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耻、矣”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对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玩一个古诗对背的游戏,我说前半句,大家对后半句。
①读书破万卷,_________。
②少壮不努力,_________。
③书山有路勤为径,_________。
④黑发不知勤学早,_________。
⑤半亩方塘一鉴开,_________。
同学们积累的古诗可真不少。这些古诗都是有关读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读书单元,看第八单元单元页,请读一读苏轼的这句话。同学们,你是怎么看待苏轼的读书方法的?(学生自主交流)。
其实古人对读书这件事还有一些看法和想法。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25课古人谈读书,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交流课前自己查找的资料,了解《论语》、孔子、朱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这两则古文,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指名读,正音,重点讲解“知”“识”的读音,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准生字的读音。
3.大家看,读好停顿,注意声断气连,古文的韵味就有了,一起来读一读。
4.那么课文围绕读书讲了哪几方面呢?(跟学生梳理出主要内容: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
三、借助注释,品读《论语》。
1.我们先看第一则古文,请大家默读第一则,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古文的意思。
2.结合注释,让学生试着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实施猜一猜策略)
谁来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意思?对,“是”在这是“这”的意思,“是智也”,就是这才是智慧。
现在理解了这句古文的意思,一起读一读吧。
这句话孔子想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什么呢?对,诚实,引导学生用一个成语实事求是来概括(板书:实事求是)。
读书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果不实事求是会怎样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师生交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抓住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用学法)
同学们,这句古文中你知道哪个字的意思?
敏:聪敏。
好: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师讲解“耻”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不耻下问”的意思。
理解了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总结学法)
引导学生用上刚才的办法自学第二句,并对比两句古文中“敏”的不同意思。
理解“好古”的意思,指名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总结这两句古文中的读书态度和方法。(板书:勤奋好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同桌合作学习这两句古文)
交流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用组词法理解“默、倦”的意思,然后理解句子。学生说一说意思,带着理解读好这个句子。
追问“默而知之,学而不厌”不是在讲学习吗?怎么又谈到教育了呢?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教育智慧。
指名说一说第二句古文的意思,带着理解读一读。
总结读书态度,穿插《董遇“三余”》的故事,谈一谈自己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发。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老夫子爱思考,但是也曾遇到过困惑,谁来说说孔子遇到了什么困惑?
预设“尝”、“益”的意思不容易理解,在学生说的过程中随机解决。
孔子想以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怎样读书呢?(板书:学思结合)
1.试着根据关键词来背诵。
五、迁移运用,合作学习
我们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了《论语》中的一些读书智慧,下面用这种办法来自学第二则古文。这则古文中朱熹会教给我们哪些读书的好方法呢?
1.自主学习,理解大意。
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课文。
①默读第二则,圈出不理解的词,结合上下文推测理解意思。
②结合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话意思。
③画出能够概括读书方法的关键词句。
2.全班交流,答疑解惑;
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看看你的猜想与其他人理解是否一样。
课件出示补充注释,体会古今字义差异:
[谓]曾经;[急]要紧,重要;
②结合注释,交流每句话的意思。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①余:我。②尝:曾经。
③谓:说。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①既:既然。②漫浪:随意。③亦: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①矣:语气词,相当于“了”。②岂:难道。
关注最后一句:
同学们发现没有,最后一句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意思是?能用古文把它变成陈述句?这里为什么要用反问的表达方式呢?
3.全班交流,明确观点。
①理解了我们再来读,哪句话概括了读书方法?(交流朱熹读书的观点:也就是说朱熹的读书观点是:心到
眼到
口到。)
②这三到中最重要的是?
4.变换形式,熟读成诵。
师生合作读,根据提示背诵。
六、拓展延伸。
1.
我们通过阅读这两则文章,梳理出了古人读书的态度与方法,大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古文写在自己制作的书签上。
2、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好的学习态度,用上正确的方法,我们才能航行得更远。课下同学们可以用上今天学到的方法读一读古人读书的故事《凿壁借光》和曾国藩关于读书的看法。
七、板书设计。
25
古人谈读书
方法
态度
《论语》
实事求是
勤奋好学
学思结合
朱熹
心到
眼到
口到(共19张PPT)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世人尊称为朱子。他编写的《童蒙须知》,对儿童的生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都做了详细规定。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博闻强识
zhì
zhì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
朱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智”,智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
句意: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喜好。
以......为耻。
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勤勉
“耻”,形声字,从耳,止声。“耻”为止于耳,既指不入耳,也表示耳朵听不进去,或者不该让耳朵听到。因此“耳”“止”为“耻”,意为人不愿听到的言行。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董遇是古代弘农人。从小爱好学习,因此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别人见他很有学问,常常要他讲书,可是他却总是告诉人家:“你必须先自己读它百把遍,边读边思,书中的道理自会懂得,倘若还有不懂之处,再讲也不迟。”请他讲书的人说:“你讲的很有道理。可是我们都苦于没有时间怎么办呢?”董遇回答说:“你们应当利用好‘三余’。”“哪‘三余’呢?”人们不解地问。
董遇看了看大家,一字一板地说:“所谓‘三余’,是指冬天乃是一年里的业余时间。你想,冰天雪地没有农活,不是读书的大好时间吗?夜间是一天的业余时间,到处一片漆黑,无法干活儿,不也是读书的好时间吗?还有阴雨之天,到处一片泥泞,出门不得,更是在家读书的好时间哩!”
人们听了他的话,都有所悟,哪里是没有时间,分明是不会利用时间呀!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不耻下问。
_____知之,_____不知,_____也。
敏_____,_____不厌,_____不倦。
_____生____知__,好古,敏_______也。
_____不及,_____失之。
_____不食,_____不寝,_____,无益,不如_____。
--《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
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说。
句意: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相同点
不同点
谓
都是说,阐述表达的意思
谓——(古文)说。
说
说——(现代文)语言表达。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句意: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随意。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句意: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
朱熹
余尝谓______,谓______,______,______。心不在此,______,______既不专一,却只______,决不能记,______。三到之中,______。心既到矣,____________?
[宋]
朱熹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
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