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语文精选课件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同学们你们在哪儿见过灯光?在灯光下你有何感受?
城市
灯火辉煌
舞台
斑驳陆离
路灯
亮如白昼
室内
柔和明亮
电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然而,在战争年代,它却是人们心目中美好生活的象征。本课以“灯光”为题,以“灯光”为线索,讲述了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革命先烈那崇高的精神!
灯
光
8
走近作者
王愿坚(1929—1991),当代作家。山东诸城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气根火柴》《路标》,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写)。
1949年以前,多数农家点的是陶瓷制成的豆油灯。后来有了煤油灯,瓶口上扣一个铁制圆盖,当中嵌着细铁管,管内有一根灯芯,煤油渗润上来。再后来有了罩子灯、汽灯。随着科技的发展,有的地方建立了发电厂。改革开放后,城乡百姓逐渐用上了电灯。“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成为现实。
七十年照明灯的变迁
课文链接
钻
(钻石)
埋
mán
(埋怨)
mái
(埋头)
例:经过多年的刻苦钻(zuān)研,他已经能够快速、准确地辨别钻(zuàn)石的真伪了。
例:妈妈埋(mán)怨爸爸只顾埋(mái)头工作,一点儿也不关心家里的事。
zuàn
zuān
(钻研)
照耀——
茂密——
宏伟——
憧憬——
璀璨——
黑魆魆——
震天动地——
雄伟
向往
灿烂
黑乎乎
惊天动地
照射
繁茂
挺进——
微弱——
破旧——
漆黑——
暴露——
璀璨——
聚精会神——
撤退
崭新
强烈
雪白
隐蔽
暗淡
心不在焉
(规模、计划等)雄伟壮大。
【宏伟】
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
【漫步】
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
【胸墙】
造句:漫步在幽静的乡间小道上,我感到非常惬意。
形容黑暗。
【黑魆魆】
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事态极其危险。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千钧一发】
【璀璨】
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灯光耀眼。
造句:在灯光的照射下,钻石发出璀璨的光芒。
向往。
【憧憬】
造句:我满怀信心地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ABB
式:黑魆魆(xū)
白花花
绿油油
红彤彤
黄澄澄
绿莹莹
沉甸甸
喜洋洋
气冲冲
形容情况危急的词语:千钧一发
火烧眉毛
危在旦夕
迫在眉睫
岌岌可危
兵临城下
箭在弦上
间不容发
十万火急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1.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3.本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什么作用?
整体感知
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通过讲述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所见所闻回忆起一段关于灯光的往事——郝副营长战斗前划火柴借着光亮看书,战斗中点燃手中书本为战士们找突破口提供帮助,因此而英勇牺牲,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
往事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现在
写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和一声“多好啊”引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叙述关于“灯光”的往事。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
现在
写作者面对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又缅怀起战友。
我的发现:
课文是以“灯光”引起回忆,再回到“灯光”,采用倒叙的方法开头,首尾形成呼应。整篇课文是以“灯光”为主线来写的。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找找“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品读课文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谁说的
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游人
郝副营长
郝副营长
欣赏美丽景色时
看到书上的一幅插图时
与“我”谈话时
填一填
次
数
找出描写“灯光”和“火光”的语句,批注感受,思考:天安门前的璀璨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与课文题目又有什么联系?
首尾呼应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宏伟建筑,令人心头光明而又温暖。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
照应文题,引出下文
“心头微微一震”是因为“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牺牲前夜留下的话语。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第一次:骄傲、赞叹
倒叙
天安门广场是新中国成立、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作者漫步在这里,在今天这和平、安详的环境里,看到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心头感到十分温暖。在这种环境下,由一句赞叹而想到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为国献身的英烈,也是十分自然的。
为什么天安门广场上的千万盏灯会令“我”心头光明而又温暖?由此可以体会到什么?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书上插图中的灯光
第二次: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羡慕
神态、语言描写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第三次:郝副营长希望下一代在电灯下学习,过上幸福生活。
从郝副营长的话中可以体会他崇高而伟大的理想,体会到革命前辈宽广的胸怀,以及他们为战斗胜利勇于献身的背后那强大的思想动力。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战场上微弱的火光
无私奉献、舍生取义
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既是对前面情节的呼应,也是对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精神的由衷赞叹。
象征“幸福与安乐的生活”
奋斗
理想
现实
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
书上插图中的灯光
战场上微弱的火光
灯光: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象征着新时代的幸福生活。
课文中,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是郝副营长和千千万万战士的革命理想,而“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把这种理想变成了现实。在理想到现实之间,是“战场上微弱的火光”架设了桥梁,这桥梁,是千万战士用生命铸就的。
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与课文题目又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课文题目“灯光”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象征着新时代的幸福生活。它把“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战场上微弱的火光”有机地串联在一起,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告诉我们不要忘记为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而牺牲的先烈,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①引起回忆
看到:千万盏灯
②回忆往事
听到:“多好啊!”
在华灯下面,想起战友
③怀念战友
灯光
地点:沙土集
时间:解放战争时期围歼战前
事件: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主要人物:郝副营长
层次梳理
本文以灯光为线索,通过回忆一次围歼战中,郝副营长在战斗前划火柴借着光亮看书,在战斗中点燃手中书本为战士们找突破口提供帮助,因此而英勇牺牲的事,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主旨概括
1.“多好啊”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文章的文眼。本文的故事由这句话引出,而作者在回忆往事时又紧紧围绕这句话展开。
2.首尾呼应:本文开头运用倒叙的方法,由天安门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与开头照应,显得结构紧凑。
写法总结
阅读链接
(1)《毛主席在花山》一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头,问警卫员:‘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怎么没动静了呢?’”“‘注意,和群众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她们母女手里。”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毛主席心系群众、热爱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2)《狱中联欢》写被囚禁在渣滓洞中的革命者们为了庆祝革命胜利,在狱中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联欢会,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述了“叠罗汉”这个场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从“恩格斯帮马克思翻译英文、代写通讯、完成马克思未完成的《资本论》收尾工作;马克思放下自己的工作,帮助恩格斯编写著述”等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
(4)《春天的故事》热情歌颂了邓小平爷爷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表达了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海外赤子对祖国的深情赞美和无限向往,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此刻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的你,想对郝副营长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课后阅读《黄继光》《我的战友邱少云》。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