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广播和电视》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广播和电视》是北师大版九年级第十五章《怎样传递信息——通信技术简介》第二节内容。
本节是电磁波知识的扩展,以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的无线电广播和电视为例,常识性地介绍了电磁波应用中最基本的原理。本节内容充分体现了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是物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本节课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情分析
广播和电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用到的设备,但是对于它们的工作过程知之甚少。在学习了《电磁波》一节之后,学生已经知道了电磁波的产生条件、传播特征,并对它的应用有所了解。然而,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调制、解调、调谐等步骤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抽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认真考虑介绍这些基本概念的方法,并通过类比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调制、解调等过程。
3.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中需要了解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的大致工作过程,并不要求学生知道具体的技术细节。教材对于音频、视频、射频信号以及调制等基本概念只做到定性的介绍,没有做深刻的阐述。但是这些概念贯穿本节,因此,在教学中要利用一些图片或动画,创设情境,让知识更为直观地呈现。本节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要求较低,教学过程的侧重点应放在学生的自学、讨论、交流上,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4.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的教学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适时地播放视频或图片,创设教学情境、推动教学进程,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节教学中可提前分组,布置预习作业,就课程内容涉及的信息传递的方式等专题进行资料准备,课堂中进行资料的交流共享,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本节课程课前资料收集、小组合作交流、信息资源展放等方式进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物理与科技和社会紧密联系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高。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2.了解电视的大致工作过程。
3.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查找、交流信息、应用知识的能力。
4.通过了解广播、电视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
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
四、教学难点
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
五、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收音机、纸条、小磁铁
七、教学过程
教 学环 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 入课 程 播放视频
提出问题:声音和图像信息是怎样从北京传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呢? 观看视频
思考问题 创设情境
激发思考
引入课程
课
程
教
学 活动一
请一位同学展示课前搜集到的关于信息传递的相关资料。
提出问题:春晚是现场直播,那么广播和电视是以什么为载体传递信息的呢?
音频、视频和射频信号 调制
在春晚现场,有许多的录像、录音设备,它们将声音、图像信息加以采集,再通过广播电视台发送至千家万户。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77页内容,并尝试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话筒、摄像机有何作用?
音频、视频信号能否传至远方?
引导学生学习音频、视频、射频信号,并类比飞鸽传书、利用交通工具传送书信等方式,提出问题:音频、视频信号如何传至远方?
活动二
请一组同学模拟搭载(调制)的过程。
简单介绍调幅、调频这两种调制方法。
无线电广播的发射和接收
在了解了以上基本概念后,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声音是怎样从广播电台传来的?
请同学们结合甲图,阅读第一段内容,学习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过程。
活动三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并尝试描述该过程。
请一位同学进行展示。
请另一位同学类比于其他信息传递方式进行补充。
请同学们结合发射过程,阅读第二段内容并讨论广播信号如何接收。
请一位同学进行展示。
电视的发射和接收
活动四
请同学们自学并讨论电视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请同学展示电视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活动五
请一位同学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天线的相关资料。
教师介绍有线电视、网络电视。
一位同学进行分享,其余同学认真倾听。
回顾《电磁波》的内容,知道电磁波是广播、电视的信息载体。
阅读课本相应内容,找到音频、视频信号的定义,并思考它们能否传向远方?
类比其他传递信息的方式,学习音频、视频信号需搭载到高频的射频信号上才能传至远方。
观察各位同学的表现,学习搭载的知识。
了解调制方法。
阅读相关内容,学习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过程。
小组讨论,交流观点。
同学展示。
其余同学认真倾听。
自学并讨论接收过程。
自学并讨论。
展示并学习。
了解生活中的天线。 请同学展示收集的资料,帮助同学们学习信息的传递需要载体的知识。
促使学生回忆电磁波可以携带信息快速传递的特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自学音频、视频、视频信号,分析各自的特点,思考并学习如何将搭载于电磁波传向远方。
通过类比,帮助学生学习搭载的过程。
通过活动,生动展示搭载即调制的过程,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
联系实际,知道AM、FM广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自学初步了解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过程。
通过交流讨论,深入了解该过程。
通过类比学习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过程。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无线电广播信号的接收过程。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通过此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课
堂
检
测 活动六
大屏幕展示打乱顺序后的广播、电视的发射和接收过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序比赛。
小组讨论并进行排序。
通过活动再次复习广播、电视的发射和接收过程,促进本节内容的主动吸收。
板
书
设
计 15.2广播和电视
音频信号
射频信号 调制 天线
视频信号
声音 音频
解调 调谐 天线
图像 视频
八、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节教学的反思,现有如下感想:
一、成功之处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一系列活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学习,达到了《标准》的要求。通过阅读、小组合作并交流讨论广播和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和信息处理能力。
本节课涉及物理新名词多,无线电发射和接收的过程抽象,学生不好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了类比的方法。这样可以把陌生的对象与飞鸽传书等信息传递方式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学习陌生的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对于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检测,所有学生参与进来,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对信号的发射、接收过程再次巩固,对本节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促进作用。
不足之处
请学生用收音机接收广播节目环节后,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并请同学们分别说说他做的步骤在接收广播信号时分别有什么作用,再通过看书讨论深入学习广播信号的接收过程。对于这一环节的处理有些急躁,没有充分发挥学生演示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对于学生的表现及时地、恰当地进行评价,做好这一点能够帮助学生明确长处与不足,及时改进或继续发扬优点,增强自信。因此,在今后我要不断地学习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
3.教学语言不够抑扬顿挫,略显平淡,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尝试、继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