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语文精选课件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好的故事
25
从哪里可以看出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默读课文第3~9自然段,勾画批注句子,写下自己的感受,小组内交流。
梦境
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回忆中的山阴道
朗读此段描写的景物,试着按要求圈画它们,并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植物:乌桕、新禾、野花、丛树、枯树、竹
动物:鸡、狗
建筑:茅屋、塔、伽蓝
人:农夫和村妇、村女、和尚
其他:衣裳、蓑笠、天、云、萍藻游鱼
瑰丽多姿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比喻:从水中倒影的形和色两个方面突出了江南水乡景色的美丽。
夏云头
水中景物倒影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红花色彩鲜艳、斑斓多姿
温暖、热烈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景物交织融和,起伏变幻,写出了梦境的神奇、有趣。
对比阅读第5和第7自然段,我们可以发现这两段所写的景致很相似,都是在描绘江南水乡,而且写的都是倒映在水中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水中的倒影受水流的影响,使景象更加梦幻、更具动态感,符合梦境中看到的情景。另外,这样写为后文美景破碎、消失作铺垫。美丽的画面,瞬间破碎,显得现实更加残酷。
刚刚我们初步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笔下这个“好的故事”的美,但梦终究是要醒的,梦醒意味着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请自由朗读第10~12自然段。
梦醒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好的故事”破灭
怅惘、失落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好的故事的留恋之情。“追回”“完成”“留下”逐步递进,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这个好的故事的珍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思考:“好的故事”“昏沉的夜”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这一段话表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好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昏沉的夜”象征着黑暗的社会现实。“好的故事”与“昏沉的夜”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及理想的执着追求、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及与之进行不懈抗争的精神。
合作探究
通篇看,文中出现了很多村野中常见的景物:岸边的乌桕、野花、茅屋、农夫和村妇……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一幅画,何来的“故事”?
鲁迅运用了画家的手法,是他笔下的自然景物充满了动感与光感,充满了对于故乡美丽风景的怀念与向往和对于这景物所象征的心中所追求的美好世界的憧憬。他把“我”坐在小船里打桨的时候,流动的水里的“一丈红”和其他事物,在水面上锁呈现倒影的铺展与碎散,描写的尤其具体而优美,使人如临其境,突出了“故事”的美的特质。
好
的
故
事
现实
天、云、竹……
昏沉的夜
现实
梦境
乌桕 野花 鸡……
一丈红 大红花 斑红花
追求理想
向往幸福
茅屋 狗 塔 村女 云
昏沉的夜
层次梳理
主旨概括
本文是一首散文诗,记叙了在一个昏沉的夜里,鲁迅在梦境中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但这一风景刚出现即消逝,表现出他的惆怅和失望,而文中对“好的故事”的描绘,则表现出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课后习题
参考答案: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常有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所以,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然后再读课文的时候,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如果还无法理解,可以利用工具书或上网查阅理解。如,“膝髁”“云头”“皱蹙”,联系上下文可猜测分别是膝盖、云朵、皱眉的意思。“伽蓝”与茅屋、塔并列,可猜测是一种建筑物。“乌桕”“一丈红”联系上下文可猜测是植物。“泼剌奔迸”其实是两个词,应该分开理解。
2.“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参考答案:(1)“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一同荡漾。”“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这几句话写出了故乡两岸的事物倒映在水中的美丽画面,表现了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2)“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白云织入村女中……。”这两句话描绘出了水中倒影相互交融的奇幻景象,突出了梦境的有趣、神奇。
(3)“边缘都参差……水银色焰。”从水中倒影的形和色两方面突出了江南水乡景色的美丽。
3.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一个“昏沉的夜”,作者于工作之余闭眼休息的刹那间,在朦胧中看见一幅很美丽的生活的图画,其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这一幅美丽的生活图画也决不是模糊的,而是十分清楚和真实的,它像记忆中的江南农村的美丽景色那样实在,像河岸美景倒映在澄碧的河水中那样分明……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选自冯雪峰的《论<野草>》
作者憧憬于“美的人和美的事”,但现实是“昏沉的夜”,没有“美的人和美的事”,所以只能在梦中看见;醒来却“只见昏沉的灯光”,“何尝有一丝碎影”。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但作者最后还是坚信他看见了一篇好的故事(“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虽然“在昏沉的夜”。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的“美丽,幽雅,有趣”,艳绚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
——选自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
名师来讲解:本文22.39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野草》。这部散文集在艺术上的最大特征就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阅读链接”中的两则材料,阐释了文中“昏沉的夜”和“美的人和美的事”的象征意义,即黑暗的现实和美好的生活;点明了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即对现实社会的厌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参考答案: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作者从充满“美的人和美的事”的梦境中醒来,回到“昏沉的夜”,只见昏暗的灯光,何尝有一丝碎影,但他“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从中可以体会到:在如此昏沉、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中,鲁迅并没有消沉,他执着地追求着美好的事物,追求着美丽、幽雅、有趣的生活。(共22张PPT)
语文精选课件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新课导入
“故事”往往是虚构的,但它却能反映人们的追求和理想。那么“好的故事”里流露出鲁迅怎样的追求和憧憬呢?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鲁迅,感受他心中的“好的故事”。
第一课时
好的故事
25
写作背景
《好的故事》是鲁迅的诗集《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备受帝国主义列强欺侮,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1.初读课文,完成: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 交流学习情况
课前预习
字词学习
搁
综
澄
zōng
gē
chéng
萍
píng
漾
yàng
骤
掷
陡
zhì
zhòu
dǒu
削
瞬
凝
xuē
níng
shùn
读一读,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搁置
错综
澄碧
萍藻
荡漾
火焰
瘦削
瞬间
凝视
骤然
投掷
gē
陡然
zōng
chéng
píng
yàng
zǎo
yàn
xuē
shùn
níng
zhòu
zhì
dǒu
词
语
表
预告 烟雾 昏沉 错综 澄碧
荡漾 解散 退缩 瘦削 浮动
瞬间 骤然 凌乱 陡然
差
chà 差不多
chāi 出差
例:这批货物的质量参差( cī )不齐,差( chā )别很大,爸爸决定出差( chāi )亲自去挑选,差( chà )不多得一个星期。
cī 参差
chā 差别
膝盖。
膝髁:
伽蓝:
梵语僧伽蓝摩的略称,意译“众园”或“僧院”。佛教寺院的通称
蒙胧:
现在写作“蒙眬”。指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蓑笠:
参差:
奔迸:
皱蹙:
蓑衣与斗笠。
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表示水的动态的动词。
收缩。
澄碧——澄澈 闪烁——闪耀
参差——错落 瘦削——消瘦
凝视——注视 骤然——忽然
昏暗——明亮 解散——集合
参差——齐整 展开——收拢
瘦削——肥胖 凌乱——整齐
标点符号变化
本文有的标点符号、用字与现在不同。遵照原文,未加改动。
原来: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现在:省略号或破折号前后都不用其它标点符号。
课文详解
想一想:
同学们,请大家认真听课文朗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圈画难懂的词语或句子。边听录音边思考:课文标题是“好的故事”,“好的故事”实际上指什么?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说一说文章运用的描写方法,并根据这种写法给课文划分层次。
现实(1~2)
梦境(3~9)
现实(10~12)
好的故事
首尾呼应
初读课文,我们知道“好的故事”指的就是作者的一个梦境,作者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做的梦?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现实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时间
环境描写:窒息、沉闷、压抑
作者为什么描写这样一个压抑、沉闷的“昏沉的夜”?
昏沉的夜
引出
好的故事
影射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
作者在梦见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这个故事的总的特点是什么?快速默读课文,用“ ”画出来。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好的故事”总的特点
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梦中世界的美好和充满生机。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的形象,又是作者向往的理想的象征。
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展开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故事,这个美梦到底好在哪里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