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把握“党费”的多重含义,理解文章的主旨。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清全文线索,梳理小说的情节,分析黄新的形象;学习通过人物对话、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领悟作品的形象美、艺术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体会小说所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情怀。?
教学重点 分析黄新的形象特点;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难点 “党费”的多重含义以及小说所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情怀。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知作者,晓背景
1.导入课题:立志写尽革命长征故事:他深入革命根据地,几次重走长征路,访问当地群众和红军老战士、老赤卫队员;他采访了100多位第一次授衔的老将军和9位元帅,并在其中的几位元帅身边生活了一段时间;他每到一处,凡有革命历史博物馆,必去参观,并把他认为有用的资料仔细地记录下来;只要是有关红军题材的资料,他都要借来抄写成册,那时没有复印机,他都是在业余时间、工作间隙用钢笔抄写。他——被人称为“故事篓子”的王愿坚。
2.作者简介:王愿坚(1929年-1991年),男,中国电影编剧、作家。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52年调到新的单位,《解放军文艺》的制作。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中国作协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王愿坚也是部队的指导员。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灯光》等,其中《灯光》被选入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八单元第三课;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3.故事背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我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党费》描绘的就是1934年秋天,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
读作品,理情节
1.课前布置预习:自读全文,画出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用简洁的短语概括小说里发生的主要事件,并按照小说情节的结构特点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2.预习检测:字词积累。
(1)读音:
熨(yù)帖 熨(yùn)斗 择(zhái)菜叶 选择(zé)
瞅(chǒu)空 歼(jiān)灭 惬(qiè)意 蘸(zhàn)水
(2)释义: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蹑手蹑脚: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赤手空拳:赤手:空手。两手空空。比喻没有任何依靠。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辨析:
沟通、勾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勾通指暗中串通,相互勾结,贬义词。
拐弯抹角、闪烁其词:拐弯抹角指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闪烁其词指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指不肯透露真相或有意回避要害问题。
3.清理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被逼上山,斗争形势严峻。(开端)
第二部分:初到八里坳——听红歌;初次接头;初识黄新;想缴党费。(发展)
第三部分:再到八里坳——为红军腌咸菜,阻女儿吃咸菜;敌人得信搜查。(再发展)掩护通知;交待党费;嘱托孩子;被敌人带走。(高潮)
第四部分:安全回山里:带孩子及党费回到山里;魏政委登记。(结局)
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
“党费”本义是指党员按期向所造的党的基层组织缴纳的钱,它在文中的含义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发生了多次变化:最初指黄新上缴的两块银洋;后来指她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最后指她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而献出的宝贵生命,这位女地下共产党员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就是最宝贵的党费。
5.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
(1)小说选取了一筐成策作为特殊的党费,并以之为主线贯串全篇,展开一系列动人的情节,构思新颖独特的。缴纳党费,本来是每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而本文却把咸菜这一笔特殊的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密切联系起来。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开始之后,留下来的红军游击队在山区坚持与敌人作不懈的斗争,敌众我寡,斗争十分艰苦。敌人采用搜山、烧山、移民并村等残酷的手段,企图割断群众和游击队的联系。在这种严酷而又恐怖的情形下,黄新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村里的党员为缺盐的游击队腌制成菜,作为党作党组织,最后为掩护战友脱险,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个普通的党员,黄新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样构思,使得平凡的咸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得以凸显。
(2)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次会面。首次会面对窝棚、磨损的党证、择菜妇女等环境、人物的描写,为后一次会面时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埋下伏笔。黄新哼小调和哄孩子的话前后呼应,啃咸萝卜和一筐咸菜等细节首尾映衬。全篇结构严谨,没有冗笔,情节发展曲折变化,人物和事件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
赏精彩,析形象
1.合作探究: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概括黄新的性格特点并从文中找到具体依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看哪个小组概括最准确。
2.探究成果展示。
示例一:横向概括
①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她把丈夫送去参加红军,“并村”之后又积极组织地下活动。在敌人的严密控制和封锁之下,她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十分焦心;重新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时,又显得异常高兴与激动,渴望重新加入战斗。她不顾自身生活的艰难,省吃俭用,把丈夫留给她安家的两块银洋省下来作为党费,托“我”转交给党组织,以期对党组织有点用处;被“我”拒收后,又用一块银洋买盐腌咸菜以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危难之际,她多次嘱托“我”把咸菜交给党组织,即使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她仍记挂着要缴党费。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她总是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②聪明机警,坚毅乐观。她洒脱干练,斗争经验丰富。她在担任地下党联络员的职务时,能准确识别暗号,保密工作做得也很到位。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时,她始终怀有希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她对革命仍地有坚定的信仰,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遇到白匪突然搜查时,她临危不乱,沉着指挥,明知自己可能就此牺牲,仍将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③热情质朴,无私赤诚。她第一次与“我”接头时,就张罗着给“我”拿吃的,虽然自己已穷得揭不开锅,但仍倾其所有地招待同志,体现了她热情质朴的特点。黄新五岁的女儿在困苦生活的折磨下,瘦得“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看到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但黄新狠下心来,不让孩子吃一根菜,在严重困难的关头,为了支援山上的游击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因为她认为“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无论何时,在她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党,是红军,充分表现出了黄新的无私与赤诚。
④临危不惧,不怕牺牲。面对生死关头的严峻考验,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是如何保护革命同志,为了保护同志和党的事业,她已经做好了自我牺牲的准备。面对敌人的搜捕,黄新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同志的安全。这一壮烈的举动,把黄新的思想境界推向最高峰,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最崇高、最纯洁的党性。
示例二:纵向概括
借政委的介绍,交代了黄新作为农村骨干、“扩红”时送丈夫参加红军的媳妇、长征后的军属这段生活史、成长史;“我”潜入村子时先闻其声,“扩红”时期的小调传出的是她的心声;接上关系后她对择菜群众的疏散,对窝棚破洞的交代,显出她干练的组织才能和高度的警惕性。
给“我”吃窝窝咸菜,表现她女性的细心和关怀。
领受任务,表明她坚持地下斗争的坚定态度。
临别时用两块银洋缴党费的细节,显出她对党的拳拳忠心。
再次会面时,她对女儿的哄词,表明她同志情胜于母女情的革命理智。
和“我”接头时关于咸菜作党费的陈述,发生异常时的应变措施和对“我”的叮咛,都闪射出她的智慧和机敏。
在“我”可能暴露被抓的关键时刻,她当机立断,施出“调虎离山计”,用宝贵的生命掩护“我”,保住了山上的“中心县委”,“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的双关语,浓缩了她全部行为的思想内核和心声,一个在残酷的斗争年代义无反顾、为革命献身的女烈士的光辉形象巍然屹立。
找细节,明特色
小说围绕咸菜这一主线,串联了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试做具体说明。
黄新打开党证,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缴党费,既点明题目,又说明黄新对党的忠诚,在白色恐怖下,她的心依然与党证上印着的镰刀斧头一样鲜红。
她那饿得“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的女儿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黄新“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这两个“瞅了瞅”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当白鬼子来搜查的时候,黄新“把菜筐子用草盖了儿”,然后才“抱起孩子亲了亲”,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在她心里这筐咸菜的重要性,刻画了她时时刻刻想到支持武装斗争的思想境界,亲了亲孩子表明她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且已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
小说在最后也没有一般化地描写黄新被捕的场面,而是用一系列细节描绘了她在敌人逼近窝棚时的应急准备:利索地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儿,从容地交代八角坳党组织的情况,慢条斯理地为女儿梳理头发……这位女共产党员临危不惧的品质以及与亲人、同志永别时的复杂感情就这样跃然纸上。
2.本文的细节描写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多处前后照应,找出来并说说这样描写对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得极其自然,同时又节省了笔墨。小说开头交代了“我”上山之前是干侦察员的,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魏政委交代黄新的耳朵边上有个黑痣,“我”凭着这一特征很容易地认出了她;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证和银洋要缴党费,而我没有收,敌人搜捕前,黄新又嘱咐了党证和银洋的事,“我”在黄新牺牲后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党证和一块银洋;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腌,也为后面咸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咸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前面有交代,后面有照应,使得文章结构完整,脉络清晰。“我”初到黄新家时,通过“我”的观察,交代了黄新的住所是“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这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如果没有前面的交代,后面的情节发展就会显得很突兀,在紧张的气氛中补写环境,也很不和谐,会冲淡紧张的氛围,减弱艺术效果。而前面有铺垫,后面有照应,会使读者内心的悬念得到解决,小说情节发展的来龙去脉也叙述得非常清晰。
悟主旨,谈感想
1.小说主人公黄新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个小女孩的妈妈,她连 “一根腌豆角”都不舍得给自己的孩子吃,却把全部家底拿来缴党费。你是如何看待小说主人公黄新的?
黄新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黄新作为一名党员,几乎把所有都献给了党,送丈夫当红军,在和组织失去联系的时候依然全力开展活动。她对党是绝对忠心的。她和所有的人一样都有痛苦,但是她的痛苦又和其他人不一样,她的痛苦是和组织失去了联系,“跟党断了联系,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当她见到“我”时,其高兴程度不必细说便已清楚。为了山上的同志能有吃食,黄新费尽心思。在一帮子人的合作努力下,终于凑了些咸菜,准备等“我”一到便送上山。
黄新也是一名具有大爱的妈妈。黄新思念长征路上的亲人时所哼的小调,她在生离死别关头亲吻女儿的动作,她托“我”把孩子带上山时所用的柔和的语调,无不蕴含着她对亲人真挚深厚的感情。然而,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她又懂得:“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她能把夫妻、母女之情,融汇于对革命的感情之中——送郎当红军,把娃交给党,自己则慷慨捐躯。
作者从一个普通的革命妇女身上,发掘出蕴藏在她心里的伟大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军民鱼水之情上,而且体现在黄新对党赤诚的奉献情怀上,是一种大义凛然的爱憎、一种庄严豪迈的党性与人性交织的革命情感。作者借《党费》是要发掘革命前辈的精神内涵,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达到励志教育的目的。
2.有人说,写人物必须写出他在生死关头的一刹那间的动摇,才能显得真实,人物才能活起来,写英雄人物时只有给他质加一点缺陷,才能避免公式化、概念化。王愿坚的《党费》塑造了一位集各种崇高品质于一身的女共产党员的形象,这一人物形象是否有违艺术的真实?
观点一:不违背。王愿坚笔下的正面人物,形象十分年满。作者没有写出他们所谓“一刹那间的动摇”,而是按照生活本身的真实写出了英雄本色,写出了他们心灵的崇高。作者在这里是把真、善、美统一了起来。正是生活中的真实,造就了艺术的真实。作者没有拘泥于真人真事,没有单纯地罗列人物的各种言行,而是有生活化的概括,有丰富的想象,通过想象型造出动人的人物形象,从而借小说创作,发掘并升华革命前单的精神内涵,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观点二:一定程度上违背艺术真实。人性美、人情美的重要性即在于人性、情的真实性。而《党费》中作者过分注重对中心人物形界“高、大、全”的塑造,从而忽视了对人性美、人情美的建构得人物形象显得有些不真实、不丰满。如小说中写黄新连豆角都不让又饿又馋的女儿吃,如此安排情节,固然可以见一位革命母亲的伟大,一位共产党员的可敬,但也使得黄新为一位母亲而言,过于严苛,有失人性、人情的真实性。
3.《党费》这篇小说对于我们如今的广大党员有怎样的启迪意义?
《党费》中的共产党员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比如那个时期的共产党员为党为人民的精神——他们为了革命的事业可以奉献自己的一生。与本文类似的故事在革命的年代里时有发生,那些共产党员们看到的不是自己在漫漫的黑夜中随时都可能死亡的令人恐惧的现状,而是革命的未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过的阳光下幸福的生活。这个信仰支撑着他们将党组织作为自己有限的生命的无限的延续。
“缴党费”是那个时代共产党员这种信仰的具体体现,对党负责任,对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负责任。现在的共产党员大多没有经受过战火的洗礼,也不能丢掉这种信仰,不仅仅是按时缴党费,最重要的是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自己的存在是为了传承信仰,为人民服务。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缴了“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