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同步练习(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结束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
三国时代,斑斓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不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称吴王,吴国建立
?3.
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阀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B.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
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支持
D.官渡之战打败劲敌袁绍
?4.
有一场战役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5.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
A.骄傲轻敌
B.军心涣散
C.准备不充分
D.士兵不习水战
6.
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反映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7.
曹操诗歌《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A.战国时代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三国时期
?8.
早在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就有联系。那时,曾派将军卫温带领船队前往台湾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9.
下面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封建国家分裂,不利于统一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10.
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战役是
A.淝水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11.
东汉结束的标志是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定国号魏
C.刘备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D.孙权称王,后改称帝
?12.
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A.曹操
B.诸葛亮
C.周瑜
D.孙权
?13.
杜甫的《蜀相》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中赞颂的“老臣”是
A.张骞
B.王猛
C.周瑜
D.诸葛亮
14.
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有()
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孙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5.
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
)
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
C.赤壁之战结束后
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16.
图1所示局面中的魏国定都于(??
)
A.长安
B.建业
C.成都
D.洛阳
17.
三国时期称帝的是(??
)
A.曹操、刘备、孙权
B.曹操、诸葛亮、孙策
C.曹丕、刘备、孙权
D.曹丕、诸葛亮、孙权
二、材料分析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材料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追忆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此次战役的结果如何?此次战役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请按顺序完成材料三中的填充内容。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④________
⑤________
⑥________
1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笔谈中。”
???????????????????????????????????????????????????????????????
—《三国演义》
材料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古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1)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2)材料二中“三国”指哪三国?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说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役的结果。
(4)材料二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
(5)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什么?
(6)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结束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C
【解答】
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结束,①错误。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胜曹操,②正确;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③错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④正确。②④符合题意。
?2.
三国时代,斑斓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不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称吴王,吴国建立
【答案】A
【解答】
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三国时期开始于220年,魏国建立,结束于280年西晋灭吴。故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是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A符合题意;BCD都发生在三国时代。
?3.
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阀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B.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
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支持
D.官渡之战打败劲敌袁绍
【答案】A
【解答】
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等,使自己的势力迅速扩大,并采用谋士计策袭击袁绍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最终以少胜多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4.
有一场战役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答案】B
【解答】
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公元200年”“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可知,这指的是官渡之战。根据所学可知,200年的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曹操大败袁绍,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5.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
A.骄傲轻敌
B.军心涣散
C.准备不充分
D.士兵不习水战
【答案】A
【解答】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役中袁绍和曹操失败的共同原因都是自恃实力强大,骄傲轻敌。
6.
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反映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解答】
题目给出的这幅示意图中有“长江、襄阳、长坂、江陵、乌林、柴桑”等地点,据此可知这是赤壁之战示意图。
?7.
曹操诗歌《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A.战国时代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三国时期
【答案】C
【解答】
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的社会形势是军阀割据混战,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有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曹操的《蒿里行》描写的正是东汉末年的这种惨境,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8.
早在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就有联系。那时,曾派将军卫温带领船队前往台湾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答案】B
【解答】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吴国的吴大帝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人物没有这样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9.
下面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封建国家分裂,不利于统一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答案】D
【解答】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局部的统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0.
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战役是
A.淝水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答案】D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进行的战争。公元200年,两军在官渡对峙,由于曹操战术得当,所以大败袁军。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通过此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
东汉结束的标志是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定国号魏
C.刘备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D.孙权称王,后改称帝
【答案】B
【解答】
根据题干信息“东汉结束的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建立魏国,标志东汉结束;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2.
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A.曹操
B.诸葛亮
C.周瑜
D.孙权
【答案】B
【解答】
依据题干“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都是诸葛亮在历史上的显著事件,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选择B项。
?13.
杜甫的《蜀相》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中赞颂的“老臣”是
A.张骞
B.王猛
C.周瑜
D.诸葛亮
【答案】D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的辅佐,最后成就了大业,建立蜀国。后蜀国丞相诸葛亮又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因此“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中“老臣”是诸葛亮。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
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有()
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孙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答】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措施,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占据了北方大部分国土,与袁绍一起成为割据势力中最强的,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
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
)
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
C.赤壁之战结束后
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答案】D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汉政权,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形成;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
16.
图1所示局面中的魏国定都于(??
)
A.长安
B.建业
C.成都
D.洛阳
【答案】D
【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时三国的都城位置,学生应掌握好基础知识。
17.
三国时期称帝的是(??
)
A.曹操、刘备、孙权
B.曹操、诸葛亮、孙策
C.曹丕、刘备、孙权
D.曹丕、诸葛亮、孙权
【答案】C
【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三国时期的起止时间,学生应掌握好基础知识。
二、材料分析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材料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追忆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此次战役的结果如何?此次战役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请按顺序完成材料三中的填充内容。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④________
⑤________
⑥________
【答案】
统一全国。
赤壁之战;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以少胜多。
魏,洛阳,刘备,成都,吴,建业
【解答】
依据材料信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知,此内容反映了曹操的“壮心”指的是统一全国。
由材料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可知材料二所追忆的著名战役是赤壁之战。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在赤壁进行大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此次战役的突出特点是以少胜多。
根据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
1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笔谈中。”
???????????????????????????????????????????????????????????????
—《三国演义》
材料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古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1)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2)材料二中“三国”指哪三国?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说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役的结果。
(4)材料二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
(5)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什么?
(6)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
【答案】
(1)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魏蜀吴
(3)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和曹操,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
(4)周瑜;诸葛亮。
(5)官渡之战。
(6)在战争中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在孙刘联军的火攻下最后大败。
【解答】
(1)本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时期的人物、事件,学生应掌握好基础知识。
试卷第4页,总5页
试卷第5页,总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