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 题 《木兰诗》
教学目标[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知识与能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来源:21世纪教育网]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及常用的修辞手法。[来源:21世纪教育网]了解诗中详写和略写的部分,理解这首叙事诗详略分明的特点。[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体会文中木兰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认准字音、字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情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巧妙运用排比、对偶、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音乐《谁说女子不如男》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复述法、讨论研究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提问:大家知道这首歌中唱的是谁吗?她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谁来说说自己所认识的花木兰?二、检查预习。包括生字的字音、多音字、通假字以及一些容易混淆的形近字。 三、朗读全诗。四、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 五、分析第一部分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现力?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木兰怎样的特点?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表现力量?4、这一部分后八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 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学生简单谈谈对花木兰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或更正学生先自己划分,在自己已有结果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讨论后明确:第一部分(1-3)替父从军第二部分(4)荣归故里第三部分(5-6)全家团聚第四部分(7)赞美木兰指名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先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检验学生的预习能力把握课文结构,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打好基础。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流程 一、复习第一部分。二、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一)分析第二部分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怎样的表现力?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现力?(二)分析第三部分1、第五段的修辞手法以及具有的表现力。2、第六段的修辞手法以及具有的表现力。(三)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四)小结木兰形象。在你眼中,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五)这首诗详略叙述处理得当。诗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六)本诗主题(七)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要求学生在通读诗篇的基础上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内容,分析修辞手法。让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概括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 对诗篇写作手法的初探,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详写和略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
三、课外延伸1、让学生列举我国古代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2、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品味凝练的语言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
板书设计 10 木兰诗
木兰 是女郎
(依恋、感伤)(儿女情)
军营 男子汉
(得意、自豪)(英雄气)
替父从军图
少女思亲图
辞官还乡图
换妆相认图
征战沙场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