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5.1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5.1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1-19 14:2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纸张燃烧后变为灰烬质量减轻,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由此可推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催化剂可以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有催化剂参加的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分子的种类、数目也不变
2.
a
g木炭在b
g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
A.大于(a+b)g
B.小于(a+b)g
C.等于(a+b)g
D.小于或等于(a+b)g
3.工业制漂白粉的反应可表示为:2Ca(OH)2+2Cl2===X+CaCl2+2H2O,则X为(  )
A.CaClO
B.Ca(ClO)2
C.Ca(ClO)3
D.Ca(ClO)4
4.
10
g
A和足量B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生成8
g
C和4
g
D,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  )
A.1∶1
B.2∶1
C.4∶1
D.5∶1
5.
在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使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测得的有关数据如下表: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x
26
2
1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
g
B.乙是反应物
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4
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6.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K-19-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与生成物共有3种物质
B.反应后原子个数增多
C.该图可示意CO与O2的反应
D.反应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都为0
7.4.6
g某化合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8.8
g二氧化碳和5.4
g水。下列对该化合物组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C.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8.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17
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10
9.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常发生下列转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转化过程中有两种氧化物
B.转化①是化合反应
C.转化②中丙和丁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1
D.转化①②中氯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一定遵循质量守恒定律B.反应物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C.质量守恒定律产生的原因是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
D.水凝结成冰体积增大但质量不变,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11.下列各项: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种类;⑤物质的分子个数;⑥各种原子的总数。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A.①②③⑤
B.①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12.某化工厂通过电解食盐水制取一些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此反应产物中不可能存在的物质是(

A.NaOH
B.H2SO4
C.H2
D.Cl2
13.将A、B、C各10g的混合物加热后,A全部参加反应,生成4gD,同时增加了8gC,则反应中A与B的质量比是(

A.1:5
B.l:4
C.4:l
D.5:l
14.将25克甲物质,5克乙物质,10克丙物质混合加热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知反应后混合物中含有10克甲,21克丙,还含有一种新物质丁,则丁物质的质量为(

A.40克
B.20克
C.11克
D.9克
15.4gA物质与5gB物质混合反应,能生成6gC物质,剩余3gB。若将7gA与3gB混合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是(

A.9g
B.10g
C.8g
D.3g
16.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改变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改变,原子个数不变
C.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原子数目没有增减,原子质量也没有改变
D.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的分子数
二、填空题
10.小青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了氢气燃烧的实验,并绘制了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你和她讨论下列问题。
(1)图中①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②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方框内表示纯净物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11.在实验中经常出现实验现象与理论的“不配合”,理性思考这些现象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下面是某同学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两个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提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与二氧化碳)
(1)该同学在用A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将气球中的碳酸钠抖落与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发现天平的指针并没有指在中间,而是________(填“偏右”或“偏左”),出现实验现象与理论“不配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改用B装置重新进行实验,当吸滤瓶中的白磷燃烧并冒出大量白烟时,“砰”的一声,橡皮塞冲出,瓶中的白烟也随之冒出。重新塞上橡皮塞,此时却发现天平仍然平衡,出现实验现象与理论“不配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避免在实验过程中橡皮塞冲出,该同学想到打开吸滤瓶支管上的弹簧夹,并接上一个气球,实验过程中气球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实验现象与理论之间出现“不配合”时,下列可取的做法是________(填字母)。
A.否定相应的理论
B.放弃实验,直接认同相应的理论
C.查阅资料,了解理论的适用条件
[互动探究]
有同学提出将B装置进行如图所示的改进,分析该装置有哪些优点?
详解详析
【课时作业】
[达标巩固]
1.C
2.D [解析]
当a
g木炭和b
g氧气恰好反应时,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a+b)
g;当a
g木炭或b
g氧气有剩余时,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a+b)
g。
3.C [解析]
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最好选择无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如选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应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蜡烛燃烧需要氧气参加,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不能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红磷燃烧需要氧气参加,装置中的玻璃管与外界空气相通,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反应中无气体参加或生成,可以用于验证守恒定律;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且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反应,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B [解析]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变,即表达式中左右两边各原子的数目相等,所以X的化学式为Ca(ClO)2。
5.D [解析]
10
g
A和足量B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生成8
g
C和4
g
D,所以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8
g+4
g-10
g=2
g,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10
g∶2
g=5∶1。
6.B [解析]
反应前乙物质的质量为1
g,反应后乙物质的质量为26
g,乙的质量在增加,乙是生成物。
7.C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8.8
g+5.4
g-4.6
g=9.6
g;
8.8
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8.8
g×=6.4
g,5.4
g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5.4
g×=4.8
g,该化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6.4
g+4.8
g-9.6
g=1.6
g,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和水中的氢元素都来自该化合物,因此该化合物中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8.C 
[解析]
由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70%-42%=28%,甲是反应物;同理可以确定乙的质量分数减少了14%-8%=6%,乙是反应物;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0%-6%=34%,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6%∶34%=3∶17;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28%∶34%=14∶17。
9.D [解析]
转化中乙是HClO,不是氧化物,水是氧化物,所以转化过程中有两种氧化物的说法错误;①中Cl2+H2O===HCl+HClO,不是化合反应;②中2HClO2HCl+O2↑,丙和丁的分子个数之比为2∶1;Cl2中氯为0价,HCl中氯为-1价,HClO中氯为+1价,所以转化①②中氯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10.(1)氢分子分裂为氢原子,氧分子分裂为氧原子 氢原子与氧原子重新结合为水分子
(2)C
[解析]
(2)图A中含有两种分子,属于混合物,图B只是反应过程中的一个短暂时段,其中含有两种原子,图C中只含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
11.(1)偏右 气球膨胀后受到空气的浮力增大
(2)逸出的白烟质量恰好等于进入吸滤瓶中的空气质量 先变大后变小
(3)C
[互动探究]
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打开橡皮塞,防止空气的进入和白烟的逸出,气球起到缓冲作用,能防止橡皮塞冲开。
[解析]
(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使气球膨胀,膨胀的气球会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而使左边被称量的质量减小,因此天平指针会偏向右侧。(2)因为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虽然生成的白烟逸出,但同时空气会进入吸滤瓶,逸出的白烟质量恰好等于进入吸滤瓶中的空气质量。如果在吸滤瓶支管上接一个气球,由于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热,气球受热膨胀后逐渐变大,冷却后由于吸滤瓶内压强减小,气球又会变小。(3)出现“不配合”现象时,否定相应的理论、放弃实验认同相应理论都是错误的,实验结论的形成是需要多次实验的,实验条件、反应物的状态、密度等都会对结果造成影响,同时我们也应用怀疑与创新的思维和意识对待科学,这样才能使科学向前发展;多查阅资料,了解理论的适用条件,多次实验是可取方法。
[直击中考]
1.A [解析]
由图可知,图中共有3种分子,每种分子表示一种物质,即表示3种物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均不变,该反应中反应物只有一种,不能示意CO和O2的反应;反应物为化合物,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但每种元素的化合价不为0。
2.C [解析]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量减小,生成物质量增加,且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分析表中数据可知,c物质质量增加了20
g-10
g=10
g,d物质质量增加了20
g-15
g=5
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质量一定大于或等于15
g,b反应前质量是5
g,所以a一定是反应物;生成的c、d质量之和为10
g+5
g=15
g,则反应物a、b剩余的x、y之和应为:x+y=(30
g+5
g)-15
g=20
g;a是反应物,反应前的质量是30
g,反应后剩余质量x一定小于30
g,不可能等于30
g;分析表中数据,生成c、d的质量比为10
g∶5
g=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