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学
科
物理
年
级
八年级
教学形式
新授课
教
师
单
位
课题名称
光的折射
学情分析
学生对光的现象已经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如:入射光线、法线、入射角等。具备了学习光的折射的一些基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是在学习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既是解释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的作用,所以本节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和视频,结合光路图,引导学生归纳出光折时的特点。
组织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一题,且能简单作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的折射光路图。
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能正确表述出池水变浅,渔民叉鱼,筷子变弯等折射的原因。
小组讨论后能正确解释鱼叉叉鱼、硬币魔术和海市蜃楼的折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光的折射规律并能用此规律解释。
教学策略:
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引
题
创
景
二、
探
求
新
知
三
拓展
延伸
四
回顾
总结
播放多媒体动画“硬币上升”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慢慢加入水后又看到了硬币?
(一)折射现象及相关概念的认识
1、演示:让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引导学生观察。
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画出光路图,引导学生对照图及反射的相关概念认识与折射有关的概念。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复习设疑:
引导学生回顾光的反射定律,然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
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怎样?
③入射角变化时折射角如何变化?
④当光垂直射入水面时,折射光线的方向有如何?
2、进行实验,得出规律。
(1)指导合作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解决以上问题。
[教师补充]:如果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等透明物质时,折射情况与上述相同。
(2)光路的可逆性
结合光在反射中光路可逆。提问:如果光线从水中到空气中,那折射角是否小于入射角?
演示:光线从水或玻璃中斜射进入空气中。
(3)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让学生动笔画出光折射的光路图,并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三)用光的折射解释现象
(1)
筷子弯折
(2)水中射鱼
(3)水池变浅
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电脑动画模拟。
提出问题:潜水员在水里看岸上的物体是高了还是矮了?
展示资料:海市蜃楼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回顾总结
观看动画并思考问题,试着回答。
仔细观察现象,发现光线的变化,从而认识折射现象。
对照光路图,认识折射光线,折射角等概念。
积极思考回顾光的反射特点,并对折射特点进行合理大胆的猜想。
小组内互相合作,完成实验,解决问题。
学生大胆猜想。然后仔细观察得出结论。
〖结论〗:①光从水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②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引导学生结合实验过程归纳折射规律。
学生讨论,请代表回答
学生讨论,请代表回答,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根据同学的交流情况,发现自己的不足,便于查漏补缺。
以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画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直观形象的演示实验,既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使学生容易理解,可以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避免了基本概念的死记硬背。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去想。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不仅培养了探究能力,同时学生情感也得到升华,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拓展视野,感受折射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采用学生回忆反思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实现知识迁移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
①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②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③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2)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分层作业设计
多媒体展示动手动脑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