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学课件 30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新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学课件 30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新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9 08:2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写作的针对性
写作的针对性
1962年,一场持久的大规模的全国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起来。1963年,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总结“四清”运动试点经验的小型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要求全国各地把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十个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去研究,并且就有关工作订出计划,全面部署,抓紧时机,在不误生产、密切结合生产的条件下,分期分批地有步骤地推行,争取在两三年内全部办到,并力求办好”。中共中央印发这个文件前,毛泽东同志在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一大段内容,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这一阐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写作的针对性
关键词:
写作时间:1963年。
文章出处:为《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写的前言,后来独立成篇。
写作目的:给农村工作干部看,旨在提高认识。
论文性质:哲学论文。
结构的严谨性
结构的严谨性
视频朗诵
结构的严谨性
辩证:辨析考证。
滔滔不绝: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精辟:(见解、理论)深刻;透彻。
高屋建瓴: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结构的严谨性
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②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结构的严谨性
④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⑤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⑥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结构的严谨性
①提出问题,明确论点(开头三句,三问三答)
②存在和思想的关系(紧接二句,对应说明)
③物质到精神,存在到思想(以下五句,第一个飞跃)
④精神到物质,思想到存在(以下六句,第二个飞跃)
⑤正确认识的全过程(以下二句,两个飞跃多次反复)
⑥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最后四句,为文缘由和目的)
结构的严谨性
引论:提出问题,提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的中心论点。
本论:分析问题,从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论证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从而论证中心论点。
结论: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结构的严谨性
第二部分可以看作是一篇独立的议论文,试划分结构。
引论: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辨证关系,这是下文两个飞跃的纲。
本论:分别论证飞跃过程的两个阶段。又可分为两层: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结论:对上文的总结并深化,阐述一个正确的认识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
论证的严密性
论证的严密性
前 后 呼 应
开头和结尾是呼应的。开头是提出问题,结尾是解决问题。
主体部分先后连接呼应:
③和④是连接的:③④讲两个飞跃,这两个飞跃物质到精神,存在到思想,精神到物质,思想到存在是对应的。
②⑤是相呼应的。②是“物质——精神——物质”的总领。 ⑤是“物质——精神——物质”的归结。
论证的严密性
准 确 严 密
文章概念明确,用词准确,判断正确,推理具有逻辑性。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论证的严密性
准 确 严 密
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语言的通俗性
语言的通俗性
从 标 题 上 看
文章的标题既反映文章的内容,又受写作对象、时间、目的、要求等因素制约。这个标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二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与课文讲的两次飞跃紧密联系,也就是说,标题正确地反映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这个标题是针对后文“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而提出问题的,是1963年写给农村工作者读的,因此语言通俗易懂;用疑问句,有引起读者注意和深思的作用。
语言的通俗性
从 开 头 看
文章开头三问三答:
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三个问句中,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句的内容。
语言的通俗性
从 行 文 用 语 看
文中使用了三组相应的概念: 存在——思想,实践——认识,物质——精神。这三组概念在表达哲学观点时,有时是相通的,有时在使用范围和特定内涵却又有一定的差别。作者在文中为了通俗地说明问题,用“物质”和“精神”这一组概念贯串全文,能通用的都加以说明;不能通用的就使用特定概念。这样,表达既通俗易懂,又准确清楚。有一点需特别指出,本文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种通俗的表达方式来反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只能认为是特定语言环境的特定概括,在理解和使用时,必须用自己的认识去补充、丰富,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加上引号,不能生硬地不加分析地作简单理解。
语言的通俗性
为什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深奥的哲学道理?
一方面,这是作者一贯的特有的语言风格。作者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我们读过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动党八股》等,都具有这样的语言特点。
一方面,是由本文写作的对象和目的决定的。本文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下农村的工作干部,其目的是武装他们的头脑,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工作,宣传群众。故作者在行文时使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比起其它文章显得尤其突出,这是内容决定了语言形式。
启示的深刻性
启示的深刻性
什么叫感性认识?什么叫理性认识?两者有什么区别?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了许多感觉,在头脑中生起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人们在实践中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许多次,经过脑子的思考,把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
启示的深刻性
什么叫感性认识?什么叫理性认识?两者有什么区别?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
以直接感受性为特点
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包括感觉、直觉、表象)
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
以抽象性和间接性为特点
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启示的深刻性
通过学习本文,我有什么样的收获?
阅读和写作范例。本文从结构形式上给我们提供了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良好范例。议论文一般的结构形式,在总体上是共同的、不可逾越的。这就是:引论——开头——提出问题,本论——本体——分析问题,结论——结尾——解决问题。
语言表达的通俗性。写文章使用语言,怎样才是高明的?本文生动地告诉我们,朴素、平实,采用群众的活泼新鲜的语言,照样可以阐明道理。
提高对实践的重要性的认识。从理论上弄清楚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启示的深刻性
阅读下面的文章,结合本文学习,谈谈你的认识。
疫情面前,别误入“谣言陷阱”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特别是武汉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在无数人为汹汹疫情奋勇前行之际,网络上接连出现各种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谣言,这类事件不断被曝光,再次突显了维护清朗网络环境的重要性。
启示的深刻性
阅读下面的文章,结合本文学习,谈谈你的认识。
媒体要筑“桥梁”,不能堵“高墙”。大年初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针对这次新型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会议强调,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疫情,回应境内外关切。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强有关政策措施宣传解读工作,增强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和社会信心。媒体是网络内容建设的重要力量,面对恶意攻击和谣言,应当坚决回击、以正视听;面对网民关切和疑问,要加强辨析引导、澄清模糊认识。在这次疫情发生的过程中,有些平台为了抢流量、博关注,把谎言包装成“事实”,将猜测翻转成“存在”,挑战法律底线,操纵舆论感情,扰乱网络秩序,危害社会诚信,影响社会稳定。互联网虽是虚拟世界,却同样是一个规则实体,遵守相应的职业行业道德,强化社会功能和媒体责任,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
启示的深刻性
阅读下面的文章,结合本文学习,谈谈你的认识。
网民要当“剑客”,不要做“看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类似“1月26日主持人白岩松邀请钟南山介绍疫情”“用淡盐水漱口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被传染了”“空中喷洒防疫药剂”等等,这样的谣言在百姓间扩散蔓延,造成整个社会的焦虑恐慌。在面对来源模糊、事实不清的信息时,切忌一味地盲目转发与情绪发泄,应当多一些理性思考和冷静判断。疫情汹涌,国家在挫折中奋进,无数工作人员为之尽己所能、不屈不挠,此时正是需要我们凝聚共识、统一行动的关键时刻,每一位网民更应该擦亮辨别是非的双眼,理解配合,共同面对。人人都从自身做起,承担一份网络社会的公共责任,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贡献一己之力。
启示的深刻性
阅读下面的文章,结合本文学习,谈谈你的认识。
当然,呼吁媒体和网民遵守法律法规、加强理性判断,并不是说对新型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不能开展监督,不能讲真问题,不能揭露真现象。恰恰相反,那些遵守法律、尊重事实的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疫情当前,需要每一位网民、每一个个体握紧手中的“金话筒”,积极构建健康理性的网络舆论空间,共同维护法治有序、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启示的深刻性
阅读下面的文章,结合本文学习,谈谈你的认识。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有从实践中来,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性认识,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当今社会,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真假混杂,令人难辨,这就需要我们独立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疫情面前,对疫情信息的高度关注和极度敏感本是人之常情,但我们应有基本的科学常识,要能准确判断这些所谓的“信息”“知识”是否符合科学常识,是否经过实践的检验。我们要多一分理智,多一点责任,多一点思考,头脑清晰,明辨是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