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 语文园地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 语文园地课件(1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0 19:1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精选课件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们已经知道:文章的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关键句对了解主要内容也很有帮助;写一件事的文章,可以通过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主要内容。
一般来讲,了解了文章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主要内容。如《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可以边读边列提纲,把各个部分的内容写出来,再连起来想一想,就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我们要灵活运用。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我们读懂文章的重要前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1.文章的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开国大典》。
2.抓关键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对了解主要内容也有帮助,如《宇宙生命之谜》。
3.对于记事的文章,可以通过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主要内容。
4.边读边列提纲,了解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篇文章,尤其是叙事文章,在叙述事情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与文章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藏”在句中。在阅读过程中,找出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有帮助的关键词语,把这些词语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风筝》一文,就可以抓住“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快乐”“幸福”等关键词,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我们”小时候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快乐生活,表达了“我”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我喜欢用“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概括记叙文的主要内容。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间是1941年秋(抗日战争时期),地点是狼牙山,人物是五位壮士,事情的起因是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经过是五位战士将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痛击敌人,结果是五位战士英勇跳崖。将这些内容归纳整理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牛肚子里旅行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词句段运用
读下面各组题目,说说你的发现,和同学交流。
少年闰土 狼牙山五壮士 军神
这是用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作题目。
开国大典 “诺曼底号”遇难记 草船借箭
竹节人 桥 冰项链
这组题目很有意思,因为……
第一组是用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作题目。这样可以让文章的重要人物更加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组是用事件作题目,用这种方法拟题好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第三组是用文中事物作题目的, “灯光”“桥”象征郝副营长和老支书的高尚品质,表达作者对郝副营长和老支书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第四组是用文章的线索作题目,交代了情节,暗示了主题。
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选择一个词语,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饱经风霜的脸 饱经风霜的老屋 饱经风霜的大树
树林的深处 秋天的深处 心灵的深处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深处”指很深的地方或内部。所以“饱经风霜的脸”让我们想到了一个经历丰富的老人;“饱经风霜的老屋”让我们想到了一座年代久远的老屋;“饱经风霜的大树”让我们想到了一棵屹立多年的大树。“树林的深处”让我们想到树林的内部,很少有人到的地方;“秋天的深处”让我们想到秋色正浓的季节;“心灵的深处”让我们想到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脸上满是沟壑纵横的皱纹,放佛岁月用刀在他脸上刻过一样。他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悄悄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但是整张脸又是那么坚毅和沉着,经历过了那么多磨难和困苦,他仍对生活充满了乐观,充满了信心。
我会写
书写提示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用笔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结构精妙。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之“柳骨”,即形容其书法瘦硬挺拔,骨力遒劲。《玄秘塔碑》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必有冥符玄契欤
辅大有为之君固
显大不思议之道
之明效也夫将欲
以开成元年六月
必有奇功妙道欤
迷途于彼岸者固
驾横海之大航拯
日积月累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答客诮》
解释:真正的英雄都有丰富的感情,爱怜子女的人同样是大丈夫。这句话体现了鲁迅对待孩子的态度。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解释:这句话含蓄、深刻,一语双关,体现了鲁迅对待人生及革命之路的看法:希望之路是走出来的路,是实践出来的路,是探索得来的路。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学界的三魂》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解释:“民魂”指的是民族精神。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强调了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它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解释: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对中国脊梁的理解。“中国的脊梁”是指那些推动中国历史不断前进的优秀人物,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鲁迅对“中国的脊梁”所展现出的民族精神作了极大的肯定。
我知道第④句中埋头苦干的人,如:以身治理兰考的焦裕禄;拼命硬干的人,如:为国家献石油的铁人王进喜;为民请命的人,如:为民分忧的任长霞;舍身求法的人,如:戊戌变法的谭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