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和直观图示,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2.在操作、观察、归纳、反思等活动中,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提高反思意识。
3.经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积累研究分数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教具准备:课件、画图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出示改编情境图:李伯伯家有一块2公顷的地。
师:根据这两条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样列式算?(2×)
2. 出示例3情境图:李伯伯家有一块公顷的地。
师:根据以上数学信息,解决以下数学问题吗?怎样列式算?
(1)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2)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3.比较算式,第一个算式与后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二、理解意义,感知算法
1.用画图的方法研究×
(1)规划研究方法和步骤
对于分数乘分数这样一个新的有关分数的问题,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呢?(画图)
如果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的地,要画图表示公顷的,应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动手试着画一画。
(2)同桌合作画图
同桌交流一下,你们先画的什么,再画的什么?
(3)展示交流
预设两种画法:
你能简单地概括一下画图的过程吗?(先分再取,再分再取)
比较一下,哪一种画法更能表现先分再取,再分再取的过程呢?(优化画法)
(4)课件演示:回顾两次分与取的过程,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方法。
意义:×表示公顷的是多少。
结果:
2.自主画图研究×
3.师生共同研究×
课件出示:李伯伯家有一块公顷的地。
种西红柿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怎样列式?(×)
要画图表示×,应该先画的什么,再画的什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
师:谁能说一说画图的过程?你来说老师来画。(课件演示)
4.总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师:回顾一下我们刚才研究的过程。想一想:×实际上是求什么?
×呢?×呢?
小结:一个数乘分数实际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猜想算法,理解算理
1.猜想算法
(1)出示:×
有没有更有效、更通用的方法?(分母乘分母,分子乘分子)
(2)猜想:×怎样算?
2.理解算理
画图验证:×=
(1)平均分成了7×5=35份
(2)一共取了4×3=12份
(3)最终结果是
3.巩固算理
画图验证:×=
4.明晰算理
回想我们验证的过程,想一想,分母乘分母实际是算什么?分子乘分子实际是算什么?
5.得出结论
通过验证,我们知道分数乘分数怎么计算呢?
板书: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相乘作分子。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1.计算× ×
2.计算×(先约分再计算)
五、回顾整理,提升方法
1.回头看--
举例-猜想-验证-结论(板书)
2.提升方法--
数形结合(板书)
板书设计: 分数乘分数
×= 2×=
×= 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相乘作分子。
×= 举例-猜想-验证-结论
×= 数形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