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语文优化方案 精品课件】4.13《辛弃疾词三首》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语文优化方案 精品课件】4.13《辛弃疾词三首》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5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27 18:2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第13课 辛弃疾词三首
鉴赏宝典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他事物,常含有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和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杜诗属借景抒情,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而郑诗是托物言志,托菊花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坚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
同时,托物言志与比喻修辞有些联系,与咏物抒怀也有些联系,其实,它还与象征、比兴有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
又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野渡无人、雨急舟横的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课堂互动探究
艺术特色鉴赏
写作素材积累
第十三课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际,边际。
岑,小而高的山;远,眺望。
会,领会、理解;意,心意,心情。
不要说。
倩,请;揾,擦拭。
零落稀少。
意,揣想;援,引用。
三、名句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
②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____________!
③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_______,_______。
④蛾儿雪柳黄金缕,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⑥___________________,一笑人间万事。
揾英雄泪
无人会
登临意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楚天千里清秋
白发空垂三千丈
四、文学常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_____,号________,济南历城人。其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________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幼安
稼轩
豪放
倾诉___________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______为主。热情洋溢,____________,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________”。有《____________》四卷。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壮志难酬
豪放
慷慨悲壮
稼轩长短句
苏辛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水龙吟》词的上片重在写景,请分析借景抒情的特色。
【提示】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词人着重描写辽阔的天空、浩渺的江水,还有青山、落日、断鸿等景物,渲染了豪壮而又凄清萧瑟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怨愤、压抑的情怀。这样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情景交融,阔景、壮志、豪气、悲恨一时齐集,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读来动人心魄。
2.《水龙吟》下阕连用了三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提示】 ①“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而辛弃疾用来表明了国难当头、自己不会像张翰那样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
②“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许氾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作者正面用典,表达自己不屑于追求享受之意。
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用桓温的典故,半露半隐。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自然界的树木尚且经不起时光的淘洗,变得摇落枯萎,日渐衰老,更不用说风雨飘摇中不胜愁苦的人了。
总之,词人连用三典,表明自己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氾求田问舍,以此反衬自己的复国大志。“可惜流年”,笔锋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即“壮中见悲”。
3.列举说明《青玉案》从哪些方面写出元宵节盛况。
【提示】 ①焰火:花千树、星如雨——形态之美。
②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车马华贵,观者之盛。
③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
④花灯:玉壶光转——光彩夺目。
⑤仕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之美。
总结: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力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4.《青玉案》全词写景又写人,试分析这样写的目的。
【提示】 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是衬托“那人”的。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品格。而灯火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词中连用两层衬托来写人。
5.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例如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也是做学问三境界)。你能把它们写出来并分析一下吗?
【名师点拨】 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这首词是写离别的痛苦。闺中人一夜难眠,晨起登高,极目远眺,西风黄叶,天涯路长,想和思念的人通个音信,却因山高水长而不知道他在何处。这句词富有哲理,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一境界:高瞻远瞩,选定目标。故也称为“立志”。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写思念一个女子,为了她,自己一天天憔悴下去也在所不惜。王国维把此比喻为第二境界: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故也称为“追求”。
③“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词写元夕之夜,灯月交辉、车马喧闹。观灯女郎,笑语幽香,飘然而过。然而意中人千寻万觅,杳无踪影,似乎已经绝望了。谁料蓦然回首,竟看见她在灯火阑珊之处。悲喜交集,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三境界:豁然开朗,亲手得之。故也称为“获得”。
6.“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蕴含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名师点拨】 这是本词的一个名句。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至于是否真能由此超脱,答案只有诗人自己知道。
[细剖·深析]
[楼主]
应如何理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话中的“那人”的形象?
[沙发]
如果把“那人”理解为一个实有之人,那么在“一夜鱼龙舞”的元宵佳节,只在“灯火阑珊处”冷眼旁观的“那人”,必定是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冷静之人,是一个不满那些在国难当头,还一味沉浸于醉生梦死,“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人。
她必定还是一位洁身自好、自甘寂寞、不屑于随俗之人,正如杜甫笔下那个贫贱不移、贞洁如故的佳人:“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她还必定是一个饱经忧患,内心有着深刻创伤的人,她不无感慨地远观着眼前的喧闹,这种举动背后的潜台词就如同李清照在北宋亡国之后,流离南方,同样在元宵佳节所发出的慨叹:“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
[板凳]
如果把“那人”理解为一个虚有的比喻形象,那么她就有如苏轼笔下充满幽怨而又洁身自好的“孤鸿”:“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以及陆游笔下孤独寂寞而又品格超拔的红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
[三楼]
实中虚,虚中实,正是“那人”这个艺术形象高远的所在。像李清照那样,将个人的经历和感慨真实地写入《永遇乐》中,固然不易;但像辛弃疾这样,将自己的感受寄托在一个虚有的“那人”身上,尤属难得。像苏轼、陆游的《卜算子》那样,在纯象征与比喻中见出清空虚渺的特色固然不易,但像辛弃疾这样,在一个仿佛实有的形象中表现出同样之美更属难得。
能把一个艺术形象塑造得如此富有联想性、启发性,不得不令人赞叹不已!能把一首情词写得字面上如此深挚,骨子里却如此不失英雄之气,更不得不令人敬仰!所以梁令娴《艺蘅馆词选》所评最为确切深刻:所谓“那人”正是作者“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也。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这是所见。登楼远眺,三楚故地,天高野阔。上面湛湛青天、悠悠白云,入眼的是一派凄清悲凉的秋景;脚下秦淮之水注入万里长江,无尽东流,越去越远,直至水天相接处,最后融入了无边的秋色里。秋天原本萧瑟惨淡,加上作者登楼心情又沉重,所以,尽管江南的秋天天高地阔,江水也宁静、澄澈,但在作者眼里和笔下,环境气氛却显得黯然压抑,凄清伤神。
艺术特色鉴赏
2.运用典故,增加意蕴
词的下阕作者连用三个典故来表现自己的志向。如先用张季鹰之典。张季鹰为官可以忘情世事,追求个人的“适志”,但词人自己却因家乡沦落金人之手,有家难归,只能永远客居江南了。“休说”“归未”,意含否定,既写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又表明了自己不会像张季鹰那样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
3.语言雄健,富有感染
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恨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有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比喻(“玉簪螺髻”)、拟人(“献愁供恨”)、象征(“落日”“断鸿”)、借代(“吴钩”“红巾翠袖”)等,也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渲染衬托,婉约含蓄
和辛弃疾雄浑豪放的词风不同,这首词写得婉约含蓄。作者先写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场面:“花千树”,是写灯火之盛,像那千树开花一样。“星如雨”,形容满天的焰火。作者既描写了灯火的繁多,也描写了观灯人之多。在观灯的人群中,有些人乘“宝马雕车”,服饰华贵。有些女人头上戴着“蛾儿”、“雪柳”装饰物,一边观灯,一边盈盈笑语。但是这些都不是作者所要寻找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是说在人群中找了“那人”千百次,仍然找不到。
联系上片“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二句,知道已整整找了一个晚上。作者在前面用了许多笔墨渲染环境气氛,而最后只用几笔勾画出他所要找的那个人的形象和性格。到此我们才知道:前面所写的种种热闹的气氛,都是反衬之笔,都是为这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性格而服务的。
这首词全篇写灯火,但一直不肯轻易放出“灯火”二字,只有“花千树”、“星如雨”、“鱼龙舞”等譬喻字面来暗点,直到最后一句才点出它,却又是在写那个主要人物时附带点出的。这种不平凡的手法,也能加强读者的印象。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1.含蓄蕴藉,深沉超脱
在序中虽说“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但实际词中却另有深意。词的上阕,分别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三个层次写出了自己年老体衰、事业无成的处境,很自然地引出了“问何物、能令公喜?”的寻找,在现实生活中孤独寂寞,也只有到自然里寻找寄托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实际是作者对现实不满,希望到世外去寻求解脱的一种无奈的逃避。读这首词,我们要从作者貌似闲适的心境中,领悟到作者内心深处郁积的火山般的愤慨。
2.多用典故,言简意丰
序中就运用陶潜《停云》诗的典故,停云,思亲归隐之意。陶渊明的归隐实际是对黑暗官场的极度不满。作者用此典,其实隐然有厌恶官场、不满现实,因而起思亲归乡之念。“甚矣吾衰矣”是孔子原话,表现自己年老体衰的悲哀。借用《世说新语》之典,来表现在官场仕途里,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只有烦恼,只有愤慨,从而也只能像李白那样,与自然相互亲近,自得其乐了。典故的运用使整首词含蓄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衬 托
《青玉案》这首词主要是写一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作者郑重地用了两层比衬手法来描写她,词的开头写灯火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性格。
全词十三句,用作反衬的有九句,而写主要人物形象的,却只四句。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女宾的着重描写,起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随堂练笔
请运用衬托手法,将《青玉案》中的“那人”形象描绘出来,允许合理想象,不超过100字。
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开发 
1161年,辛弃疾自22岁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便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中年屡屡蒙受谗劾,赋闲20年,直至忧愤而死。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理想与现实”“不幸的人生”“怀才不遇”“执着”等相关话题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不要把富二代和贵族混淆
2011年3年28日
现如今,中国的许多有钱人把孩子送到英国上贵族学校,希望他们毕业后也能成为贵族,但当他们发现即使是英国最好的学校——伊顿公学的学生,也要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饭,每天还要接受非常严格的训练,甚至比平民学校的学生还要苦时,他们怎么也弄不明白这些苦行僧式的生活同贵族精神究竟有何联系。其实这一点也不希奇,因为西方所崇尚的贵族精神不是暴发户精神,它不意味着养尊处优、悠闲奢华的生活,而是一种以荣誉、责任、勇气、自律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
世界著名的贵族学校要实行如此严格和艰苦的军事化训练,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律精神。真正的贵族一定是富有自制力,一定是有强大精神力量的,而这种精神力量需要从小加以培养。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意识里,富与贵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但事实上这是两回事儿。富是物质的,贵是精神的。英国二战的时候有一张照片流传得非常广,当时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到伦敦的贫民窟进行视察,他站在一个东倒西歪的房子门口,对里面一贫如洗的老太太说:“请问我可以进来吗?”这体现了对底层人的一种尊重,而真正的贵族是懂得尊重别人的。
储安平在其《英国采风录》中记述了他对英国贵族和贵族社会的观察,他说:“凡是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他们都看不起金钱……英国人以为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是一个真正高贵的人,正直、不偏私、不畏难、甚至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他不仅仅是一个有荣誉的、而且是一个有良知的人。”用当年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的话来说:“贵族精神的实质是荣誉。”贵族精神跟物质条件,有的时候可以说没有什么关系。
真正的贵族精神,应该有三根重要的支柱:
一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的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二是社会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三是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而且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贵族的真正意义是指其在精神和高尚行为上的拥有。贵族精神的高贵之处,那就是干净地活着,优雅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他不会为了一些眼前的现实利益,去背信弃义,去不择手段。基于这样一种意义上来讲,精神的贵族和所谓富有之人应该是没有关系的。精神的贵族不一定富有,富有之人不一定是贵族。因为这种贵族精神不是用钱可以买来的。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先锋精神”“合作意识”“自律精神”“贵族精神”等相关话题的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把栏杆拍遍
梁 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惟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美文佳作欣赏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掠,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二十几岁的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快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山,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
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惟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这是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就读过的那首著名的《菩萨蛮》。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可能燃烧,可能炸响,可能振聋发聩。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
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
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苗草。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赏评】 “阑干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阑干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阑干拍遍”。在词人把阑干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奈、等待、企盼……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这篇充满阳刚之气的人物评传体散文,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联想丰富;以评带传;善用对比。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