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课外自读
古代诗歌鉴赏技巧系列二
名师赏析
课外自读
跟踪测评
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象征性意象、比喻性意象、描述性意象、通感性意象。
古代诗歌鉴赏技巧系列二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词句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去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创作方法:赋、比、兴;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像联想、象征寄托等。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①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像瑰丽神奇。代表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②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白: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③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辨明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 落叶——失意等。
抒情方法:见前“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总结、表述
1.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2.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
问“表达方式”,则答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
问“修辞手法”,则答所运用的修辞格;
问“艺术(表达)技巧”,则答想像、联想、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象征、用典、化用、含蓄蕴藉等。
3.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名师赏析
1.《赋得暮雨送李胄》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微雨,却下得密,以致船帆涨饱了,鸟飞缓慢了。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蒙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
2.《除夜宿石头驿》
这是除夕夜晚远离家乡亲人独宿逆旅感慨自身遭际的诗。
写孤身在外过除夕之夜的情景,这首诗主要通过寒灯一盏写出。具体来说:“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起句突兀,却在情理之中。除夕之夜,万
家团聚,自己却还是浮沉宦海,奔走旅途,孤零零地在驿馆中借宿。长夜枯坐,举目无亲,又有谁来问寒问暖。人无可亲,眼下就只有寒灯一盏,摇曳作伴。“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更能突出旅人凄苦不平之情。“寒灯”,点出岁暮天寒,更衬出诗人思家的孤苦冷落的心情。一灯相对,自然会想起眼前的难堪处境:“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出句明点题中“除夜”,对句则吐露与亲人有万里相隔之感。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摒弃谓语,只用两个名词,连同前面的定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性和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暗中俯仰、百感苍茫的情思和意境,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具有深沉的形象感染力。
此诗写出了沉思追忆和忆后重又回到现实时的自我嘲笑。诗人一生行事,抱有济时之志,而现在不但没能实现,反落得病骨支离,江湖飘泊,这怎能不感到可笑呢?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和不尽的凄苦况味。
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自东汉以后,封建统治阶级提倡信佛,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弊病。唐宪宗在这方面更是一个荒唐的典型。为求长生不老,他命宦官迎风翔法门寺塔的“佛骨”入宫供奉,还命人送往各寺庙,要官民一起敬香礼拜。韩愈看到这种愚昧举动,就写了有名的《谏迎佛骨表》,极言切谏。因而触怒了宪宗,几乎被判死罪,后赖人保救,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他受命上道往潮州,全家老小同行,至蓝田关时,侄孙韩湘赶来相见。
于是写了这首诗向韩湘诉说自己满腹的委屈悲愤之情。“朝奏”、“夕贬”,点明事出意外,得祸之速。三、四句申述自己忠而获罪的怨情和非罪远谪的愤慨。五、六句以有形的层云和大雪,抒写自己难以言状的愁绪,上句寓迁谪之感,下句怀恋阙之心,借景言情,形象生动,意境深远,是久为传诵的名句。最后两句沉痛地嘱咐对方,进一步吐露凄楚难言的激愤。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首尾完整,语言明晰,风格沉郁,“韩昌黎体”至此风格又变。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这首小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早春风景图画。“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全诗的警句,也是流传千古的佳句。早春二月,在北方,你如果在郊野寻找春天的足迹,近看只能看到一丛丛的枯草,似乎没有春意。然而如果你把视线放远,则会看见一片浅浅的绿意,仿佛一幅淡绿山水画。诗人写出了人人胸中有,而人人笔下无的北方早春独特景象,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韩愈的诗一向以奇崛险怪著称,但他晚年的这首小诗,却极为新颖别致。诗人采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即勾勒出一幅烟雨迷蒙、春草似有若无的早春图画,可说是抓住了早春的特色,写出了早春的神韵。短短数句,胜过千言万语。而诗人的用语,又是那样的平淡无奇,朴实无华。可是细细揣摩,却有奇趣,令人回味不已。正如东坡所云:“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宋代周紫芝《竹坡诗话》)其实,这不是平淡,乃绚丽之极也。
5.《马诗(其四)》
李贺的《马诗》共23首,大都别有比兴寓意。这是第四首,写马骨不凡。房星:二十八星宿之一。《瑞应图》:“马为房星之精。”古人以为世间不平凡的人或物都是上应星宿的。铜声:张衡《东京赋》:“天马半汉。”注云:“天马,铜马也。”此诗言马非凡马,但却未得好的待遇,因而瘦骨嶙嶙,但并不软弱,铮铮硬骨,击之有铜声。《晋书·天文志》:“房驷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李贺此诗以马喻人之意显然:非凡杰出之才,未遇明主。而良马不用,则时危主殆矣。“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两句,苍劲凝重,力度非凡,质感强烈鲜明,以虚写实,是出神入化之笔。
6.《乌衣巷》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像,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本诗是针对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所作的回赠诗,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8.《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司马。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上面这首诗,就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诗的首尾两句是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感情浓郁而深厚。
元稹这首诗所写的,只是听说好友被贬而陡然一惊的片刻,这无疑是一个“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说,是有千言万语和多种情绪涌上心头的片刻,是有巨大的蓄积和容量的片刻。作者写了这个“惊”的片刻而又对“惊”的内蕴不予点破,这就使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元稹把他这首诗寄到江州以后,白居易读了非常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与微之书》)是的,像这样一首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尽、富有包孕的好诗,它是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别人读了尚且会受到艺术感染,何况当事人白居易呢!
9.《遣悲怀三首(之三)》
《遣悲怀三首》,一个“悲”字贯穿始终。悲痛之情如同长风推浪,滚滚向前,逐首推进。前两首悲对方,从生前写到身后;末一首悲自己,从现在写到将来。在取材上,诗人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事情虽小,但都曾深深触动过他的感情,因而也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叙事叙得实,写情写得真,写出了诗人的至性至情,因而成为古今悼亡诗中的绝唱。
此诗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又有多长时间呢!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又有什么意义,不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飘渺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
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这是一首自伤身世不幸的诗。它运用典故,抒发无子丧偶之悲,进而以长鳏来报答妻子生前凄苦相聚之恩,聊以自慰,真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其情痴,其语挚,吟来催人泪下。
10.《题李凝幽居》
此诗以“推”、“敲”一联著名,至于全诗,因为题中用一“题”字。加上诗意原不甚显,故解者往往不得要领,讥其“意脉零乱”。我们且不管那个“题”字,先读尾联,便知作者来访李凝,游览了他的“幽居”,告别时说:我很喜欢这里,暂时离去,以后还要来的,绝不负约。由此可见,认为作者访李凝未遇而“题”诗门上便回,是不符合诗意的。先读懂尾联,倒回去读全篇,便觉不甚僻涩,意脉也前后贯通,不算有句无篇。
最后两句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1.《剑客》
贾岛诗思奇僻。这首《剑客》却率意造语,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诗题一作《述剑》。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
显然,“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没有描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没有表白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自己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明的。
全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绾合得自然而巧妙。语言平易,诗思明快,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另外一种特色。
12.《钱塘湖春行》
此诗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幅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艺术特点:寄情于景。全诗注重描绘早春景色,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
13.《泊秦淮》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事,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
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像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样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却容纳在短短的28个字之内,这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凝练至及。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只有精练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见得精练。所以含蓄与精练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14.《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宣州在六朝时为京都近辅之地,人文荟萃,杜牧来时,已今非昔比,因此面对宣州秋景,满怀惆怅,驰想古今。
全诗伤悼六代繁华消逝无踪,并于结尾处联系到春秋时功成身退的范蠡,既突现人生超脱的典范,又使得历史时空更为广远。诗中多用“天淡云闲”、“鸟去鸟来”、“人歌人哭”、“参差烟树”等杳远流动的意象,以其象征性寓含构成亘古不变的山光物态与纷争扰攘的人世悲欢对照中的历史哲思,启人深省。特别是“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一联,
为传诵千古的名句,一写所见之景物,一写所闻之声音,而“千”与“一”对,以多与少相映成趣,“雨”与“风”对,以自然现象构成秋天情韵。宋代人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称赞为“双句有闻”,并与温庭筠的名句“羌管一声何处笛,流莺百啭最高枝”一同誉为“锵金戛玉”。
15.《咸阳城西楼晚眺》
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诗人登上咸阳城楼,思乡和吊古两种感受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写下这首意蕴别致、格调俊丽的七律。
首联写登楼怀乡之感。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这是触景生情。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而蒹葭秋水,杨柳河桥,皆与怀人伤别有连。首联起句用一“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此联起句纵笔,出口万里,随即收笔,回到目前。开合擒纵之法运用巧妙。
颔联写登楼时间和环境氛围。诗人于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从蟠溪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这写的是实景,却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感受。“山雨欲来风满楼”蕴含了一种社会体验。“风为雨头”是自然界的规律。今人多以此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
颈联写秦汉旧都现景。两朝故都,已成草树疯长的田野;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鸣,不识兴亡。历史演进,王朝更替,世事沧桑,诗人不由生出吊古之情。尾联中诗人说,羁旅于此的行人不要问秦汉旧朝的事了,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诗人将思乡和吊古融合起来,两种情感互相渗透,互相激发,感情浓烈,较之一般怀古诗、思乡诗,意境更为高远。
16.《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这首诗抒写对朋友的思念,也寄予了诗人自己的身世冷落之感。除了一个十分平常的中性词“相思”之外,其他都是景物的描写,没有一个字是直接抒发诗人自己感受的,然而却意在言外,无处不见诗人的情感。
“竹坞无尘水槛清”本来给人一种清幽静寂之感,而“相思迢递”带来一种绵绵的情思,“相思”与“迢递”的组合,音律上圆润婉转。“隔重城”三个字下得比较重,字里行间的失落之情又带来了诗歌情绪上的变化。而到了“秋阴不散霜飞晚”,诗
境转向抑郁悲凉,夹杂着些许烦躁不宁的心绪。最后一句突然变得轻盈了许多。虽是枯荷,在夜雨声中却别有一番情趣。而夜雨的清音恰恰又衬托出夜的沉静、骆氏亭的清幽。这样一来,几经起伏,诗人的情绪又慢慢地回到了第一句的境界。“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短短的四句诗,情绪多变,气韵生动,回环往复,内涵丰富。
“竹坞”与“枯荷”,一荣一枯;“水清”与“雨声”,一静一动;“隔重城”与“霜飞晚”,一远一近,景色的搭配也颇见匠心。“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千古名句,于衰飒凄清之中发掘出一种别样的优美、一份浓厚的诗情,因而意韵丰厚,兴味悠长。
17.《晚晴》
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
宣宗继位,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正因为这样,诗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鸟喜归巢干之感。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诗人也许本无托物喻志的明确意图,只是在登高览眺之际,适与物接而触发联想,情与境谐,从而将一刹那间别有会心的感受融化在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显得特别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18.《商山早行》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来为传诵的名句。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跟踪测评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