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州 市“ 教 学 研 究合 作 联 盟 ”
2 020 学 年 度 第一 学 期 期 中 质 量调 研
高 一 年 级 历 史 试 题
2020 年 11 月
一、 选择 题(共 3 0 小题 ,每 题四个 选项 只有一 个正确 ,每 小题 2 分共 60 分)
1.下图为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的寺墩文化遗址出土物品,包括大量的珍贵玉器。其中 3 号墓
共有 124 件随葬品,除了陶器、石器外,最珍贵的要数 24 件玉璧和 33 件玉琮。这座墓的
主人是一位 20 岁左右的年轻人,掌握着神权、财权和军权,是当时最高阶层的代表。考古
发掘印证了( )
(第 1 题图: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的寺墩文化遗址出土物品)
A.常州的文明历史悠久丰富 B.今常州地区是西周的重要封国
C.西周时期常州境内开始有人类居住 D.该地区在西周时期青铜制造很发达
2.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这
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3.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史料;二是间接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
是直接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
A.《史记》 B.姜子牙封神榜的神话
C.商朝卜辞 D.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4.春秋战国时期,在儒家学派的大力提倡下,孝成为完整的、有关处理亲子关系准则的学说。
秦律对不孝罪的惩罚明显重于普通犯罪,如殴打祖父母、曾祖父母者,处以黥城旦舂的刑
罚,对被控以不孝罪者,最重可判处死刑。这表明( )
A.秦朝继承发展了儒家提倡的孝道观 B.秦朝统治者事实上不排斥儒家学说
C.秦朝时孝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 D.秦朝用严厉的法律手段来维护孝道
5.秦始皇每天批阅重达 120 斤的奏章,有时到深夜才休息。这主要是因为他( )
A.政治素质较高 B.担心官员失职
C.企图显示权威 D.总揽全国大权
6.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
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
A.完善选官制度 B.增加政府收入
C.强化君主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1
7.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
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买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西汉朝廷的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8.有学者指出:(西汉初年)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通过中央
集权管理,于是采用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
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9.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
佛学是第一次。”下列文物中可以证实其说法的是 ( )
A.秦武士俑 B.唐白瓷长颈瓶 C.唐大雁塔 D.元吹笛、击节板陶俑
10.《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
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11.魏晋以来佛寺常依靠特权,侵夺民田、建立庄园,其佃农被称之为“佛图户”。北朝周武
帝曾开展灭佛运动,释放的“佛图户”一部分充实军队,一部分成为向政府交税服役的农
户。“佛图户”的减少( )
A.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 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C.增强了儒学的影响力 D.推动了租调制的出现
12.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
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察举制的推行 B.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C.科举制的设置 D.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13.“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
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
省。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此制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中书省负责草拟,下辖六部 B.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
C.尚书省地位低下,有名无实 D.三省长官皆宰相,相权被分散
14.南朝谢灵运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糜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
身祸家破,阖门比屋。”针对以上情况,北魏孝文帝所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
A.推行均田制 B.设立三长制
C.推行新的租调制 D.行汉化政策
2
15.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
的重大举措是( )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 ②为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
人自己管理 ③派玄奘前往天竺取经,加强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 ④接待渤海人来长安
学习汉族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的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趋
势的主要原因是( )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社会主流思想演变
C.租佃关系不断发展 D.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17.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
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B.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18.1068 年的延和殿论辩上,王安石提出“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
足”的理财方法;司马光则认为“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是设法阴夺民利”,应“减损浮
冗而省用之”。两人争论的焦点是( )
A.增税与减赋 B.利民与害民
C.开源与节流 D.国富与民强
19.中国古代曾有统治者为加强统治,解决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问题,曾经采用过类似“一
国两制”的办法进行治理。下列制度中具有明显“一国两制”特征的是( )
A.北魏时期的均田制度 B.辽朝的蕃汉分治制度
C.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 D.清朝的金瓶掣签制度
20.诗歌“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出现于元朝末年,这反映了元朝( )
A.统一全国,疆域辽阔 B.文化事业发展
C.中外交往频繁 D.民族交融发展
21.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
通天地有形外,思人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该诗体现的主旨
是( )
A.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B.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22.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而西方人喜欢说“天上”,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
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 )
A.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 B.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
C.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 D.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
23.假如你生活在元代,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
A.跟随郭守敬编制《授时历》 B.阅读《西游记》
C.借助《本草纲目》采草药 D.在茶馆听京剧
24.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
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材料说明了王阳明( )
3
A.猛烈抨击了圣人之道 B.认识到知行的辩证关系
C.强调加强个人的修养 D.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25.1418 年,明成祖朱棣出塞北征,阁臣胡广、杨荣、金幼孜随从侍行,“数召对帐殿,或
至夜分”。1423 年,朱棣再次北征,“军务悉委杨荣,昼夜见无时”。这反映出当时明
代( )
A.军权已由内阁完全掌握 B.重置宰相已是大势所趋
C.军政决策有民主化倾向 D.内阁辅政功能得到发挥
26.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后来规
定,房屋不许造九五间数,每所房屋不许过二间。正统一十二年(1447 年)稍有变通:
“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这表明( )
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 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
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 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27.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 郑和的航海活动追求经济效益 B. 明太祖遣郑和远航欧亚诸国
C. 郑和下西洋直接造成国库空虚 D. 郑和远航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28.据《台湾府志》记载,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
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这段材料的核心内容是( )
A.清朝设置台湾府 B.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
C.清朝时台湾盛产糖 D.大陆移民是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
29.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
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30.被称为“中国雕版印刷第一书”的《全唐诗》,是康熙帝命两淮盐政曹寅主持完成的。当
时,曹寅召集全国各地雕版印刷的能工巧匠集中写刻印制,用近两年的时间刻印而成。这
说明当时( )
A.雕版印刷技术开始出现 B.技术发展便于文化传播
C.坊刻技术略逊色于官刻 D.帝王喜好决定文化走向
二、 材料 题(共 3 大题 ,共 40 分)
31.(14 分)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为了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
请阅读下列史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前代国柞(zhà,国柞指国运)所以长久者,莫不封建诸侯,以为磐石之固。秦并
六国,罢侯置守,二世而亡;……封建之法,实可遵行。
——《唐会要·封建杂录上》
材料二 秦朝作为中华帝国的开端,确立君、臣、民三层一元的政治结构,君主与官僚构
成统治阶级。他们对万千小民的控制和支配,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秦汉政治体制规范了最基
本的特征、倾向。后世的制度,是在总结前代制度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特点而形成的。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4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
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
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材料一主张实行哪种政治制度,并概括其理由。(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统治者所创制度的影响。(4 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制的深远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地方
行政制度变革的趋势。(6 分)
32.(13 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对时代发展起到不同作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
子为政,焉用杀,予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
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
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
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孔子、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儒家
思想的贡献。(6 分)
5
(2)根据材料三,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
学家加强“个人伦理规范”的主要途径。(4 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儒家思想在上述思想家所处时代的历史地位。(3
分)
33.(13 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 人均粮食占有 全国耕地 粮食作物播种
(市斤) 量 面积(亿市 面积所占比重
(市斤) 亩)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 122(北方) 1167.7 3.85 90%
朝 215(南方)
隋唐 124(北方) 1450.92 6.42 90%
328(南方)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宋朝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
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
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 ,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
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宋)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概述宋代社会观念的变动。
(4 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及特点。评析古代中国
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5 分)
6
常州 市“教学 研究 合作联 盟 ”
2020 学年 度第 一学期 期中 质量调 研
高一 历史 答案
一、 选择 题(共 30 小题 ,每 题四个 选项 只有一 个正确 ,每 小题 2 分共 60分)
1-5. ABCDD 6-10. DCCCC 11-15.ABDCA
16-20. DACBD 21-25. ACACD 26-30. DDBCB
二、 材料 题(共 3 大题 ,共 40 分)
31.(14 分)(1)政治制度:分封制。(2 分)
理由:西周时期实行分封,统治时间长久;(1 分)秦朝实行郡县制,二世而
亡。(1 分)
(2)意义:对秦朝: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后世的政治
制度在秦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权力的统一于集中成为后世王朝的总
体趋势。(4 分)
(3)影响:行省制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边疆少数民
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4 分)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2 分)
32.(13 分)(1)孔子主张 :“仁 ”,统治者要以 德治民。(2 分)董仲舒主张 :“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2 分)
贡献:孔子创立了儒学。(2 分)
(2)出发点 :建立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构建官方意识形态);(2
分)
主要途径:格物致知;内心反省(致良知)(2 分)
(3)地位: 先秦 时不受统治者 重视; 西汉成为我 国封建社 会的主流 意识形态 ;
南宋以后,受到官方尊崇,成为官方哲学。(3 分)
33.(13 分 )(1)粮食亩产量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 ;全国耕地总面积增加;
南方经济逐渐发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减少,但仍占有绝对地位。
(4 分,任答四点给 4 分)
(2)主要原因:农业经济发达;政府放宽商业限制。(2 分)
变动:“贱商”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改 变;婚姻论财;门第观念淡化 。(2 分 ,任
答两点给 2 分)
(3)基本结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1 分)
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2 分,任答两点得 2 分)
影响 :农业 经济 的发展 ,有利 于社会 的稳 定和繁 荣;推 动手工 业和 城镇商
品经济的发展。(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