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9 21:06:3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单元 第七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借助查资料的方法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3.学习作者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
重点 能借助查资料的方法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
难点 学习作者因果关系的表达(构段)方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1.请看这个“志”字,上“士”下“心”。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为“士”,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的思考后立下的志向。2.说说你小时候立下的志向吧!(学生自由回答。)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板书课题) 倾听2.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志向。 【设计意图:从志向谈起,轻松入课,且与结尾前呼后应,指向于写作的阅读,开宗明义。“志”的文化溯源,让开课不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讲授新课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是周恩来年少时的立志故事,整个大故事又有三个小故事,(出示课件:)板书:立志振兴中华(1——10) 耳闻“中华不振”(11——14)目睹“中华不振”(15——17)我们先来读一读第一个小故事,分段朗读1——10自然段。作者写这个小故事,是一下子就直接说出周恩来的志向吗? 不是,作者先写其他同学的发言这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有人说: ;有人说: ;也有人说 ;而周恩来的发言却是 。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周恩来说得好。分析理解句子(课件出示句子)有一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分析理解第11——14自然段。请同学们阅读第11——14自然段,读书还是要讲方法,请看两个小要求:读通句子,注意读好说话人的语气,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疑问,再有疑问的地方画上“?”。 背景小资料:20世纪初,清政府软弱无能,英、法、德、意等帝国主义列强趁机侵略中国,它们不但侵略,还霸占我们的国土,让我们金钱赔偿,国内局势非常混乱,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虽然在自己的国土上,但是没有主权。我们来分角色朗读句子。注意读出周恩来的疑惑,读出伯父的无奈与担忧。3.分析理解第15——17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第15——17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①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大不相同:租界热闹非凡, 外国人居多 ; 别的地方冷清萧条,中国人居多。②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思考:(学生完成学习卡内容)A.这位妇女的亲人被轧死了,她本来以为巡警局会如何给她撑腰?结果呢?B.想象一下巡警会怎样训斥这位妇女。C.面对这样意外的结局,你有什么话想说?③“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劝这个不幸的妇女。”A.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气愤)B.他是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没有愧疚之情反而得意洋洋。中国巡警不但不惩罚外国人,反而训斥受害人。围观的人见此情况尽管气愤,但没有人敢说。)教师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3.过渡:看着这一幕,作为中国人,你的心能平静吗?而亲身经历这样一幕的周恩来更是难以平静。这个故事的结尾说“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沉重分量”,现在你体会到了么? 三、课堂小结,升华情感师: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像周恩来、毛泽东、钱学森等这样的一大批伟人、名人,他们从小立志读书,才成就了他们的远大理想,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不再是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中国的土地,面对新的国际竞争,新的世界形式,我们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立下怎样的志向呢? 回忆课文内容。2.分段朗读1——10自然段。3.分析理解句子。4.分析理解第11——14自然段。5.分析理解第15——17自然段。默读第15——17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思考问题完成学习卡内容。(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句子。(4)自由回答什么是“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围绕文章主题设疑,启发思考,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训练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语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为下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同时,抓住关键词语,形成教学主线,使课堂“提纲挈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想象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的事实时的悲愤心情,理解少年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设计意图:“润物细无声”,通过品读少年周恩来的誓言,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学生真正了解周恩来的胸怀与抱负。】
课堂小结 在少年时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周恩来正因为有如此远大的志向,才成为我国伟大的总理!也正因为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
板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志振兴中华(1——10)耳闻“中华不振”(11——14)目睹“中华不振”(15——17)
远大志向
博大胸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
新知导入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查资料的方法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
3.学习作者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
新知讲解
事件要素表
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做什么)
第一件事 新学年
开始了 修身课上 魏校长(问)
周恩来(回答)
第二件事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告诉)
周恩来(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中国妇女(受欺负)
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
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
周恩来(看见,体会)
新知讲解
对比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新知讲解
对比志向
想一想:周恩来读书的原因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周恩来
其他同学
对比
与民族振兴联系
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突出周恩来的伟大抱负。
新知讲解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神态描写,说明周恩来在认真思考。
志向明确、态度坚定。
新知讲解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魏校长听到周恩来的回答,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新知讲解
故事二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新知讲解
20 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英、法、德、意等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在中国攫取利益,他们不但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的领土,还让我们赔款,导致我国国内局势非常混乱,人民生活非常困苦。租界, 就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却被外国人欺侮,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新知讲解
故事三
租界里面是什么样的呢?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大不相同
此地
热闹非凡
外国人居多
别地
冷清萧条
中国人居多
新知讲解
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
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
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
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
国人,反而训斥她。
新知讲解
A.这位妇女的亲人被轧死了,她本来以为巡警局会如何给她撑腰?结果呢?
B.想象一下巡警会怎样训斥这位妇女。
C.面对这样意外的结局,你有什么话想说?
新知讲解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劝这个不幸的妇女。
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
新知讲解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电车,头等车厢供外国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里的外国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新知讲解
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
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
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
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
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课堂练习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1)这是个________句。我能换种说法,保持句子意思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____________ _。
拓展提高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新时代的我们又该立下怎样的志向呢?
课堂总结
在少年时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周恩来正因为有如此远大的志向,才成为我国伟大的总理!也正因为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振兴中华(1——10)
耳闻“中华不振”(11——14)
目睹“中华不振”(15——17)
远大志向
博大胸怀
作业布置
作业:
阅读周恩来或其他伟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