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同步练习(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东汉初年,出现了一个治世“光武中兴”。其中“光武”是指哪位皇帝
A.刘秀
B.刘彻
C.刘邦
D.刘启
?2.
反腐败问题,因为涉及老百姓的利益,历来是民众最关心的话题。东汉时期光武帝采取的反腐败措施是(
)
A.释放奴婢
B.实行三十税一
C.严惩贪官污吏
D.建立刺史制度
?3.
汉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刑罚,减轻人民的负担。他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巩固统治
B.稳定社会局面
C.恢复和发展经济
D.缓和民族矛盾
?4.
东汉刘秀统治时期,国强民富,文化昌盛,历史上称(
)
A.大一统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天府之国
5.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
?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摇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6.
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包括(
)
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负担,减轻刑法?②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③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④合并州县,裁撤冗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
东汉中后期,即位的10个皇帝,大多数年幼,无法主持朝政,这些皇帝平均年龄9.5岁,平均寿命是24岁,此状况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皇帝
即位年龄
皇帝
即位年龄
和帝
10岁
质帝?
8岁
?殇帝?
1岁
桓帝
15岁
安帝
13岁
灵帝
12岁
顺帝
11岁
少帝
14岁
冲帝
2岁
献帝
9岁
A.黄巾农民起义
B.诸侯势力增强
C.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8.
造成东汉末年衰败的政治原因是(????????)
A.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
B.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
9.
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中走向灭亡的。”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有关的是(?
?
?
?
)
A.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B.东汉存在时间短
C.皇帝昏庸残暴
D.国内叛乱
10.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借机反复把持朝政的分别是(?
?
?
?)
A.太尉与丞相
B.御史大夫与刺史
C.外戚与宦官
D.诸侯王与太后
?11.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外族入侵
C.八王之乱
D.黄巾起义
?12.
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是()
A.光武帝
B.汉武帝
C.汉明帝
D.汉献帝
13.
“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出现于(?
)
A.秦朝末年
B.西汉中后期
C.东汉初期
D.东汉中后期
?14.
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因果关系。下列各项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A.秦末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B.汉初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C.楚汉之争——西汉建立
D.黄巾起义——光武中兴
?15.
关于黄巾起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起义的最主要原因是天灾频繁
B.推翻了东汉的统治
C.加速了东汉王朝的兴起
D.起义的首领是张角
?二、材料分析题
16.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形成了一整套中央管理体系。
(1)依据材料,指出秦始皇管理地方的制度叫什么?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史书记栽: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还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
(2)依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三?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勤于政事,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放救济粮,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裁并郡县,精简官员。他统治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3)材料三介绍了刘秀的哪些为政之策?刘秀创造的“建武盛世”的另外一个名号是什么?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东汉初年,出现了一个治世“光武中兴”。其中“光武”是指哪位皇帝
A.刘秀
B.刘彻
C.刘邦
D.刘启
【答案】A
【解答】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汉武帝,C项是汉高祖,D项是汉景帝。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
反腐败问题,因为涉及老百姓的利益,历来是民众最关心的话题。东汉时期光武帝采取的反腐败措施是(
)
A.释放奴婢
B.实行三十税一
C.严惩贪官污吏
D.建立刺史制度
【答案】C
【解答】
依据所学,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光武帝采取的反腐败措施是严惩贪官污吏,C符合题意;释放奴婢是光武帝实行的措施,但不是反腐败方面的,A不符合题意;实行三十税一是在西汉时期,B不符合题意;建立刺史制度的是汉武帝,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3.
汉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刑罚,减轻人民的负担。他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巩固统治
B.稳定社会局面
C.恢复和发展经济
D.缓和民族矛盾
【答案】A
【解答】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汉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刑罚,减轻人民的负担,A符合题意;稳定社会局面,恢复和发展经济是光武帝实行题干中做法的目的,但不是最根本的目的,BC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缓和民族矛盾方面的内容,D不符合题意。综上可排除BCD,故选择A.
?4.
东汉刘秀统治时期,国强民富,文化昌盛,历史上称(
)
A.大一统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天府之国
【答案】C
【解答】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国强民富,文化昌盛,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5.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
?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摇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D
【解答】
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选D。
6.
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包括(
)
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负担,减轻刑法?②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③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④合并州县,裁撤冗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7.
东汉中后期,即位的10个皇帝,大多数年幼,无法主持朝政,这些皇帝平均年龄9.5岁,平均寿命是24岁,此状况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皇帝
即位年龄
皇帝
即位年龄
和帝
10岁
质帝?
8岁
?殇帝?
1岁
桓帝
15岁
安帝
13岁
灵帝
12岁
顺帝
11岁
少帝
14岁
冲帝
2岁
献帝
9岁
A.黄巾农民起义
B.诸侯势力增强
C.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8.
造成东汉末年衰败的政治原因是(????????)
A.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
B.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
【答案】C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多年幼而短命,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民怨沸腾。
故选C。
9.
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中走向灭亡的。”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有关的是(?
?
?
?
)
A.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B.东汉存在时间短
C.皇帝昏庸残暴
D.国内叛乱
【答案】A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多年幼而短命,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民怨沸腾。
故选A。
10.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借机反复把持朝政的分别是(?
?
?
?)
A.太尉与丞相
B.御史大夫与刺史
C.外戚与宦官
D.诸侯王与太后
【答案】C
【解答】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故选C。
?11.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外族入侵
C.八王之乱
D.黄巾起义
【答案】D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D正确;
陈胜、吴广起义是奏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排除A;“外族入侵”与题干猫叔不符,排除B;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排除C。故选D.
?12.
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是()
A.光武帝
B.汉武帝
C.汉明帝
D.汉献帝
【答案】D
【解答】
根据所学可知,220年,东汉皇帝汉献帝禅位给曹丕,曹魏建立,东汉灭亡,故D符合题意。光武帝是东汉的建立者,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汉明帝命窦固征伐北匈奴,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
13.
“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出现于(?
)
A.秦朝末年
B.西汉中后期
C.东汉初期
D.东汉中后期
【答案】D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在东汉中后期出现,因为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多年幼,大权就由外戚独揽,有的皇帝长大后想依赖身边的宦官除掉外戚,这样又出现宦官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统治。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4.
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因果关系。下列各项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A.秦末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B.汉初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C.楚汉之争——西汉建立
D.黄巾起义——光武中兴
【答案】D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末暴政,引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故A有因果关系,不符合题意。汉初实行休养生息,促成了文景之治。故B有因果关系,不符合题意。楚汉之争的结果是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故C有因果关系,不符合题意。黄巾起义出现在光武中兴之后,故D没有因果关系,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
关于黄巾起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起义的最主要原因是天灾频繁
B.推翻了东汉的统治
C.加速了东汉王朝的兴起
D.起义的首领是张角
【答案】D
【解答】
根据所学可知,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腐败,政局动荡,人民流离失所,人民的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虽然黄巾起义主力失败,但其余部仍坚持斗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故D项符合题意。黄巾起义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后期的朝政腐败,A项不符合题意。黄巾起义没有推翻东汉的统治,B项不符合题意。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二、材料分析题
16.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形成了一整套中央管理体系。
(1)依据材料,指出秦始皇管理地方的制度叫什么?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史书记栽: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还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
(2)依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三?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勤于政事,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放救济粮,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裁并郡县,精简官员。他统治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3)材料三介绍了刘秀的哪些为政之策?刘秀创造的“建武盛世”的另外一个名号是什么?
【答案】
(1)郡县制;防止再次分裂、加强中央集权。
(2)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释放奴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光武中兴。
【解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防止再次分裂、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开创了此后中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3)根据材料三“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裁并郡县,精简官员。他统治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秀的为政之策有释放奴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等。光武帝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所以刘秀创造的“建武盛世”的另外一
个名号是“光武中兴”。
试卷第2页,总5页
试卷第1页,总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