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初中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之滚动阅读组合训练(原卷)
说明文阅读
(2020·襄阳中考改编)
疫苗:阻遏病毒感染的终极武器
①每次疫情发生,人们首先总会想到疫苗。作为消灭疫病的终极武器,疫苗有最低的成本,更有先发制敌的优势,无疑成了公众的希望。
②人类第一次对抗传染病的疫苗是怎样诞生的呢?据专家介绍,人类第一个对抗传染病的疫苗是用于防治天花的“人痘”,而且是我国首创。天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烈性传染病,至少在人类社会肆虐了3
000年的时间,致死率高达30%。在18世纪末,每年大约有40万欧洲人被天花病毒夺走生命。天花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是汉代,古人称之为“痘疮”。晋代的葛洪记载了天花的一次暴发:“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在与天花的长期斗争中,人们发现了一些规律:感染了天花的人,不一定都会死,一旦活下来,就不会再感染天花。在“以毒攻毒”的观念引导下,在宋代,人们就把沾有疤浆的患者衣物给健康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研磨成细粉,让健康儿童吸入鼻孔,后来称之为“人痘”。种过“人痘”,天花感染率显著下降。这也是人类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免疫疗法。
③那么疫苗是靠什么开展工作的呢?专家认为,“狼来了”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当细菌或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它们会攻击细胞并试图无限繁殖。这种入侵被称为感染,而感染是导致疾病的原因。当然,人体也不会对敌人的侵扰坐视不理,我们的免疫系统会调动多种武器来对抗感染。人第一次接触到细菌或病毒时,也许需要几天的时间来制造和使用所有需要的杀敌工具,也就是我们说的通过抗体来克服感染。感染后,免疫系统会记住如何保护身体免受这种疾病的侵害,如果身体再次遇到同样的敌人,免疫系统会迅速起作用。
④如何在不让自己感染的情况下,又能让免疫系统记住那些可能会登门拜访的细菌和病毒?于是科学家设计出可以模拟细菌或病毒特征,但又去除了其致病性“硬核”的疫苗。将其注射到人体中,让人体免疫系统误以为大敌当前,展开战备动员,并且牢牢记住这种细菌或病毒的面目,下次如果真正的敌人来袭,免疫系统就可以立即被激活,并全力投入战斗。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疫苗对免疫系统喊了一声“狼来了”,免疫系统开始筹备弹药,下次狼真的来了,免疫系统就可以马上给予充分回击。
⑤是不是所有的病毒都可以设计出疫苗呢?理论上来说,所有的外界微生物入侵导致的疾病,无论是病毒还是细菌,都可以设计疫苗来抵御,但事实上有些感染很难设计疫苗。比如艾滋病,其病毒有极其特殊的逃避免疫系统机制,很难设计疫苗;有些病毒变异速度很快,广泛传播,也没有必要专门研发疫苗和大量免疫接种。
(选文有改动)
1.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痘”为我国首创,也是人类第一个对抗传染病的疫苗。
B.“狼来了”是疫苗激活免疫系统的一种形象的说法。
C.疫苗设计针对细菌或病毒,模拟其特征,但又去除了其致病“硬核”。
D.对于能逃避免疫系统的病毒和变异速度很快的病毒,人类完全不能设计疫苗。
2.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下列对说明方法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宋代治疗“天花”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人痘”疫苗诞生的过程。
B.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晋代葛洪记载的一次天花暴发的语句,真实具体地说明了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具有权威性。
C.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详细地阐述了“以毒攻毒”的免疫疗法,说明这种强烈的传染病可以有效地控制。
D.列数字,列举“3
000年”“30%”“40万”等数据,准确地说明了天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烈性传染病。
3.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生动地阐明了疫苗才是阻遏病毒感染的终极武器。
B.“人第一次接触到细菌或病毒时,也许需要几天的时间来制造和使用所有需要的杀敌工具”中的“也许”表猜测,表明人体制造和使用杀敌工具所需要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C.“理论上来说,所有的外界微生物入侵导致的疾病,无论是病毒还是细菌,都可以设计疫苗来抵御”中的“理论上来说”可以删掉。
D.每次疫情发生,人们首先总会想到疫苗。人类第一个对抗传染病的疫苗是用于防治天花的“人痘”,是德国首创。
议论文阅读
(2020·达州)
深触经典的灵魂
王佳可
①提起经典名著,不少读者会想起《西游记》,这是一部据唐贞观年间玄奘出使西域取经的事件,在民间演绎的基础上写成的被视为“古典浪漫主义高峰”的经典小说。然而,这样一部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近年来却被不少影视工作者改编成各种哗众取宠、不伦不类的“西游”版本了。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不要因商业限制或追求票房而胡编乱造。
②文学本是一门丰富性的艺术,在兴趣盎然的文学况味之外,也记录下人美丰饶灿烂的文化发展史与凤凰涅槃的精神历变史。如果说写作与阅读是人类记录自我、创造历史的方式,文学经典就是历经代际写作与阅读淘洗后的时代和民族文化结晶,这些人类文明的成果通过经典阅读代代相传。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话说过,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能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裹挟着人类过往历史的丰富经验,伟大作家们的心灵图谱凝聚成一部部文学经典,既拥有历史的温度,又照见未来。通过阅读经典,我们沿着人类文明史一路溯源,找寻自己的坐标,洞见他者的智慧,构筑光明的未来。
③阅读经典并不轻松。这是因为一部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例如,我国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书中有名有姓的就有700多人,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道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这部思想性、艺术性高的小说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④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深度阅读使文学经典展开成广阔的社会风俗画卷,使读者聆听作家间心灵与心灵的喁语,继而跨越时光的沟壑,对历史投去深深一瞥。深度阅读经典令我们认识到世界广阔至此,人类心智辉煌如斯,在日复一日的滋养下,提升了认知力与理解力,丰盈了想象力与审美力。
⑤与需要付出时间与耐心的深度阅读相比,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近年来颇为盛行。人们愈发习惯于在乘车或工作间隙一日十行地浏览一篇篇“10万+”文章,或观看一段15秒以内的短视频。这样断续且不完整的阅读模式大幅侵占了深度阅读的空间,令人们习惯于同质化、碎片化阅读的浅尝辄止,自然会导致认知的偏差和思考能力的匮乏。如此,对《西游记》中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视而不见,只做神奇光怪的情景改编也就不足为奇。
⑥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放松心情,浏览资讯无可厚非,但阅读的触角不该仅囿于此。深度阅读经典是对当下浅阅读、轻阅读等“碎片化阅读”模式的矫正纠偏,也是在当下语境中对经典作品文学性与审美性的再度认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唯有在书海中深潜,给经典多一些时间,才能深入文学作品的肌理,读懂人性的丰富,看到世界的广阔,理解历史的深邃,传递文明的火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是如何论述“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这一观点的?
2.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3.如果给本文再补充一个论据,下面的材料应该选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以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汤显祖的《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材料二:碎片化阅读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阅读方式,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同时,碎片化阅读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特点,都是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碎片化阅读其实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4.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
记叙文阅读
从这个春天出发
帅 瑜
①“卖蜂糖了,卖野生蜂糖——”
②昨夜,一场春雨,不期而至。清晨时分,天却已经晴了。
③我还在睡梦中,突然被大街上卖野生蜂糖的叫卖声“喊”醒。这声音,真是久违了。听着,仿佛就来自山野间,还带着露水;又像是从蜂糖里捞出来的,还有点甜甜的……
④听着这叫卖声,我再无睡意。穿衣起床,站在窗前,望着街上。行道树的枝条,已经有了鹅黄色的嫩芽。街上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有在行走的,有骑自行车的,有骑摩托的,还有开着小轿车的,来来往往,生气一派。虽说人们都还戴着口罩,但从那走路的步履上,看得出他们的精神状态不错。
⑤我所生活的谷城,是鄂西北的一个山区县,境内山区占了一大半。因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再加之注意防控,所以“病毒”虽然嚣张,但也无法翻山越岭,山区“解封”也就像这春来早一般。
⑥那料峭的早春,早已越过江河,翻过树梢,奔向山的这一边。立春,雨水,惊蛰……不知不觉间,大自然的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古人说:“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阳春三月,小麦怀胎待娩,蚕豆花谢孕果,田间地头,应是犁耙水响、人声相闻的耕作景象。
⑦谷城是一个农业县。一家一户要想把饭碗端稳,大人小孩要想吃饱肚子,还是必须把粮食种好。眼前已到春耕大忙关口。平原的农民,要疏渠通水,把田整好,准备下谷种育秧。真正的春天已经到来,农事正忙。村民们知道,年景不能耽误。只有抓住农时,才会有一年的好收成;只有一春一夏的流汗,才能浇灌出秋日丰收的喜悦……
⑧当我正在想着这些要忙的农活时,手机突然响了。原来是谷城玉皇剑茶业公司张于学打来的。他说:“今天上午,我们茶园要开采了,有三百人采茶呢,接你到我们茶山上拍些照片吧!”说话的语气里,满是喜悦。我一听,既吃惊又高兴。“现在就能采茶了?”我问道。“今年开春以来,温度比较高,茶叶芽子蹿得快,都有小手指长了,做芽茶正是采摘的时候。”张于学说。
⑨四十分钟的车程后,我到了一望无际的茶山。现在上茶山,真是方便,再也不用双脚爬了。茶山上到处都兴修了水泥公路,四通八达。眺望茶园,层层叠叠,恰似绿色海洋,让人心旷神怡。
⑩走进茶园,看到一层一层的嫩芽,挤挤挨挨地簇拥着,在早晨柔和的阳光下,绿油油的,水灵灵的。山风徐徐,嫩芽轻晃,处处都能闻到茶叶的清香,真是舒服极了。茶园里,男男女女正在忙着采茶。有小伙子,也有中年男将。那些年轻女子们,今天也来了,这是过去难得一见的靓丽风景。他们的出现,一改往年采茶尽是中老年人的“旧貌”。
?“嗬,人真是不少!”我兴奋地脱口而出。
?张于学说:“今天采茶的村民们,至少多来了两百人。这些人原来都是在广东、上海等地务工的,本来春节后就要走了,谁知出现疫情,出不了远门。现在,茶叶到了采摘的时候,经县里批准开园,我们就请他们来采,让他们在家门口务工,每天都能有一些收入。”
?在采茶现场,我看到男将们采茶,动作并不十分麻利。这种轻拈嫩芽的活儿,哪是他们的长项?倒是年轻女子们,两只手在茶棚上连连点着,不一会儿就采满一篓篓鲜嫩的绿叶。接着,又是一篓篓……
?天清气朗,微风拂面。我们翻山越岭,走村入户,看到村民有的在春播春种,有的在扎竹扫帚,有的在挖葛根做葛粉,有的在打豆腐,有的在种菜,大家都在各忙各的活计……
?嗅着春天的茶香,阅读着来自大山里的讯息,我欣喜地感到:和煦的春风正将疫情的阴霾驱散,芬芳的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莫负春光,须当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用汗水挥洒春种的辛劳,夺取秋收的硕果。
?我们的前行,一天也耽误不得。那就让我们振奋起精气神,从这个春天出发。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8日)
1.请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
(1)这声音,真是久违了。(从加点词角度)
(2)看到一层一层的嫩芽,挤挤挨挨地簇拥着,在早晨柔和的阳光下,绿油油的,水灵灵的。(从修辞角度)
2.第⑧段“我一听,既吃惊又高兴”,结合上下文说说“我”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3.“阅读着来自大山里的讯息”具体指哪些“讯息”?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4.通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2021年初中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之滚动阅读组合训练(解析卷)
说明文阅读
(2020·襄阳中考改编)
疫苗:阻遏病毒感染的终极武器
①每次疫情发生,人们首先总会想到疫苗。作为消灭疫病的终极武器,疫苗有最低的成本,更有先发制敌的优势,无疑成了公众的希望。
②人类第一次对抗传染病的疫苗是怎样诞生的呢?据专家介绍,人类第一个对抗传染病的疫苗是用于防治天花的“人痘”,而且是我国首创。天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烈性传染病,至少在人类社会肆虐了3
000年的时间,致死率高达30%。在18世纪末,每年大约有40万欧洲人被天花病毒夺走生命。天花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是汉代,古人称之为“痘疮”。晋代的葛洪记载了天花的一次暴发:“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在与天花的长期斗争中,人们发现了一些规律:感染了天花的人,不一定都会死,一旦活下来,就不会再感染天花。在“以毒攻毒”的观念引导下,在宋代,人们就把沾有疤浆的患者衣物给健康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研磨成细粉,让健康儿童吸入鼻孔,后来称之为“人痘”。种过“人痘”,天花感染率显著下降。这也是人类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免疫疗法。
③那么疫苗是靠什么开展工作的呢?专家认为,“狼来了”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当细菌或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它们会攻击细胞并试图无限繁殖。这种入侵被称为感染,而感染是导致疾病的原因。当然,人体也不会对敌人的侵扰坐视不理,我们的免疫系统会调动多种武器来对抗感染。人第一次接触到细菌或病毒时,也许需要几天的时间来制造和使用所有需要的杀敌工具,也就是我们说的通过抗体来克服感染。感染后,免疫系统会记住如何保护身体免受这种疾病的侵害,如果身体再次遇到同样的敌人,免疫系统会迅速起作用。
④如何在不让自己感染的情况下,又能让免疫系统记住那些可能会登门拜访的细菌和病毒?于是科学家设计出可以模拟细菌或病毒特征,但又去除了其致病性“硬核”的疫苗。将其注射到人体中,让人体免疫系统误以为大敌当前,展开战备动员,并且牢牢记住这种细菌或病毒的面目,下次如果真正的敌人来袭,免疫系统就可以立即被激活,并全力投入战斗。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疫苗对免疫系统喊了一声“狼来了”,免疫系统开始筹备弹药,下次狼真的来了,免疫系统就可以马上给予充分回击。
⑤是不是所有的病毒都可以设计出疫苗呢?理论上来说,所有的外界微生物入侵导致的疾病,无论是病毒还是细菌,都可以设计疫苗来抵御,但事实上有些感染很难设计疫苗。比如艾滋病,其病毒有极其特殊的逃避免疫系统机制,很难设计疫苗;有些病毒变异速度很快,广泛传播,也没有必要专门研发疫苗和大量免疫接种。
(选文有改动)
1.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人痘”为我国首创,也是人类第一个对抗传染病的疫苗。
B.“狼来了”是疫苗激活免疫系统的一种形象的说法。
C.疫苗设计针对细菌或病毒,模拟其特征,但又去除了其致病“硬核”。
D.对于能逃避免疫系统的病毒和变异速度很快的病毒,人类完全不能设计疫苗。
【解析】D.“人类完全不能设计疫苗”说法太绝对,与原文第⑤段“但事实上有些感染很难设计疫苗”表述不符。
2.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下列对说明方法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宋代治疗“天花”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人痘”疫苗诞生的过程。
B.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晋代葛洪记载的一次天花暴发的语句,真实具体地说明了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具有权威性。
C.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详细地阐述了“以毒攻毒”的免疫疗法,说明这种强烈的传染病可以有效地控制。
D.列数字,列举“3
000年”“30%”“40万”等数据,准确地说明了天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烈性传染病。
【解析】C.并未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3.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A.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生动地阐明了疫苗才是阻遏病毒感染的终极武器。
B.“人第一次接触到细菌或病毒时,也许需要几天的时间来制造和使用所有需要的杀敌工具”中的“也许”表猜测,表明人体制造和使用杀敌工具所需要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C.“理论上来说,所有的外界微生物入侵导致的疾病,无论是病毒还是细菌,都可以设计疫苗来抵御”中的“理论上来说”可以删掉。
D.每次疫情发生,人们首先总会想到疫苗。人类第一个对抗传染病的疫苗是用于防治天花的“人痘”,是德国首创。
【解析】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C.“理论上来说”删掉之后表述过于绝对,与原文意思不符;D.“德国首创”表述有误。
议论文阅读
(2020·达州)
深触经典的灵魂
王佳可
①提起经典名著,不少读者会想起《西游记》,这是一部据唐贞观年间玄奘出使西域取经的事件,在民间演绎的基础上写成的被视为“古典浪漫主义高峰”的经典小说。然而,这样一部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近年来却被不少影视工作者改编成各种哗众取宠、不伦不类的“西游”版本了。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不要因商业限制或追求票房而胡编乱造。
②文学本是一门丰富性的艺术,在兴趣盎然的文学况味之外,也记录下人美丰饶灿烂的文化发展史与凤凰涅槃的精神历变史。如果说写作与阅读是人类记录自我、创造历史的方式,文学经典就是历经代际写作与阅读淘洗后的时代和民族文化结晶,这些人类文明的成果通过经典阅读代代相传。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话说过,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能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裹挟着人类过往历史的丰富经验,伟大作家们的心灵图谱凝聚成一部部文学经典,既拥有历史的温度,又照见未来。通过阅读经典,我们沿着人类文明史一路溯源,找寻自己的坐标,洞见他者的智慧,构筑光明的未来。
③阅读经典并不轻松。这是因为一部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例如,我国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书中有名有姓的就有700多人,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道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这部思想性、艺术性高的小说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④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深度阅读使文学经典展开成广阔的社会风俗画卷,使读者聆听作家间心灵与心灵的喁语,继而跨越时光的沟壑,对历史投去深深一瞥。深度阅读经典令我们认识到世界广阔至此,人类心智辉煌如斯,在日复一日的滋养下,提升了认知力与理解力,丰盈了想象力与审美力。
⑤与需要付出时间与耐心的深度阅读相比,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近年来颇为盛行。人们愈发习惯于在乘车或工作间隙一日十行地浏览一篇篇“10万+”文章,或观看一段15秒以内的短视频。这样断续且不完整的阅读模式大幅侵占了深度阅读的空间,令人们习惯于同质化、碎片化阅读的浅尝辄止,自然会导致认知的偏差和思考能力的匮乏。如此,对《西游记》中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视而不见,只做神奇光怪的情景改编也就不足为奇。
⑥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放松心情,浏览资讯无可厚非,但阅读的触角不该仅囿于此。深度阅读经典是对当下浅阅读、轻阅读等“碎片化阅读”模式的矫正纠偏,也是在当下语境中对经典作品文学性与审美性的再度认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唯有在书海中深潜,给经典多一些时间,才能深入文学作品的肌理,读懂人性的丰富,看到世界的广阔,理解历史的深邃,传递文明的火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是如何论述“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这一观点的?
首先,通过《西游记》被不少影视工作者胡乱改编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其次,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证了深触经典的灵魂的原因,后从反面论述了深触经典的灵魂的必要性;最后,总结全文,再一次强调“深触经典的灵魂”这一中心论点。
2.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举例论证,以《红楼梦》这样一部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为例,具体论证了“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趣味性和说服力。
3.如果给本文再补充一个论据,下面的材料应该选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以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汤显祖的《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材料二:碎片化阅读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阅读方式,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同时,碎片化阅读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特点,都是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碎片化阅读其实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材料一。因为材料一叙述的是经典作品的深厚内涵,与本文观点相符。材料二主要论述了“碎片化阅读”的优势,不符合本文论点。
4.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
【示例】我们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阅读经典文学,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学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使我们在这个充斥着碎片化阅读的文化语境里,不会被裹挟。
记叙文阅读
从这个春天出发
帅 瑜
①“卖蜂糖了,卖野生蜂糖——”
②昨夜,一场春雨,不期而至。清晨时分,天却已经晴了。
③我还在睡梦中,突然被大街上卖野生蜂糖的叫卖声“喊”醒。这声音,真是久违了。听着,仿佛就来自山野间,还带着露水;又像是从蜂糖里捞出来的,还有点甜甜的……
④听着这叫卖声,我再无睡意。穿衣起床,站在窗前,望着街上。行道树的枝条,已经有了鹅黄色的嫩芽。街上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有在行走的,有骑自行车的,有骑摩托的,还有开着小轿车的,来来往往,生气一派。虽说人们都还戴着口罩,但从那走路的步履上,看得出他们的精神状态不错。
⑤我所生活的谷城,是鄂西北的一个山区县,境内山区占了一大半。因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再加之注意防控,所以“病毒”虽然嚣张,但也无法翻山越岭,山区“解封”也就像这春来早一般。
⑥那料峭的早春,早已越过江河,翻过树梢,奔向山的这一边。立春,雨水,惊蛰……不知不觉间,大自然的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古人说:“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阳春三月,小麦怀胎待娩,蚕豆花谢孕果,田间地头,应是犁耙水响、人声相闻的耕作景象。
⑦谷城是一个农业县。一家一户要想把饭碗端稳,大人小孩要想吃饱肚子,还是必须把粮食种好。眼前已到春耕大忙关口。平原的农民,要疏渠通水,把田整好,准备下谷种育秧。真正的春天已经到来,农事正忙。村民们知道,年景不能耽误。只有抓住农时,才会有一年的好收成;只有一春一夏的流汗,才能浇灌出秋日丰收的喜悦……
⑧当我正在想着这些要忙的农活时,手机突然响了。原来是谷城玉皇剑茶业公司张于学打来的。他说:“今天上午,我们茶园要开采了,有三百人采茶呢,接你到我们茶山上拍些照片吧!”说话的语气里,满是喜悦。我一听,既吃惊又高兴。“现在就能采茶了?”我问道。“今年开春以来,温度比较高,茶叶芽子蹿得快,都有小手指长了,做芽茶正是采摘的时候。”张于学说。
⑨四十分钟的车程后,我到了一望无际的茶山。现在上茶山,真是方便,再也不用双脚爬了。茶山上到处都兴修了水泥公路,四通八达。眺望茶园,层层叠叠,恰似绿色海洋,让人心旷神怡。
⑩走进茶园,看到一层一层的嫩芽,挤挤挨挨地簇拥着,在早晨柔和的阳光下,绿油油的,水灵灵的。山风徐徐,嫩芽轻晃,处处都能闻到茶叶的清香,真是舒服极了。茶园里,男男女女正在忙着采茶。有小伙子,也有中年男将。那些年轻女子们,今天也来了,这是过去难得一见的靓丽风景。他们的出现,一改往年采茶尽是中老年人的“旧貌”。
?“嗬,人真是不少!”我兴奋地脱口而出。
?张于学说:“今天采茶的村民们,至少多来了两百人。这些人原来都是在广东、上海等地务工的,本来春节后就要走了,谁知出现疫情,出不了远门。现在,茶叶到了采摘的时候,经县里批准开园,我们就请他们来采,让他们在家门口务工,每天都能有一些收入。”
?在采茶现场,我看到男将们采茶,动作并不十分麻利。这种轻拈嫩芽的活儿,哪是他们的长项?倒是年轻女子们,两只手在茶棚上连连点着,不一会儿就采满一篓篓鲜嫩的绿叶。接着,又是一篓篓……
?天清气朗,微风拂面。我们翻山越岭,走村入户,看到村民有的在春播春种,有的在扎竹扫帚,有的在挖葛根做葛粉,有的在打豆腐,有的在种菜,大家都在各忙各的活计……
?嗅着春天的茶香,阅读着来自大山里的讯息,我欣喜地感到:和煦的春风正将疫情的阴霾驱散,芬芳的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莫负春光,须当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用汗水挥洒春种的辛劳,夺取秋收的硕果。
?我们的前行,一天也耽误不得。那就让我们振奋起精气神,从这个春天出发。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8日)
1.请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
(1)这声音,真是久违了。(从加点词角度)
“久违”,原指好久不见。这里指“我”很久没有听到叫卖声,暗指疫情影响范围之广、时间之久,表现出“我”对山区“解封”的期待与欣喜。
(2)看到一层一层的嫩芽,挤挤挨挨地簇拥着,在早晨柔和的阳光下,绿油油的,水灵灵的。(从修辞角度)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挤挤挨挨”“簇拥”形象地写出了茶叶芽子密密匝匝,长势喜人,充满生机和活力,也流露出作者目睹新生事物的喜悦心情。
2.第⑧段“我一听,既吃惊又高兴”,结合上下文说说“我”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吃惊”是“我”对开春采茶时间提前的质疑;“高兴”是为自己能够出门上茶山观看采茶而喜悦,为张于学的茶叶公司能复工而高兴。
3.“阅读着来自大山里的讯息”具体指哪些“讯息”?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①大街上的一派生气;②茶园生机勃勃和采茶的繁忙景象;③村村户户各忙各的活计。
4.通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结构上呼应标题;卒章显志,深化文章主旨;呼吁人们只争朝夕、奋发图强、有所作为,同时展望未来,充满期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