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一、戏曲的起源
1.起源
起源于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这些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被后人称为“傩”。
2.发展
(1)春秋战国以后的宫廷晏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
(2)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
(3)宋代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在浙江温州一带兴起了“南戏”。
自主思考宋代南戏在温州一带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两宋时期,北人大量南迁,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2)温州一带自古以来社会活动兴盛,民间小戏极为丰富,为南戏的产生提供了深厚基础和良好条件。
二、元杂剧与昆曲
1.元杂剧
(1)特点: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2)意义: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2.昆曲
(1)形成与发展:明朝中叶兴起于江南昆山。明朝中后期,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
(2)特点: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将柔曼的舞姿融入婉转优雅的唱腔中。
(3)影响:被誉为“百戏之祖”。
三、“国粹”京剧
1.社会背景
明清时期,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京不仅是达官贵人的天堂,各地商人也云集于此。为满足他们的需要,四方艺人荟萃一堂,争奇斗艳。
2.形成
乾隆年间,徽戏剧团三庆班等相继到京城献艺。徽班兼容并蓄,吸取湖北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也受京城文化的熏陶浸染,在北京逐渐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
3.艺术特色(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完成本部分内容的梳理)
提示:
4.地位影响
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
探究点
影响中国古代戏曲产生、发展的因素
材料导入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
互动探究(1)依据材料,分析清代戏剧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戏剧发展的主要原因。
提示:(1)地域性色彩浓厚、剧种风格多样、南方戏剧兴盛。
(2)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商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化专制使部分文人致力于文学艺术创作。
探究点
历史解释
影响中国古代戏曲产生、发展的因素
(1)宗教因素:中国古代的戏曲起源于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
(2)政治因素:戏曲的产生与发展在很多情况下与政治密切相关。比如元杂剧,就是由于元朝统治者轻视知识分子,致使入仕无门的文人专注于戏曲创作而出现的。
(3)经济因素:在宋代以后,南戏、元杂剧等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及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
(4)文化因素:知识群体队伍的壮大;其他文化形式的影响。
总之,中国古代戏曲的产生与发展,前期是以政治因素为主,后期则以经济因素为主,而知识群体则自始至终都起了重要作用。
探究点
典例剖析
【例题】
清朝前期,中国戏曲艺术出现了“花雅之争”,从目前尚能看到的花部戏剧本,如《卖胭脂》《打面缸》《探亲相骂》《借靴》等来看,明显可以看出它们与雅部剧本有着显著的区别,即大量的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其根本原因是( )
A.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
B.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
C.清政府放宽文化控制
D.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
探究点
题目立意社会上不同的人群因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及思想文化水平的差异,必然会欣赏不同的文学艺术,因此文艺是有阶级性的。本题即从此理论出发,考查了清朝前期,适应达官贵人和士人群体需要的雅部和适应工商市民阶层需要的花部的戏曲分类的知识。
解题指导: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花部戏剧中大量的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这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戏剧日益世俗化的表现,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雅部和花部的区别,没有对比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与否,故A项排除;B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故排除;从题干中无法看出清政府文化政策的调整,故C项排除。
答案:D(共16张PPT)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经》
(1)地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时间: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
(3)主要内容:共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民歌;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词;颂是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
(4)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
(5)影响:其现实主义倾向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主思考想一想,《诗经》在文学史上影响怎样?
提示:《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为后代现实主义的诗歌提供了范例;“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我国诗歌创作上特有的民族艺术特色;《诗经》中民歌作品的巨大成就,有力地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对劳动人民创作的重视。
2.楚辞
(1)特点: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影响: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
自主思考《诗经》与楚辞在艺术特点上有何不同?
提示:(1)句式上,《诗经》是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楚辞较为灵活。
(2)语言上,《诗经》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楚辞句子使用许多楚国方言词语,句末常带“兮”字,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
(3)创造风格上,《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楚辞则是浪漫主义风格。
3.汉赋
(1)背景: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
(2)特点: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
1.唐诗
(1)背景:
①唐朝繁荣、开放,文化具有多元性特点。
②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使得许多来自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
(2)代表人物:
①李白:放荡不羁,诗风飘逸、豪放,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他被称为“诗仙”。
②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③白居易: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表达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2.宋词
(1)词的起源:有的改自格律诗,有的传自教坊曲,有的源于民间,又称“长短句”,可配乐演唱,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词”。
(2)宋词流行的背景:一方面天下分裂,战乱频仍;另一方面市井生活丰富。
(3)南宋词作的特点:
①豪放派:显示出飘逸豪放的高远境界。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
②婉约派:体现市民情趣,委婉含蓄、回还往复。代表人物是柳永。
3.元散曲
(1)元曲:元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是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
(2)兴起原因:在元朝,汉族文人进取无望,他们常用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
三、明清小说
1.背景
明清时期,工商业城镇和市民阶层兴起。
2.代表人物及作品(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完成本部分内容的梳理)
提示:
3.地位与影响
明清小说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成就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探究点
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
材料导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互动探究(1)结合材料,探究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表现了什么不同的时代特征。
(2)综合上述内容,你能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探究点
提示:(1)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国家分裂,政府苟且偷安、外族扰乱的特征,表达了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2)诗歌体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
探究点
历史解释
社会变迁对唐诗、宋词、元散曲的影响
(1)唐诗: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这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这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这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2)宋词:宋代城市生活繁荣,城市经济发展,宋词大多体现了太平气象下城市的多彩生活。两宋之际,金人南下,宋词充满了流落异乡的士人们的思乡之情。南宋朝廷不思进取,宋词体现了诗人们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3)元散曲:元朝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他们常用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文人将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作为理想的人生境界,以此逃避现实,获得心理平衡。
探究点
史家论断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探究点
典例剖析
【例题】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 )
A.市民阶层壮大
B.农民娱乐的需求
C.文人士大夫的雅好
D.宫廷贵族的消遣
题目立意社会根源往往是指社会某一群体的需要。伴随着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市民阶层兴起并日益壮大,受其精神文化追求的影响,句式长短不一、更便于表达感情的宋词取代五言或七言律诗迅速兴盛起来。本题即从具体的宋词入手,考查了工商市民阶层的需要这一社会根源。
探究点
解题指导: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题干的这种艺术形式是宋词。宋词产生的根源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故A项正确;农民生活贫穷,文化素养较低,故B项错误;C、D两项是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源,故错误。
答案:A(共11张PPT)
第8课 笔墨丹青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完成本部分内容的梳理)
提示:
二、绘画艺术的发展
三、中国画的主要特点
1.艺术风格
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2.精神内涵
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自主思考你知道中西绘画的主要差异吗?
提示: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强烈表现“天人合一”。西洋画则讲求“以形写形”,注重光线、色彩、透视与逼真感,强烈表现人主宰自然。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
探究点
中国绘画的时代特征
材料导入
在八大山人的画作中,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一类独立不羁的形象,最能体现八大山人的独特风格。……《孤禽图》历来脍炙人口。这幅画着墨不多,却具有神奇的魔力,让人看一眼便会被它触动:一幅白纸,只在下方的中间,有一只黑色的鸟侧身独脚站立,弓着背,缩着脖子,眼睛上翻,一股冷漠倔强之气从黑鸟的身姿和眼神里透出,有种横眉冷对大千世界的气势。
——摘编自《八大山人:书画里都是谜》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探究八大山人的绘画有什么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孤禽图》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3)结合上述内容,你从中得到什么认识?
探究点
提示:(1)特点:风格奇特,不拘成法。
(2)时代特征:《孤禽图》反映了明清时期在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的背景下,一批进步知识分子的反抗精神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3)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探究点
历史解释
中国绘画的时代特征
(1)魏晋以来:社会的动荡和佛教、道教的发展,推动了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的形成。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出现。
(2)唐朝:政治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画家们追求法度,绘画表现出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绘画风格多样。
(3)宋代:文人阶层的壮大,理学的兴起使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商业的兴盛、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使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出现。
(4)明清时期:随着政治思想专制的强化,社会的动荡不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
探究点
典例剖析
【例题】
右图为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墨鱼图》,图中鱼的眼睛瞪得很大,被称为“瞪眼鱼”。作者采用这一夸张的艺术手法的主要寓意是( )
A.反映了时代变迁、社会动荡和对现实的不满
B.试图改造中国传统的绘画风格
C.讽刺中国人闭目塞听,不了解世界大势
D.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探究点
题目立意艺术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认识各个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要注意结合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本题即要求明确伴随明末清初朝代更替、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等历史背景,来思考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是对其作为明朝帝胄丧权失势无可奈何的凄凉心境及时代变迁的表露。
解题指导:一定时期的文化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明末清初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种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即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因此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与材料无关。
答案:A(共12张PPT)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1.文字功效: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2.演变历程
(1)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2)成熟: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
(3)“书同文”:
①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减省笔画、紊乱偏旁,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等混乱状况;秦灭六国后,国家实行了统一。
②概况:秦统一后,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来书写简便的隶书也得到推广。
③意义: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书艺历程
1.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条件
(1)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2)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3)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2.主要历程(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完成本部分内容的梳理)
提示:
3.艺术特色
(1)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同时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融合在一起。
(2)是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表现形式。
探究点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材料导入
北宋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我书意造本无法。”明代,几乎同时生活于苏州的祝枝山、文征明虽为好友,但书法情态迥然有别,祝枝山书法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文征明书法则温柔婉约,如春日柳莺。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探究宋代书法的特点。
(2)结合材料,探究明代书法发展的趋势。
提示:(1)特点: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2)趋势: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明代书法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探究点
历史解释
书法艺术特点与历史阶段特征的关系
(1)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的同时,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己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这使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
(2)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安定。当王朝鼎盛、社会走上正轨之时,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颜真卿的书法便成为一种讲究法度和规范的楷模。
(3)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这就使得书法艺术各具情态,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4)明代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这使书法艺术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探究点
典例剖析
【例题】
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书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观察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作品字形严谨,创作于秦汉时期
B.该作品字形多变,体现了“尚意”的特征
C.该作品运笔洒脱,体现了书法的实用功能
D.该作品字形方正,反映了当时的盛世景象
探究点
题目立意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加强导致重文风气形成,文化上理学兴起,这一切促使宋代书法家倡导“有意无法”。本题即考查了宋代书法作品“尚意”的特点。
解题指导:解读图片信息,该作品是行书作品,而秦汉时期只有小篆和隶书,据此排除A项;该作品纵横奇倔,波澜老成,且收放自如,突破方正均匀的体例,力求体现艺术性,据此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答案:B(共12张PPT)
单元整合
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与时代的关系
1.先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诗经》、楚辞、帛画、傩戏等文学艺术的发展。
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文化由此得到迅速发展,以汉赋、秦篆汉隶、帛画为代表的文学艺术大放异彩。
3.隋唐: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以李白为代表的唐朝诗歌和以颜真卿、吴道子、梨园为代表的艺术成就全面辉煌;中唐以后,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以杜甫、白居易诗歌为代表的大量反映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元:北宋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以宋词、宋四家、风俗画和南戏为代表的文学艺术趋向世俗化、平民化;南宋时期山河破碎、战乱不断,激发了以辛弃疾为代表的文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元代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借助元散曲和杂剧来抒发愁闷情怀。
5.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书法、绘画、小说与戏剧等文学艺术进一步向世俗化方向发展,并出现了以“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牡丹亭》等为代表的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呈现的世俗化趋势
1.表现
(1)书法方面: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明代书法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2)绘画方面: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专门描绘市井生活;明清时期,木刻版画作为插图使小说、剧本更加有趣;出现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实用性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3)文学方面:宋代士大夫为歌女写词,在歌楼舞榭中传唱;宋代话本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了许多小市民角色;在明代“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4)戏曲方面:宋代南戏、元代杂剧、明代昆曲和清代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无不体现世俗化的发展方向。
2.原因: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印刷术的不断提高;社会识字率的提高,文化逐渐普及;传统轻商意识逐渐淡化等。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1.(2017课标全国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从西周到战国,“车”字和“马”字的字形由繁变简,即字体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故A项正确。汉字的演变与书写材料的关系不大,B项错误。各国变法中,并没有规定字形的变化,故C项错误。“书同文”是在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故D项错误。
答案:A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2.(2016课标全国Ⅱ)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演变的历程。图片中的字体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应是先秦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这三种字体可反映出中国汉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部分发展历程,故B项正确。统一文字是秦朝“书同文”的结果,与题干中的三国曹魏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三国曹魏时期流行的汉字为隶书,而且此时还出现了楷书,先秦古文和小篆不是三国曹魏时期流行的字体,故C项错误。甲骨文标志着中国汉字的成熟,当时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B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3.(2016课标全国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与时代选择的关系。从题干中可看出,唐太宗认为王羲之的书法与萧子云的书法相比“尽善尽美”,正是由于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造诣的推崇,才导致王羲之的书法日渐普及,由此可见王羲之书法地位的确立是其个人艺术水平和时代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故C项正确。王羲之书法地位的确立首先是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高超,其次才是受唐太宗推崇的影响,“决定”说法不准确,故A项错误。题干中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不能说明其书法成就不可超越,故B项错误。艺术评判标准的区别不是朝代更替的产物,而是不同时代需求的差异造成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从全国高考卷来看,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考查近年来比较淡化,多以选择题为主。备考时要重视关于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