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运动的水分子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为防止新冠病毒的大面积传播,各地对人员流动比较大的公共场所,如工厂、医院、超市等地方,定期喷洒84消毒液进行消毒,喷洒84消毒液后,人们可以闻到84消毒液的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在不停运动
C.分子可以再分 D.分子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2、在压强和温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18mL的液态水完全蒸发成水蒸气后,体积扩大了约1700倍。这是由于( )
A.分子体积变大 B.分子停止运动
C.分子数目增多 D.分子间空隙变大
3、公园里能闻到花香,合理的解释是( )
A.分子体积变大 B.分子数目变多
C.分子发生了分解 D.分子总在不断运动
4、如图是小吴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A处盛浓氨水,B处放滴有无色酚酞溶液的长滤纸条。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一段时间后能看到无色酚酞溶液的长滤纸条变红
B.由于在同一个容器中,所以不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在A处稍加热,可以更快的看到滤纸条变红
D.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更环保
5、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1mL的水与1mL的酒精混合,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2mL--分子间有间隔
B.“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C.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6、在玻璃管两端同时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几秒钟后玻璃管内有一团白烟生成(如图所示),白烟是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NH3+HCl═NH4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运动的速率相等
B.分子大、原子小
C.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D.该反应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不可再分
7、如图所示,几分钟后,发现甲中的溶液变成红色。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甲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乙无关
B.可能是氨水中的水分子进入到甲溶液中使其变红
C.乙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进入了甲溶液使溶液变红
D.可说明乙中分子可以自由运动,而甲中分子不能运动
8、对下列相关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酒香不怕巷子深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氧气液化后变为淡蓝色 分子体积变小
C 夏天湿衣服晾干得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 5mL水与5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mL 分子之间有间隔
A.A B.B C.C D.D
9、下列现象不能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的是( )
A.汽油挥发 B.水烧开冲开壶盖
C.黄沙漫漫 D.冰浮在上面上
10、下列事实能够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
A.用体温针测量体温 B.花棚里香气扑鼻
C.湖面上柳絮飘扬 D.氧气被压缩进钢瓶
11、下列诗词中,能用分子观点解释的( )
A.春色:春色满园关不住 B.夏竹:竹深树密虫鸣处
C.秋月:月关浸水水浸天 D.冬花:暗香浮动月黄昏
12、下列宏观现象和微观解释不一致的是(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分子的种类变多
B.6000L氧气通过加压能装入40L的钢瓶中--分子之间有间隔
C.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1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里加热冰,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水分子间的间隔:②>③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③
C.水分子的质量:①=②=③
D.①→②的过程中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二、填空题:
14、用微粒的观点回答:
(1)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 。
(2)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员,说明 。
(3)氢气和液氢都可以做燃料,说明 。
(4)测体温时,水银柱液面升高,说明 。
(5)电解水实验中,不发生改变的微粒是 。
15、李南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在T形三通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纱布条,将少许浓氨水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注:在通常状态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可得到氨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图2实验中可观察到 (填“ba”或“bc”)段纱布条先变色。
(2)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 。与图1实验相比,改进后图2实验的优点是 。
(3)若将图2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可观察到纱布条变红的速率变 (填“快”或“慢”),请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 。
16、氨水(氨气的水溶液)是实验室常用药品,氨水有挥发性且能使酚酞变红。兴趣小组利用氨水完成如下实验:
实验Ⅰ:向B试管的水中滴几滴酚酞,没有变色,将盛有浓氨水的A试管通过导管与B相连,一段时间后B中溶液变红。
实验Ⅱ:将充满氨气(NH3)和氯化氢气体(HCl)的集气瓶扣在一起,迅速产生浓厚的白烟。
(1)实验Ⅰ中能验证分子的相关性质有哪些?(两点即可) 。
(2)实验Ⅰ中,若要缩短溶液变红所需的时间,你的方法是 ,应用的原理是 。
(3)某生认为实验Ⅱ产生的白烟是五氧化二磷,被小组同学否定了,理由是 。
(4)实验Ⅱ结束后,两个集气瓶紧紧地吸在一起,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
17、如图是氢分子(H2)和氧分子(O2)运动的示意图。根据图回答
(1)仔细观察上述粒子运动的示意图,分子运动速率最快的是 (填序号)。
(2)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 (填序号)。
(3)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 有关。
(4)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实例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D B C C C B C B
11 12 13
D A C
二、填空题:
14、答案:(1)分子很小;(2)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3)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4)温度升高,汞原子间隔变大;(5)氢原子和氧原子。
15、答案:(1)A烧杯中的溶液没有明显现象,B烧杯中的溶液变红;ba;
(2)是不断运动的;更环保,节约药品;
(3)慢;温度越低,分子运动的越慢。
16、答案:(1)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2)将左侧试管加热或放在热水中;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3)反应物不含有磷元素(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合理即可);
(4)瓶内气体分子数减少,瓶内气压减小。
17、答案为:(1)①(2)②③(3)分子种类??(4)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