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27 14:34:57

文档简介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时代的国家之一,已发现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数以万计,多姿多彩。本课着重讲述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两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存。前者是北方粟旱作农业的典型代表,后者是南方稻作农业的典型代表,体现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共同哺育了中华文明的观点。
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网上查询,观看录像,想象模拟图片展示、讲解和学生质疑、答疑,激发探究欲望,发挥群体优势,在活动中抓住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按照教学计划,本课内容一课时时间。考虑到课时的安排较紧,学生的探究活动以及探究过程中查阅大量的资料都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如果把探究活动放在课堂上进行,不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对于教学任务来说也是比较紧张的。因此,我决定布置学生在在课前进行探究。首先按照志愿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但是考虑学生的能力因素,教师做适当调整,做到基本均衡。然后要求学生依据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课前预习:
1.在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中,我国主要有哪两个主要代表?分别代表哪两个流域?(能力要求较低,主要是识记能力)
2.填表:比较半坡和河姆渡聚落(能力要求较低,主要是识记能力)。
项目 名称 半坡聚落 河姆渡聚落
距今时间
聚落地点
代表大河
房屋特点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家畜
劳动工具
生活用品
3.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相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这些不同是怎样造成的呢 (培养学生比较异同的能力)
4.从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中概括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有哪些主要特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要求较高)
5.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而且数量有多有少?你是怎样看这一现象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6.半坡聚落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的地方?说明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进步。(比较概括能力)
一、实践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分钟)
北京人等远古人类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获得食物?面对人口的增多,食物的短缺,你认为该如何来解决?自由讨论。主要是采集和狩猎。可以通过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来解决。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远古人类终于告别了阴暗的洞穴,开始搭建住所定居,从事农业劳动,逐步形成了聚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主要通过西安半坡博物馆:http://www./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http://www.;(观看教师提供的录像,比较中学习。)
1.在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中,我国主要有哪两个主要代表?分别代表哪两个流域?
为了更好地学习有关聚落的知识,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甲组代表半坡人,乙组代表河姆渡人,请两组同学进行研讨,设计一下,拿出本组的方案,你们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形式来介绍本聚落的情况。介绍中必须包括有房屋实物模型、氏族聚落概貌全图以及氏族一天的生活场景等内容在内,这些内容我在课前已作了布置。看一看,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最好。
2.完成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的比较表。(15分钟)
项 目 半坡聚落 河姆渡聚落
距今时间
聚落地点
房屋特点
主要农作物
主要家畜
劳动工具
生活用品
在活动中,使学生对半坡和河姆渡聚落所在区域、距今年代、房屋特点、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等各方面知识能有所了解,依据史实对当时人们的生活进行充分想象和体会。学生对于该表格填写情况相对较好。
3.引导启发思考,培养比较异同的能力:(10分钟)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相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这些不同是怎样造成的呢 你能根据这些相同之处,说一说当时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古代聚落有哪些基本特征吗 有哪些值得骄傲的成就呢 (学生通过预习,能在表格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由于要抽象、概括,相对一般)。
4.幻灯片:大汶口原始居民 (5分钟)
在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有的随葬品如陶器、玉器等多达180多件,有些墓葬只有一两件随葬器,甚至什么随葬器也没有。
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而且数量有多有少?你是怎样看这一现象的?
学生讨论,原始农业、饲养业的发展等,使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这一时期氏族的内部平等关系被打破,出现了贫富分化。(学生回答较好,体现出预习作用)
5.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学生集体讨论:教师点拨: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稻作农业、旱作农业)。
(本题能力要求高,学生回答较差,与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性有关)
6.半坡聚落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的地方?说明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进步。(比较概括能力)学生讨论后,回答较好。
(三)练习与巩固:(5分钟)
通过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四)作业(5分钟)
1.完成教学案
2.小论文“我心目中的河姆渡或半坡氏族聚落”(课后选做)
二、收获与体会
本节课老师及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点评、总结,鼓励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参与、有所创新的精神,对学生的表现特别是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更是给予充分肯定。提供大量图片等直观材料,采取图表比较、问题比较等形式,使原来索然无趣的历史有了“生活味”,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时营造交流、探究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自信心,进一步主动探究新知识。通过读书使学生获得知识储备,来解决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进行分析探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教学中,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
三、问题与建议
本来本课容量大,抽象概念较多,且有些内容与城市孩子相脱离,但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点拨,补充了不少图片和录像的直观资料,加上学生的积极配合,踊跃参与,教学效果较好,作业完成情况比较理想。
在创设探究情境时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城市孩子易于理解。同时可以尝试在电脑房上本课,让每位学生查阅资料,小组合作,回答问题,将更有利于能力培养。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1.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时代的国家之一,已发现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数以万计,多姿多彩。本课着重讲述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两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存。前者是北方粟旱作农业的典型代表,后者是南方稻作农业的典型代表,体现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共同哺育了中华文明的观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网上查询,观看录像,想象模拟图片展示、讲解和学生质疑、答疑,激发探究欲望,发挥群体优势,在活动中抓住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2.课题介绍:课题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问题设计 1.在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中,我国主要有哪两个主要代表?分别代表哪两个流域?(能力要求较低,主要是识记能力)2.填表:比较半坡和河姆渡聚落(能力要求较低,主要是识记能力)。项目 名称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距今时间聚落地点代表大河房屋特点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家畜劳动工具生活用品3.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相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这些不同是怎样造成的呢 (培养学生比较异同的能力) 4.从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中概括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有哪些主要特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要求较高)5.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而且数量有多有少?你是怎样看这一现象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6.半坡聚落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的地方?说明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进步。(比较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的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 2.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现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通过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学习,概括归纳出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观看录像,想象模拟图片展示、讲解和学生质疑、答疑,激发探究欲望,发挥群体优势,在活动中抓住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本课重点和难点,选择学生讨论的重点问题解决,学生经过自主学习能很快明了理解的问题可以做简单处理。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使其个性、特长自由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教学重点: 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 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所需设备: 电脑多媒体辅助设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课前设置6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北京人等远古人类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获得食物?面对人口的增多,食物的短缺,你认为该如何来解决? 学生自主学习、搜集整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1.在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中,我国主要有哪两个主要代表?分别代表哪两个流域?(能力要求较低,主要是识记能力)2.比较表格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学生分组填表相互交流、相互谈论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讨论 简单设问,激发兴趣,调动气氛。通过交流成果,带动全班同学的思考,使每个同学都开动脑筋,积极参与。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让知识和思维在交流碰撞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培养学生比较异同的能力,通过学习历史汲取历史智慧。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唯物主义史观。比较概括能力。
课堂小结:教师按照表格总结 学生思考 形成整体历史概念
拓展延伸:提出更高的探究课题,鼓励学生以史为鉴,联系现实。 写一篇“我心目中的河姆渡或半坡氏族聚落”小论文 拓展学生思维,
练习巩固一、单项选择题1.如果你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你将不会遇到的情况是 ( )
A.种植水稻 B.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C.用骨耜耕地 D.用陶器装粮食 2.关于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有( ) ①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都种植粮食粟 ③都会制作彩陶 ④都过着定居的生活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④二、探究应用 2004年3月8日,《北京青年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氏族村破败不堪,半坡博物馆经营惨淡》。文章指出,如今的氏族村已经破败不堪,很少有人游览,展馆破旧不堪,甚至出现局部坍塌现象。请回答:1.如果你是半坡博物馆负责人,在遗址保护大厅、陶窑遗址室里你会考虑展出有关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哪些遗物?2.为了改变游客稀少的情况,你会策划哪些表演、游戏项目再现当时的半坡人的生产或生活?3.请你帮他们设计半坡遗址的宣传词。
评价:教师请学生自评、互评,然后教师评价。 学生谈体会和收获。 通过学生的自评、同学之间的互评、教师的评价加深认识,总结经验,提高能力。
4.从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中概括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有哪些主要特点?
5.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而且数量有多有少?你是怎样看这一现象的?
6.半坡聚落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的地方?说明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进步。
3.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相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这些不同是怎样造成的呢
半坡聚落 河姆渡聚落
距今时间
聚落地点
房屋特点
主要农作物
主要家畜
劳动工具
生活用品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的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 2.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现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通过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学习,概括归纳出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观看录像,想象模拟图片展示、讲解和学生质疑、答疑,激发探究欲望,发挥群体优势,在活动中抓住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1.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学习积极性高,参与性强,比较喜欢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条件,给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知识零碎,尤其是城市学生农业方面的常识不足,在学习本课有一定困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制作直观性很强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设置问题,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探究欲望,意在情境中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通过对比比较的学习,掌握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之处,使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探究。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布置学生预习:(问题设计)1.在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中,我国主要有哪两个主要代表?分别代表哪两个流域?(能力要求较低,主要是识记能力)2.填表:比较半坡和河姆渡聚落(能力要求较低,主要是识记能力)。项目 名称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距今时间聚落地点代表大河房屋特点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家畜劳动工具生活用品3.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相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这些不同是怎样造成的呢 (培养学生比较异同的能力) 4.从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中概括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有哪些主要特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要求较高)5.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而且数量有多有少?你是怎样看这一现象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6.半坡聚落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的地方?说明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进步。(比较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北京人等远古人类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获得食物?面对人口的增多,食物的短缺,你认为该如何来解决?自由讨论。主要是采集和狩猎。可以通过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来解决。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远古人类终于告别了阴暗的洞穴,开始搭建住所定居,从事农业劳动,逐步形成了聚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二、讲授新课主要通过西安半坡博物馆:http://www./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http://www.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观看教师提供的录像,比较中学习。1.在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中,我国主要有哪两个主要代表?分别代表哪两个流域?2.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的比较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录像: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距今时间聚落地点房屋特点主要农作物主要家畜劳动工具生活用品 3.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相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这些不同是怎样造成的呢 (引学生比较)共同点:(1)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发展期(新时期时代) (2)都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 妇女在长期的采集中发现,有些果实在合适的季节、合适的地点会发芽、长大、结果,由此出现了原始农业(种植),原始农业的出现是妇女的一大功劳。 (3)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4)都普遍地制作和使用新石器、陶器等等。 人们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果实,过着平等的生活。强调:农耕文明的特征: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主要有哪些不同之处?不同点:(1)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2)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北方严寒多风,半地穴式;南方多雨潮湿,干栏式(3)代表性农作物不同。 (4)陶器制作中反映的艺术风格不同。 4.从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中概括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有哪些主要特点?5.幻灯片;大汶口原始居民 在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有的随葬品如陶器、玉器等多达180多件,有些墓葬只有一两件随葬器,甚至什么随葬器也没有。 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而且数量有多有少?你是怎样看这一现象的?学生讨论,原始农业、饲养业的发展等,使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这一时期氏族的内部平等关系被打破,出现了贫富分化。6.半坡聚落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的地方?说明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进步。学生讨论。三、练习与巩固: 通过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巩固本课所学内容。四、作业1.完成教学案2.小论文“我心目中的河姆渡或半坡氏族聚落”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思路: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如教材教参、《中国通史》、网络上的课件视频、河姆渡和半坡聚落的博物馆等。主要参考网址:西安半坡博物馆:http://www./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半坡博物馆:http://baike./view/405130.htm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河姆渡遗址:http://baike./view/2073.htm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http://www.方法:1.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提前了解相关历史知识。2.认真阅读教材、《中国通史》等,找出与本课相关的史料等; 3.发挥网络作用,查找本科有关的课件、视频,认真查阅半坡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评价工具:(1)核查表 教师将他(她)期待的具体行为以列表方式提供给学生,学生个人,两人小组和多人小组依据自己的表现细节在检查表中进行勾画。(2)教学评定量表教师评价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教师对全班的评价教师估量全班的整体表现,发现群体的学习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明确群体学习活动的总体趋势。(2)教师对部分学生的评价教师应当评价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实际表现,看优秀学生是否有突出的表现,看后进生是否正在进步等,这些均属对部分学生的评价。(3)教师对学生小组的评价小组活动应当成为教师评价的重点项目。教师应当观察不同小组的内部互动情况,小组领导力的强弱,小组的信息沟通情况,小组执行任务的过程,小组解决问题的成效等。(4)教师对学生个人的评价教师对学生个人的评价需要以个案的形式观察探寻那些可以说明他们学业进展情况的具体表现。面对一个群体的众多学生,我们要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形成性评价。(5)教师的自我反思 教师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进行反思。(共32张PPT)
北京人等远古人类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食物?面对人口增加,食物不断短缺,你认为该如何来解决?
想一想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浙江余姚河姆渡聚落
陕西西安半坡聚落
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
项目 名称 半坡聚落 河姆渡聚落
距今时间 6000年 7000年
聚落地点 陕西西安 浙江余姚
房屋特点 半地穴式 干栏式
粮食作物 粟 水稻
主要家畜 猪 水牛
劳动工具 磨制石器 磨制石器、骨器
生活用品 彩陶 陶器
参观半坡聚落遗址:
探访河姆渡遗址:

公共墓地
窑场
半坡聚落遗址内部结构
公共活动场所
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的房屋,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河姆渡—干栏式
河姆渡居民的房屋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什么关系?


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
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河姆渡出土的植物遗物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酸枣
菱角
猪骨
半坡氏族饲养着猪、狗、羊等。在半坡聚落遗址中发现两个长方形的圈栏建筑遗迹,这是夜晚圈养家畜的地方。
半坡饲养的动物
河姆渡出土的动物遗骨
猪的下颌骨
狗头骨
水牛角
河姆渡遗址出土
骨鱼镖——叉鱼工具
骨鱼叉、箭头、鱼钩
半坡遗址出土的骨制鱼叉、箭头、鱼钩
狩猎、捕鱼
半坡遗址的磨制石器
石刀
石磨盘、棒
石锄
打制石器
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出土的磨制石器和骨器
石凿
骨耜
骨耜
石斧
半坡出土的彩陶
鱼纹彩陶盆
人面纹葫芦瓶
高46.2厘米,在其腹部两侧的环耳处系绳,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因瓶腹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于水中;注满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瓶口就朝上直立起来。
半坡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
扁腹釜
刻画猪纹黑陶钵
河姆渡出土的陶器
原始纺织业的出现
纺线
河姆渡出土的纺轮
直径5.9、厚 0.8厘米
这是什么呢?
考古探秘: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相同之处?
1.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2.都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并辅之以渔猎。
3.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4.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会制作陶器。
农耕文明的特征
想一想、议一议:
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呢
主要不同:
(1)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半坡半地穴式;河姆渡干栏式。
(2)代表性农作物不同。半坡种粟,河姆渡种水稻。
(3)陶器制作中反映的艺术风格不同。
不同点原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
不同,环境不同等。
大汶口原始居民
1.距今时间:约四五千年
2.分布地点:山东大汶口
3.生活状况:陶器、玉器
镂孔象牙梳
彩陶钵
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而且数量有多有少?
你是怎样看这一现象的?
原始农耕的特点有哪些?
1.起源早
2.成就大
3.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稻作农业、旱作农业)
半坡聚落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的地方?说明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有什么进步?
练习与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你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你将不会遇到的情况是 ( ) A.种植水稻 B.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C.用骨耜耕地 D.用陶器装粮食
2.关于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的共同点表述正确
的有( )
①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都种植粮食粟
③都会制作彩陶 ④都过着定居的生活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④


二、探究应用
2004年3月8日,《北京青年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氏族村破败不堪,半坡博物馆经营惨淡》。文章指出,如今的氏族村已经破败不堪,很少有人游览,展馆破旧不堪,甚至出现局部坍塌现象。请回答:
1.如果你是半坡博物馆负责人,在遗址保护大厅、陶窑遗址室里你会考虑展出有关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哪些遗物?
2.请你设计一段导游词,介绍半坡遗址。
3.请你帮他们设计半坡遗址的宣传词。
挖掘出的大量农具,精美陶器,蔬菜种子等。
“不到半坡村等于没到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