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中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之滚动阅读组合训练(六)(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初中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之滚动阅读组合训练(六)(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9 07:4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初中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之滚动阅读组合训练(原卷)
说明文阅读
口罩里的防疫史
王君平
①“我有熔喷布,谁有口罩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口罩成了紧俏品。前段时间,中国石化官方微博这样发声,寻求下游口罩生产合作信息。
②熔喷布是口罩的“心脏层”。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研究员张流波介绍,薄薄的医用外科口罩一般分三层,外层阻水,可防止飞沫进入口罩;近口鼻的内层吸湿;中层过滤。
③古代口罩跟卫生关系不大,现代口罩起源于细菌发现。此前,外科医生穿手术衣,戴手术帽和橡胶手套,消毒手术器械,但还没有使用口罩进行防护。1895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以减少病人伤口感染概率。此举果然有效。这也就成了近代医学史上第一款医用口罩。
④口罩从医院走入寻常百姓家,则是伴随史上“西班牙流感”而来。1918年3月至1919年底,全世界5亿人感染了“西班牙流感”。疫病蔓延期间,人们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特别是红十字会和医护人员。
⑤在中国,口罩防疫始于哈尔滨鼠疫。1910年,时任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医生发明了“伍式口罩”。这种口罩将外科纱布剪成3尺长,每条折成双层,中间放置一块棉花,再将纱布的每端剪成两条,使之成为两层状的纱布绷带。用时以中间有棉花处掩遮口鼻,两端的上、下尾分别缚结于脑后。这种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成为当时东北人民抵御疫情的必备法宝。“伍式口罩”物美价廉,在鼠疫中挽救了数以万计百姓的生命。
⑥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让口罩的使用和普及达到新高潮。各大药店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人们争相抢购口罩。
⑦随着雾霾问题受到重视,PM2.5口罩成为热门商品,口罩滤片中间加入了活性炭,深度净化粉尘,进一步提高口罩的安全性。
⑧口罩过滤材料的变迁,俨然就是一部口罩的发展史。最早的口罩是面纱,古宫廷里用来遮盖口鼻防止粉尘。纱布口罩的出现,能防大颗粒物,还能保暖。医用口罩对于细菌、病毒的过滤能力更强。
⑨口罩样式在不断进化,过滤材料却一直是纱布。直到20世纪60年代,无纺布的诞生为口罩带来了“史诗级”的变革。科技的发展以及各类工种健康条例和标准相继出台,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口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口罩也因其制作标准和功能用途逐步细分为:普通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颗粒物防护口罩、医用防护口罩。
⑩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医用口罩主要分为3种:防护级别最高的“医用防护口罩(KN95)”,可过滤空气中的微粒,阻隔飞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物,对非油性颗粒的过滤效率可达到95%以上;手术室等有创操作环境常用的“医用外科口罩”,是手术室等有体液、血液飞溅风险环境常用的医用口罩,可阻隔血液、体液穿过口罩污染佩戴者,同时对细菌的过滤效率有70%以上;普通级别“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不要求对血液具有阻隔作用,也没有密合性要求,因此仅用于普通医疗环境佩戴使用。张流波说,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如果是去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就可以了,但如果接触病人,则要佩戴KN95口罩。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3月28日5版)
1.阅读全文,请仿照示例并按时间顺序概括口罩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①最早的口罩是面纱,古宫廷里用来遮盖口鼻防止粉尘。
②19世纪末,







2.选文第⑤段画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⑩段第一句加点词“目前”有何作用?
4.新冠肺炎疫情下,富有爱心的人士要给武汉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捐赠口罩,结合选文知识,你会建议其购买哪种口罩?为什么?
议论文阅读
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包括器物层面的赶超、制度体系的完善,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
②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到实处,关键是要靠人。
③靠有担当的文化人。正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化要发展,就需要一群有担当的文化人,能够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他们应该对文化热爱而执着,最懂人民对文化的所需所盼,最会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用创意激活经典、融入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在砥砺前行中引领风尚,在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既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能让优秀传统文化从过去延伸到未来。
④靠有绝技的手艺人。活跃在民间的大批手艺人,正是文化的传承者,让风俗习惯、美食服饰、艺术表演、刺绣雕刻等代代相传。无论是口头文学创作的“吴歌”,还是有“寸锦寸金”之称的南京云锦,无论是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的西安古乐,还是原生态、传千载的民歌民谣,民间的文艺形式跳动着文化传承的脉搏。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城镇化、市场化、网络化等的发展,不少老技艺因种种原因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全面落实“非遗”保护政策刻不容缓。
⑤靠有情怀的开拓者。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善于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不断发展,把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文化产品和服务。无论是文化产品的市场开发,还是文化服务的拓展,抑或是为经济发展注入文化韵味,我们都需要善于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⑥靠有坚守的本地人。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大批为当地文化保护传承出力发声的有识之士。他们有的甘守清贫,为手艺、绝技代代相传殚精竭虑;有的顶住压力,为文物遗存的当下命运奔走呼号;有的倾其所有,为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默默奉献。能够坚守的本地人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有生力量,懂得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善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就能够让文化发展在每个地方找到现实落点,使文化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⑦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1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面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B.第④段运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吴歌”、南京云锦、西安古乐、民歌民谣等例子,证明活跃在民间的大批手艺人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让中华的风俗习惯、美食服饰、艺术表演、刺绣雕刻等代代相传。
C.第②③④⑤⑥段都采用首括句引领的方式展开论述,这些句子既是本段的内容概括,也是全文的分论点。
D.第⑥段中画线部分运用排比,表达了对“为当地文化保护传承出力发声的有识之士”强烈的赞美之情。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记叙文阅读
(2020·德阳)
马戏团的秘密
星新一
一段时期,某马戏团红得不得了,每种动物都会表演一套精彩的节目,使得每天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
一个寂静的夜晚,满座的观众早已离去。马戏团的团长准备回自己的房间去好好地睡上一觉。
就在这时,有人来拜访了。因为素不相识,团长问道:“您是谁啊?”
“我是刚才看马戏表演的人。演得实在好极了,像兔子爬树什么的,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真是妙极了!”
听了他这番恭维话,团长倒颇有点飘飘然了,原本想说的“我累了,请您快点回去吧!”之类的话,也给忘了。“是啊。如果大家感到有趣的话,那真是没有比这更叫人高兴的了!”
“人人都很喜欢呢,那只看上去很凶猛的老虎,竟然像猫似的驯顺极了。虽然我还不知道您是用的什么办法,可您能把它们训练到这种程度,那就该称得上是伟大的天才!”
由于被过分地称赞,团长一下子精神抖擞起来。他兴致大发,喋喋不休地讲起训练方法:“训练动物可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不过,在制作训练装置上却煞费了苦心。花了好多岁月,也曾几度失败。”
说着,团长拿出只手电筒样的东西,上面装有一个标度盘以及一些形状复杂的线圈。那个人两眼直勾勾地盯着这个玩意儿,一边问道:
“这,这是什么?”
“简单说来,这是一种用电波给动物施催眠术的装置。您看到了吧,在标度盘上画有许多动物。”
“也有猫呢!”
“把刻度对准有猫的地方,然后朝着老虎一按电钮,于是老虎受到催眠,会以为自己是一只猫。”
“有道理。原来驯服动物是这么一回事!在马戏团里面,还有会洗衣服的狮子呢。”
“是的。您也许还看到会打铃的牛、会跳越高台的猪吧!那都是靠这个装置起作用的结果。另外,要想使动物恢复原状时,只要对上零的刻度,按一下电钮就行了。”
团长得意扬扬地解释了一番。那人听着听着,不由得探出身子,两眼放出光芒:
“这么说来,只要有了这种装置,谁都能马上办起马戏团啦。请务必把这个装置让给我!”
“不行,这是我好不容易制作出来的东西。这个玩意儿,随便人家出多少钱,我也不能让出去。”
团长一口回绝,可那人仍不死心:
“我真是想要得不得了,假如你真的不想让的话……”
那人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刀子,想要扑过来。可谁知团长早已按下了训练装置按钮。接着,团长一边收拾起装置,一边自言自语道:“哎呀呀,这个粗野无礼的家伙,我要惩罚他一下,让他也像这个样子在马戏团里干上一阵子。”
第二天,马戏团里又增加了个颇受欢迎的演员,那可不是动物,而是一个善于模仿黑猩猩的丑角。他学得可真像,简直同真的黑猩猩毫无两样。“嘿,怎么会学得那么像呢?”观众交头接耳,颇觉不可思议,但又极其高兴地拍手鼓掌。
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介绍了马戏团近段时间很红,为故事的发生营造了一个环境,同时也设置了为什么会很红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去。
B.主人公马戏团团长,在得到拜访者的赞赏后,改变了原先想尽快打发走来客自己好好休息的想法,说明他是一个讲究礼仪的人。
C.小说结尾处,观众“交头接耳”“拍手鼓掌”,说明马戏团的节目更加受到大家的欢迎,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结构更加完整。
D.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主要展现了一个夜晚开始到第二天的故事,情节虽然没有太多曲折,但读来让人颇有兴趣,余味悠长。
2.用简明的话概括什么是“马戏团的秘密”。
3.文中的两个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你认为稳重的团长能不能守住马戏团的秘密?请说明你的理由。
2021年初中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之滚动阅读组合训练(解析卷)
说明文阅读
口罩里的防疫史
王君平
①“我有熔喷布,谁有口罩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口罩成了紧俏品。前段时间,中国石化官方微博这样发声,寻求下游口罩生产合作信息。
②熔喷布是口罩的“心脏层”。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研究员张流波介绍,薄薄的医用外科口罩一般分三层,外层阻水,可防止飞沫进入口罩;近口鼻的内层吸湿;中层过滤。
③古代口罩跟卫生关系不大,现代口罩起源于细菌发现。此前,外科医生穿手术衣,戴手术帽和橡胶手套,消毒手术器械,但还没有使用口罩进行防护。1895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以减少病人伤口感染概率。此举果然有效。这也就成了近代医学史上第一款医用口罩。
④口罩从医院走入寻常百姓家,则是伴随史上“西班牙流感”而来。1918年3月至1919年底,全世界5亿人感染了“西班牙流感”。疫病蔓延期间,人们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特别是红十字会和医护人员。
⑤在中国,口罩防疫始于哈尔滨鼠疫。1910年,时任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医生发明了“伍式口罩”。这种口罩将外科纱布剪成3尺长,每条折成双层,中间放置一块棉花,再将纱布的每端剪成两条,使之成为两层状的纱布绷带。用时以中间有棉花处掩遮口鼻,两端的上、下尾分别缚结于脑后。这种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成为当时东北人民抵御疫情的必备法宝。“伍式口罩”物美价廉,在鼠疫中挽救了数以万计百姓的生命。
⑥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让口罩的使用和普及达到新高潮。各大药店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人们争相抢购口罩。
⑦随着雾霾问题受到重视,PM2.5口罩成为热门商品,口罩滤片中间加入了活性炭,深度净化粉尘,进一步提高口罩的安全性。
⑧口罩过滤材料的变迁,俨然就是一部口罩的发展史。最早的口罩是面纱,古宫廷里用来遮盖口鼻防止粉尘。纱布口罩的出现,能防大颗粒物,还能保暖。医用口罩对于细菌、病毒的过滤能力更强。
⑨口罩样式在不断进化,过滤材料却一直是纱布。直到20世纪60年代,无纺布的诞生为口罩带来了“史诗级”的变革。科技的发展以及各类工种健康条例和标准相继出台,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口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口罩也因其制作标准和功能用途逐步细分为:普通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颗粒物防护口罩、医用防护口罩。
⑩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医用口罩主要分为3种:防护级别最高的“医用防护口罩(KN95)”,可过滤空气中的微粒,阻隔飞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物,对非油性颗粒的过滤效率可达到95%以上;手术室等有创操作环境常用的“医用外科口罩”,是手术室等有体液、血液飞溅风险环境常用的医用口罩,可阻隔血液、体液穿过口罩污染佩戴者,同时对细菌的过滤效率有70%以上;普通级别“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不要求对血液具有阻隔作用,也没有密合性要求,因此仅用于普通医疗环境佩戴使用。张流波说,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如果是去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就可以了,但如果接触病人,则要佩戴KN95口罩。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3月28日5版)
1.阅读全文,请仿照示例并按时间顺序概括口罩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①最早的口罩是面纱,古宫廷里用来遮盖口鼻防止粉尘。
②19世纪末,口罩开始应用于医护领域。
③20世纪初,口罩首次成为大众生活必备品。
④2003年,中国发生“非典”疫情,口罩的使用和普及达到了新高潮。
⑤随着雾霾问题受到重视,PM2.5口罩成为热门商品。
2.选文第⑤段画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此句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口罩比作“法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伍式口罩”在哈尔滨鼠疫期间成为重要的防疫工具,发挥了巨大的防疫作用。
3.第⑩段第一句加点词“目前”有何作用?
“目前”是现在、此刻,即到现在为止的意思,表时间限制,说明了我国医用口罩从前至今主要分为3种,不排除以后医用口罩会发生变化。“目前”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新冠肺炎疫情下,富有爱心的人士要给武汉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捐赠口罩,结合选文知识,你会建议其购买哪种口罩?为什么?
【示例】我建议爱心人士购买防护级别最高的“医用防护口罩(KN95)”。因为“医用防护口罩(KN95)”可过滤空气中的微粒,阻隔飞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物,对非油性颗粒的过滤效率可达到95%以上。医护人员经常接触病人,容易发生感染,必须佩戴KN95口罩。所以须购买此类口罩捐赠给他们。
议论文阅读
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包括器物层面的赶超、制度体系的完善,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
②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到实处,关键是要靠人。
③靠有担当的文化人。正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化要发展,就需要一群有担当的文化人,能够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他们应该对文化热爱而执着,最懂人民对文化的所需所盼,最会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用创意激活经典、融入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在砥砺前行中引领风尚,在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既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能让优秀传统文化从过去延伸到未来。
④靠有绝技的手艺人。活跃在民间的大批手艺人,正是文化的传承者,让风俗习惯、美食服饰、艺术表演、刺绣雕刻等代代相传。无论是口头文学创作的“吴歌”,还是有“寸锦寸金”之称的南京云锦,无论是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的西安古乐,还是原生态、传千载的民歌民谣,民间的文艺形式跳动着文化传承的脉搏。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城镇化、市场化、网络化等的发展,不少老技艺因种种原因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全面落实“非遗”保护政策刻不容缓。
⑤靠有情怀的开拓者。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善于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不断发展,把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文化产品和服务。无论是文化产品的市场开发,还是文化服务的拓展,抑或是为经济发展注入文化韵味,我们都需要善于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⑥靠有坚守的本地人。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大批为当地文化保护传承出力发声的有识之士。他们有的甘守清贫,为手艺、绝技代代相传殚精竭虑;有的顶住压力,为文物遗存的当下命运奔走呼号;有的倾其所有,为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默默奉献。能够坚守的本地人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有生力量,懂得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善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就能够让文化发展在每个地方找到现实落点,使文化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⑦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1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
2.下面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B.第④段运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吴歌”、南京云锦、西安古乐、民歌民谣等例子,证明活跃在民间的大批手艺人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让中华的风俗习惯、美食服饰、艺术表演、刺绣雕刻等代代相传。
C.第②③④⑤⑥段都采用首括句引领的方式展开论述,这些句子既是本段的内容概括,也是全文的分论点。
D.第⑥段中画线部分运用排比,表达了对“为当地文化保护传承出力发声的有识之士”强烈的赞美之情。
【解析】C.第②段引出中心论点,然后第③④⑤⑥段都采用首括句引领的方式展开论述,这些句子既是本段的内容概括,也是全文的分论点。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这个中心论点。其次,分别从“靠有担当的文化人”“靠有绝技的手艺人”“靠有情怀的开拓者”“靠能坚守的本地人”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呼吁大家共担责任,传承创新中华文化,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记叙文阅读
(2020·德阳)
马戏团的秘密
星新一
一段时期,某马戏团红得不得了,每种动物都会表演一套精彩的节目,使得每天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
一个寂静的夜晚,满座的观众早已离去。马戏团的团长准备回自己的房间去好好地睡上一觉。
就在这时,有人来拜访了。因为素不相识,团长问道:“您是谁啊?”
“我是刚才看马戏表演的人。演得实在好极了,像兔子爬树什么的,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真是妙极了!”
听了他这番恭维话,团长倒颇有点飘飘然了,原本想说的“我累了,请您快点回去吧!”之类的话,也给忘了。“是啊。如果大家感到有趣的话,那真是没有比这更叫人高兴的了!”
“人人都很喜欢呢,那只看上去很凶猛的老虎,竟然像猫似的驯顺极了。虽然我还不知道您是用的什么办法,可您能把它们训练到这种程度,那就该称得上是伟大的天才!”
由于被过分地称赞,团长一下子精神抖擞起来。他兴致大发,喋喋不休地讲起训练方法:“训练动物可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不过,在制作训练装置上却煞费了苦心。花了好多岁月,也曾几度失败。”
说着,团长拿出只手电筒样的东西,上面装有一个标度盘以及一些形状复杂的线圈。那个人两眼直勾勾地盯着这个玩意儿,一边问道:
“这,这是什么?”
“简单说来,这是一种用电波给动物施催眠术的装置。您看到了吧,在标度盘上画有许多动物。”
“也有猫呢!”
“把刻度对准有猫的地方,然后朝着老虎一按电钮,于是老虎受到催眠,会以为自己是一只猫。”
“有道理。原来驯服动物是这么一回事!在马戏团里面,还有会洗衣服的狮子呢。”
“是的。您也许还看到会打铃的牛、会跳越高台的猪吧!那都是靠这个装置起作用的结果。另外,要想使动物恢复原状时,只要对上零的刻度,按一下电钮就行了。”
团长得意扬扬地解释了一番。那人听着听着,不由得探出身子,两眼放出光芒:
“这么说来,只要有了这种装置,谁都能马上办起马戏团啦。请务必把这个装置让给我!”
“不行,这是我好不容易制作出来的东西。这个玩意儿,随便人家出多少钱,我也不能让出去。”
团长一口回绝,可那人仍不死心:
“我真是想要得不得了,假如你真的不想让的话……”
那人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刀子,想要扑过来。可谁知团长早已按下了训练装置按钮。接着,团长一边收拾起装置,一边自言自语道:“哎呀呀,这个粗野无礼的家伙,我要惩罚他一下,让他也像这个样子在马戏团里干上一阵子。”
第二天,马戏团里又增加了个颇受欢迎的演员,那可不是动物,而是一个善于模仿黑猩猩的丑角。他学得可真像,简直同真的黑猩猩毫无两样。“嘿,怎么会学得那么像呢?”观众交头接耳,颇觉不可思议,但又极其高兴地拍手鼓掌。
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小说开篇介绍了马戏团近段时间很红,为故事的发生营造了一个环境,同时也设置了为什么会很红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去。
B.主人公马戏团团长,在得到拜访者的赞赏后,改变了原先想尽快打发走来客自己好好休息的想法,说明他是一个讲究礼仪的人。
C.小说结尾处,观众“交头接耳”“拍手鼓掌”,说明马戏团的节目更加受到大家的欢迎,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结构更加完整。
D.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主要展现了一个夜晚开始到第二天的故事,情节虽然没有太多曲折,但读来让人颇有兴趣,余味悠长。
【解析】B.根据“听了他这番恭维话,团长倒颇有点飘飘然了”可知,没有打发走来客离开不是出于礼貌,而是他爱慕虚荣的心理作祟。
2.用简明的话概括什么是“马戏团的秘密”。
马戏团团长用多年心血制作的电波催眠动物的装置,能让动物甚至人以为自己是另一种动物。
3.文中的两个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贪婪的来访者、精于本业但爱慕虚荣的团长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话内容,解释了马戏团红火的原因是动物的奇特技艺;通过对话的进行,从交谈到威胁再到制服,把情节推向高潮。(从人物形象塑造、揭示悬念、推动情节等方面作答即可)
4.你认为稳重的团长能不能守住马戏团的秘密?请说明你的理由。
【示例一】能。像这个拜访者一样贪心,敢铤而走险的人毕竟是少数,团长对此类危险早有准备。【示例二】不能。这种催眠装置的心智控制力太强,这个人虽遭到暂时的惩戒但不会关一辈子,获取更大利益的贪婪者也不止他一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