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11.6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学校
科 目 物理 年 级 九年级
课时 1课时 作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基本内容是导体和绝缘体及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知道电阻的意义、单位及电阻器. 会区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了解半导体.通过实验,认识绝缘体是相对的;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用运动变化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及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知道电阻的意义、单位及电阻器.
3)会区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了解半导体.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认识绝缘体是相对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用运动变化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情及实施策略分析
我校学生普遍基础薄弱,个体差异明显,物理学科的学习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学习态度不是很端正,学习目的不是很明确,同时多数家长对孩子上学认识不够,导致学生成绩上不去,久而久之逐渐的对物理学习失去自信,针对以上情况,我结合实际。科学地分析力图找出原因,使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
(一)学生好奇心,授课方式分析
初二学生大都处在好奇心较强的年龄,因此,他们实验大多数呈现较强烈的直接兴趣,特别对课堂教学中成功而有趣味的实验表现出较自觉的注意,能有意识的将注意力聚焦在演示实验上。他们对动手操作有浓厚的兴趣,愿意进行物理实验,结合这种情况,我在这节课上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生活中一些小实验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利用多媒体既形象直观地展示知识,同时也相对扩大知识容量。
(二)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分析
一切学习成果归根到底都源于社会需要。物理学科有其本身内在的
发展规律,但是都受制约于社会需要。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物理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是前人知识经验的总结。这对于前人来说,或许他们也有与之相关的生活经验;并鼓励学生自己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所熟悉的相关现象,或者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让其产生一种学习的成就感。这样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让他们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仅使理论知识真正变成学生的知识,而且使他们觉得物理知识有用、好用,是值得好好学习的,从而对学习物理产生了强大的动力。因此,我在讲解 这一节时,通过学生熟悉的实例努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活动,使得学生都感到十分新奇,兴趣盎然,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认识得到不断满足,将促进兴趣水平不断提高,并使物理学习兴趣日益浓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物理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好物理。
(三)学习方法与态度分析
据观察,多数学生还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前不预习,上课听讲和做笔记安排不科学,顾了听讲不能及时做好笔记,顾记笔记又不能专心地听讲。顾此失彼,导致一节课听得糊里糊涂,似是而非,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以至于问题越积累越多,使得学习总感觉力不从心,久而久之干脆自暴自弃彻底放弃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应把认真听课放在第一位。听课的同时要善于顺着教师讲授的思路继续听下去。不能把笔记提纲契领、不善于归纳知识点、系统构建知识框架,把笔记作为学习的备忘录和里程碑。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应该在这方面多作努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物理知识的特点是由简到难,逐步深入,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应提醒学生整理所学知识,通过习题的练习一方面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对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理题做不好。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理解不透,没有真正掌握。当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鼓励学生制作章节知识结构图 ,把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使所学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自己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可以不断地把分散的概念系统化,不断地把新概念纳入旧概念的系统中,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系统,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难点 知道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五、教学资源
活动(探究)器材 玻璃、碳棒、导体、盐水、灵敏电流表、酒精灯、纯净水
教学支持及 网络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抽象,但学生在生活中对导电物质有一定的了解,鉴此,为了达到既能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我在教学中采用温故探新、循序渐进的思想,通过学生在生活中所熟悉的现象进行实验,然后对实验和现象科学分析,由浅入深层层理解,最后得出结论,同时引导学生完成相关有趣味性的小实验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联系和掌握.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媒体使用
新课引入 (2分钟) 实验:取出一段导线,当场剖开,可看到外面的塑料外套和里面的金属丝。问:为什么所有导线都是这样设计的?我能不能换一下,用塑料或橡胶做内导线,金属做外套?这样会有什么问题产生? 多数学生知道可以换的,若换了会发生触电事故 通过实验使学生真正的了解电线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 (20分钟) 提供器材:玻璃、碳棒、导体、盐水、灵敏电流表、酒精灯、纯净水、盐、铅笔芯
提问:猜想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
问:如何设计实验检验你的猜测?
思考:
1、用什么方法辨别物质的导电性?
2、用什么方法可以显示或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
3、要设计这样的电路,除了检测物质外,还要哪些器材呢?
4、思考:电路中只接电流表而不接小灯泡等其它负载是否可以?
教师明确实验步骤,在AB之间连接上检验导电性的物质,灯泡亮了,说明物质能导电。反之,则不导电 学生讨论、交流:此处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交流讨论)最后由学生描述自己设计的实验思路和方法(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出思路,让每个学生都要明白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实验设计:画出电路图
动手实验:对上述物品进行导电性测试。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合作精神
有感性上升到理性
在实验过程中,生的动手能力,
应用 (5分钟)
完成导学案相关问题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总结 巩固知识,同时渗透安全教育。
拓展延伸以及课堂检查训练(10分钟)
一、物质导电性的微观解释
flash动画说明原子的结构,导体中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中只有极少量的电荷引导学生看书,得出物质导电性的微观解释。
二、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
问:水能导电吗?食盐水是导体,蒸馏水是导体吗?自来水是导体吗?
实验:烧红的玻璃 用电流表测电流
提问:金属片、铅笔芯、食盐水、碳棒、硬币都能导电。其导电能力完全一样吗?我们如何区分导体导电能力强弱呢
引导学生看书
教师总结:绝缘体就是电阻非常大。而导电能力非常小物质。
导体是电阻非常小。而导电能力比较好的物质。? 电阻小的有导线、电流表
电阻用字母来R表示。
单位: 欧姆 简称欧,?? 符号Ω。
常见的电阻单位及换算关系
1兆=103千欧=106欧 小结:
1、? 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能自由移动的电荷;金属能导电,是因为金属有大量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2、绝缘体不能导电,是因为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实验:测试蒸馏水的导电性。
得出:蒸馏水(纯净水)不能导电。
???? 自来水、食盐水以导电。因为溶解有许多物质。
归纳:玻璃——不导电
烧红的玻璃——导电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培养学生归纳与总结能力
小结 (3分钟)
第五节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
一、导体:容易导电的物质。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
二、导体导电的微观解释:自由电荷
三、导体和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
四、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单位: 欧姆 简称欧,?? 符号Ω。
常见的电阻单位及换算关系 学生进行小组评价 初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教 学
过
程
流
程
图
七、教学评价
提醒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验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合理、操作的安全性以及问题是否弄懂。 交流与合作
1.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2.从本节课探究过程中,你还有哪些收获?
3.在本节课的试验中,你在那些方面做得出色那些方面做得较差,怎样改正。
八、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简单,课程标准中要求较低,往往在教学中容易被忽视,但是物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而本节内容正好能很好体现这一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参与探究实验的设计,让学生积极动手体验。同时适时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通过本节内容渗透安全教育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