各部分作用。 实物展示与课件操作 思考作答
引导学生总结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思考作答
三、投影仪 以想让全场师生都看清灯泡的铭牌为切入口,引入第三板块教学。 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思考作答
利用凸透镜成像前后把大功率灯泡的灯丝和铭牌(字)投影到屏幕,引导学生分析像的性质。 动手操作引发思考 思考讨论
师生互动探究,分析投影仪的工作原理,重点探究投影仪上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路。 互动探究 互动探究讨论思考
四、实像与虚像 联系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引入“实像”和“虚像” 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思考作答
利用实验突破“虚像”这一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观察交流
课堂小结 小结本课时所学内容 利用凸透镜成像光路图,小结本课时所学的同时,并从“是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角度加深对“实像”和“虚像”的理解。 因势利导 试总结本节内容
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1)寻找生活中的透镜(2)自制水滴放大镜 有效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课件展示 思考记录
板书设计
生活的透镜
镜头→凸透镜 胶卷→光屏
照相机
倒立的、缩小的像
放大镜(凸透镜)
正立的、放大的像
投影仪
倒立的、放大的像
镜头→凸透镜 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实像
虚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