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课件+素材(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课件+素材(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0 19:17:29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语文精选课件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新课导入
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很多,其中有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让我们来看看著名诗人臧克家对鲁迅有着怎样的认识,并思考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写下这首诗的?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27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著名诗人、作家。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他作诗讲究炼字炼意,音调和谐自然,富有社会意义。主要作品有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等。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同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的人们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睹物思人,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chǎng
广场
cháng
场院
例:昨天一场(cháng)大雨把广场(chǎng)冲刷得干干净净。
伟大——崇高
情愿——宁愿
记住——铭记
抬举——抬爱
伟大——渺小
情愿——勉强
永远——短暂
抬举——贬低
1.初读课文,完成: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
交流学习情况
课前预习
课文详解
想一想:
同学们,请认真听课文朗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全诗分为几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节)
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提出了不同的人,其生与死的价值和意义迥异的观点。
第二部分(第2~4节)
写两种人对待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热情赞颂鲁迅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节)
写人民对这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理清层次
有感情地朗课文,思考下
面问题:
1.文中写了几种人?是哪几种人?
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
活:肉体还在
死:精神已亡
这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指的是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
死:肉体不在
活:精神永存
这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体会第1节诗中的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各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
刻画了反动统治者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统治者进行了有力的讽刺。
“俯下身子”刻画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指的是鲁迅。借鲁迅《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不朽”加引号表示讽刺和否定,表达了作者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嘲笑与仇恨。
“野草”喻指鲁迅。他在《野草·题辞》中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侵害别人的利益
捍卫别人的利益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照应第2节,“摔垮”与“记住”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人民对反动统治者的无比憎恨,对革命者的无比爱戴。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是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统治者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不朽精神的热烈歌颂。
“青青的野草”象征着什么?
青青的野草象征着革命战士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朽的精神。青青的野草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照应第4节,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鲁迅以及像鲁迅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的崇敬爱戴和热烈颂扬。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
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想一想为什么本文的题目不直接用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而是用“有的人”?
因为鲁迅已经成了一种精神的代名词,这种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本文不只是单纯表达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不同的“有的人”进行对比,歌颂那些像鲁迅一样具有为人民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批判那些自吹自擂比人民群众“伟大”、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用“有的人”作标题更能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首诗歌的内涵。
层次梳理
俯下身子当牛马
情愿作野草
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被永远记住
被抬举得很高
有的人
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有的人
活着,他
已经死了
骑在头上
刻入石头
别人不能活
被摔垮
烂得更早
流芳千古
遗臭万年
这首诗为纪念鲁迅而写,通过两种“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向鲁迅先生学习,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主旨概括
结合本单元的课文或你通过其他途径对鲁迅的了解,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迅先生是一个幽默、风趣,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了向往和渴望,有着顽强的革命精神和乐观主义,对旧社会的腐朽充满了痛恨,对每一位劳苦大众充满了同情和关爱,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①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②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③他活着为了多数人
更好地活。
①我为人人,
鞠躬尽瘁。
②虽生犹死,
行尸走肉
③虽死犹生,
永垂不朽。
通过以上三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小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懂得了哪些知识和道理?
一、本文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1.对比。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对比烘托,把正面的衬得更高,使正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
二、人应该怎样活着?
要为人民,为社会,要勤勤恳恳,
乐于奉献。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