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季湖北省部分高中联
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
卷满
★祝考试顺利★
注意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
班级、姓名等填写在答題卡上
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
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先项的答案
涂黑,如需改动
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
5毫米的
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
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
第Ⅰ卷选择題
单
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
共45分)
载:“夏(禹)传子(启),家天
载,迁夏社。”据此可知,在夏朝出现
A.社会等级制
服外服制度
C.王位世袭制度
D.财产私有制度
2.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国王),又是天下同姓(姬姓)的大宗。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
紧密
成为“封建”的精髓。这反映了西周政治
特点是
家国一体
缘纽
等级严格
D.地方分权
鞅变法之前,秦人夷狄之风颇炽,无华夏的礼乐法度。如此既
政治合法性,也不
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商鞅颁布“分异令
兄弟不可同居共财,而须
户,各自谋
家富
贫出赘。此举
国强兵的需要
B.是基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利于巩固国家的统
D.是为配
养
政策
1.习近平总
强调,要坚持
为
此语出自《道德
为,圣贤没有固定
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
者,吾善
善者
者
信者,吾亦信之,德
列与此最相似的主张
民贵君轻
民惟邦本
敬天保民
020年秋季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共6页)第1
5.有学者认为,秦始
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才使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
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推行和落实。这说明
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政令的贯彻落实
B.郡县制在秦朝得到全面实
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得以实行的前提
秦始皇重视政策的全面落实
6.下图反映出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主要特点
理全刊
改
率
[诸
牵制
权分
分别决策,相权分
权空虚
集权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
在王国范围内分到
若
侯国,封国越分越
得衣食租税,封土而不治
内容和形
郡无异。这一做法
使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
侯叛
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
央和地方矛盾
汉
煮盐、冶铁及铸钱等手
许民间私营。汉武帝于元狩六年、元鼎四年、元
年,分别颁布诏令,规定煮盐、冶铁及铸钱等手工业
这反映出汉武帝时
经济政策适应政治需求
手工业的生产技术高超
C.私营手
本被消灭
D.诸侯王势力被成功分解
瓘传》记载:“其(九品之制)始
清议,不拘
褒贬
足以劝励,犹
论余风
渐染,遂计资
伤损风俗,其弊
从中获悉该制度
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
B.实施及效果发生了嬗变
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进
层间的
表为
机构的变
此可知,这一时期
时
中
审覆,尚书奉行。”其中“尚书省为宰相兼行政机关
太宗贞观
省
尚书省六部奏事和审复中书省草拟的诏书,还掌管
着加盖天子印玺及
唐高宗弘道
省
唐玄宗开
年政事堂改名为
下,并设置于五房
相署,逐渐向“以中书舍人为长官的专门负责撰写制敕的机构”渡
的运行机制发
改变
政治决策运行具有随意
的变迁反映了君
的加强
D.君主的权力受到
制约
020年秋季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共6页)第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C
解析:由“夏(禹)传子(启),家天下”可知,此时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家天下”的局面形成,故C项正确;A、B、D项无法由材料推出。
A
解析:由材料可知,周天子是“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宗”,前者强调“国”,后者强调“家”,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家国一体”,A项正确;“血缘纽带”“政治上的共主”不符,排除B项;“等级严格”与“地方分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项。
A
解析: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中国当时尚处于分裂时期,C项“项固”说法错误,排除;“休养生息”正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
解析:老子强调“以百姓心为心”,用“善”与“信”对待百姓,体现了民本思想,B项“民惟邦本”与此相符;A项“君轻”、C项“敬天”不能由材料得出;D项虽是老子的主张,但与材料主旨不符。
A
解析: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国家其他统一措施的推行和落实,A项符合题意;B、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郡县制的实行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C项说法错误。
A
解析: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故A项正确;秦朝没有实行分立,故B项错误;秦朝并没有分割相权,丞相权力很大,故C、D项错误。
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颁布的“推恩令”,这一做法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汉景帝时期的“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B项错误;中央和地方矛盾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D项错误。
A
解析:材料反映了经济政策适应政治需求,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手工业的生产技术,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相符的是“推恩令”,排除。
B
解析:九品中正制开始实施时“褒贬所加,足以劝励”,但后来伤损风俗,弊端太多,这说明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效果发生了变化,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说明九品中正制实施的目的,A项排除;材料说明的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九品中正制后期被门阀士族把持,不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D项排除。
C
解析:唐朝前中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机构在中央政治体制中的核心地位是不断变迁的。唐玄宗时期,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使中书省失去了在中央政治体制中的核心地位,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C项。中国封建社会实现的是皇帝决策机制,材料无法体现政治决策具有随意性,排除B项,材料中三省机构在中央政治体制中的地位下降,但是“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的政务运行机制依然存在,故排除A项。
解析:梁启超将王安石的变法措施与相对先进的近代西方国家的制度进行类比,说明其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A项正确。
B
解析:材料中朱熹的观点强调的是德孝礼等个人素养,故B项正确。
D
解析:行省以下的行政区有路、府、州、县四级,故②错误;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故③错误。
A
解析: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A项正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都不是药物学专著,B、C项错误;《本草纲目》不是第一部药物学专著,D项错误。
D
解析: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体现了文人画的特征,与材料信息不符,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1)趋势: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选择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政治智慧: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理国政;构建完善的官员考察机制。
(1)分封制。消极作用: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秦朝推行郡县制。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王国问题,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18.
(1)高产、适应性强的农作物传入,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
特点:较为主动,采取多种手段鼓励外商来华贸易;政策开明,允许外商居住且与中国人通婚;严格控制,设置专门机构,对贸易双方严格限制。
原因: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阻断;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19.
(1)吸收道家、法家及阴阳五行家之长,强调大一统。
评价: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对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特征的形成。
(2)特点:吸收佛、道思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使儒学进一步哲学化、思辨化。
积极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