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桥 课件+教案+视频(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桥 课件+教案+视频(共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0 20:17:05

文档简介

《桥》的教学设计
王秀荣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
  二、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题“桥”所蕴含的意义。
  四、课前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狞笑
咆哮 
放肆
 倒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像()。
2.山洪()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了。
4.死亡在洪水的()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地舔着人们得腰.
  (二)活动一:自由读这几个句子,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生动一句思考它是怎么写生动的?
提示:同桌学友交流,可以从修辞手法,作用上来说.
师总结环境描写作用,出示活动二:默读7---13自然段,画出描写老支书的句子
圈出最能表现老支书特点的词语,在旁边写上体会.
提示:小组合作交流,准备展示.
1,交流
2,演一演
(四)揭示题目含义
(五)谈收获
(六)读资料
(七)课后练习
1.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2.搜集具有崇高精神的共产党员的名字和事迹。
《桥》教学反思
王秀荣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党员书记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我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谈一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还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不过教学这篇课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些句子,学生体会得还不够深入。结尾处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老支书只是许许多多优秀党员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桥》说课稿
王秀荣
  一、说教材:
  《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四单的一篇精读课文,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桥说课稿。面对突如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也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第四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时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放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二、说教学方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一些描写自然环境的词句想像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感受当时的情况危急。
  (2)运用朗读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品读,对比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等,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3)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三、说学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旨;采用朗读法、讨论法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五个环节完成教学任务。
  一、悬念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那个黎明究竟发生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桥》这篇课文,一起去看个究竟。”上课伊始,我通过设置悬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遍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音和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扫除字词障碍。
  第二遍读,我请几位学生接读课文,纠正字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教案《桥说课稿》。
  在两遍读的基础上,检测本课的生字新词,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放肆”的si是平舌音,“瞪”字还有哪些形近字,字音字义上有什么不同等。检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接读,把词语放回句子中读等。通过反复认读,使生字新词得以强化记忆,得以巩固。课堂上还要让学生动笔写一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通过观察、相互提醒、教师范写、生生评价等形式指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第三遍读,让学生默读,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概述能力。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汇报交流,我只是在疑难困惑处适时点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首先,出示自学提示:
  1.划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3.课文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三个问题是围绕着课后习题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提出的。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主读书,思考,勾画圈点,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一)第一个问题在交流时,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谈自己的感受,如“像泼”“像倒”“咆哮”“受惊的野马”“跳舞”“狞笑”“放肆”等,使学生明确这些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让人们感受到洪水的无情与可怕(板书:洪水如魔)。教师适时追问:如果你置身于如此情境,会是什么感受?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同时又加强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增强了对文本的感受力。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因为有了切身的感受,学生定能入情入境地读。
  (二)第二个问题,先请学生谈一谈老汉在自己心中的形象,然后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描写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感受老支书忠于职守、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学生会找到这些句子(展示课件)。对这些词句进行品析时,指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读得镇定,干脆,急促和响亮,展现老汉如山的形象。(板书:老汉
?如山)
  某些句子可以进行对比阅读加强感悟。如“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把这句中的“冲”、“揪”、“吼”改成“跑”、“拉”,“叫”,并把后面那句改成“老汉凶得很”,让学生在对比读中体会老汉的果断、不容置疑,感受他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品质。
  安排小练笔,课文在写“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时,“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请你发挥想像,想一想老汉要喊什么?用笔写下来,并请几位学生当堂读给大家听,再次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第三个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讨论交流中达到共识,明白设置悬念的好处是――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洗练增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面对如猛兽般的洪水,我们的老支书像山一样临危不惧,指挥若定,他念念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顾全大局,牺牲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这种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学习!让我们带着对老支书的崇敬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在这里安排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由部分回归到了整体,避免了把课文读得支离破碎。
  学生读课文后,我问道:“同学们,课文主要刻画的是老支书这个形象,那么题目为什么是《桥》而不是《老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再次被点燃,在交流中明确了题目“桥”的双重意义,它既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上的桥,更是老支书用血肉之躯筑起的生命桥,从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洪水退了,老汉和他的儿子牺牲了。假如同学们是村民中的一员,想想你会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同学们可以自定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这样设置作业既是对课文的延伸,又使学生通过想像和抒写进一步内化了情感。
  最后,我来说说板书。
  好的板书往往就是一份微型教案,本篇课文的板书我力求做到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使学生一看板书便能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一目了然。(共17张PPT)
12


狞笑
咆哮 
放肆
 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像()。
②山洪()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了。
④死亡在洪水的()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地舔着人们得腰.
自由读这几个句子,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生动一句思考它是怎么写生动的?
提示:同桌学友交流,可以从修辞手法,作用上来说.
活动一:
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笔墨来描写大雨和洪水?
环境描写
塑造人物光辉形象
烘托气氛,突出形势危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这些句子能颠倒顺序吗?为什么?
不能。
显示出雨越来越大,暗示情况越来越危急。
走近老汉,感受形象。
活动二:
默读7---13自然段,画出描写老支书的句子,圈出最能表现老支书特点的词语,在旁边写上体会.
提示:小组合作交流,准备展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读第7~13自然段,质疑、交流。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理清关系,明白悬念。
  老汉和小伙子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结尾有什么特点?
  点明老汉和小伙子之间的关系。
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说最后才交代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一方面设置了悬念,使文章情节曲折,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又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山洪暴发
1.构思奇特,结尾巧设悬念.
2.语言表达有意思,使用了很多短语.
3.使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把人物写具体.
4.适当加入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光辉形象.
拓展发散
当代优秀共产党员
焦裕禄:人民的好公仆
杨怀远:人民的“挑夫”
赵梦桃:纺织战线上的骄傲
李保国:太行山上新愚公
邹碧华:公正为民的好法官
罗阳:航空报国英模
杨天才:边境线上“活界碑”
焦裕禄
焦裕禄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村人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兰考人民遭受严重内涝、风沙、盐碱三害坚持实事求、群众路线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起与深重自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1964年5月14日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焦裕禄被誉党好干部、人民好公仆
课外练习
1.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2.搜集具有崇高精神的共产党员的名字和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