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第3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第8课 柳永词二首
鉴赏宝典
抑 扬
抑扬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抑先扬、欲扬先抑两种。
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并赞美贾生的才华。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再举个欲扬先抑的例子。如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两句突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又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考生在遇到此类表达技巧的时候,就要仔细分析诗人扬抑的对象,不要歪曲了本意。
课堂互动探究
艺术特色鉴赏
写作素材积累
第八课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面对着。
刚刚。
承受。
年复一年。
情意。
将近,大约。
吹奏。
图,名词作动词,绘成图画。将,用在动词后的语气助词。
三、名句默写
①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③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参差十万人家。
⑤_____________,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⑥重湖叠 清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杨柳岸晓风残月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云树绕堤沙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四、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_______,字景在。后改名永,
字_______,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
人称他为_________,排行第七,也
称______。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景祐进士。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有词集《_________》。
三变
耆卿
柳屯田
柳七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乐章集
2.资料链接
(1)诗体浅说
因与音乐关系密切,词又称“歌词”“曲子”;因句式错落,是诗的变体,又称“长短句”或“诗余”。作者按调填词,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平仄和韵式均有规定。
(2)词的标题、词牌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词的标题,揭示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
(3)词的分类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五十八字以内,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而长调是九十一字以上。例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共四十六个字,就属于小令,而《蝶恋花》共六十字,则为中调,《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属于长调。
(4)词的流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代表作品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内容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如何理解《雨霖铃》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
【提示】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的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提示】 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烟波,伴随情人左右。上片写离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催发,相看泪眼,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离别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3.《望海潮》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此词通过对杭州繁华美丽景象的铺叙、描写,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抒发了词人对杭州城的赞美、艳羡之情,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4.《望海潮》一词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提示】 ①从地理位置上看:位置优越,风景优美是形胜之地。②从历史传统上看:是江南名城,自古以来便是繁华富庶之区。③从自然景观上看:街巷河桥、钱塘江堤、西湖山色、美不胜收。④从市井面貌上看:一派商业繁荣,民殷财阜的景象。⑤从百姓生活上看:人烟繁盛,市民殷富,百姓嬉戏。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堪称柳永词的千古绝唱,特别为人们所欣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来代表柳词,原因在于这两句词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典型意象,词中哪三个意象表现他这次的愁怀?请从词句中找出并作分析。
【名师点拨】 杨柳、晓风、残月。
柳,是寄别之物,自汉代始古人便有折柳赠别之俗。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意,中国古典诗词中“柳”意象在表赠别的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例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送别”,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吴文英《唐多令》“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风,在古人的眼中,是最能触动离愁别恨的事物,尤其是秋风,更是离愁、忧怨、感伤的“愁种子”。晓风,指清晨的凉风,因为前面已交代了“冷落清秋节”,故此处,指深秋的凌晨清冷微带寒意的风,“自古逢秋悲寂寥”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残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月缺难圆,人别难聚,再加上凉风习习,作者不禁黯然神伤,自然更觉寒意袭骨,凄凉悲伤。
6.如何理解《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
【名师点拨】 这是用典型景物来表现杭州水色山光之美丽。桂子,即桂花。桂花与荷花本非一时花木,但作者为了写景,铺叙的需要,便打破了时序的界限,使人忘记了桂子、荷花的不同时,一想到杭州风景便是岸上的“三秋桂子”,水面“十里荷花”,使人如见如嗅,色香一片,陶醉在美丽的花丛中。
[细剖·深析]
[楼主]
一向自负的柳永对科举失败满腹牢骚,于是写成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的年轻气盛和狂傲在歌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科举失败后的压抑心情得以十分痛快地发泄。就是因为这次的一时口舌之快,柳永后来的仕途变得坎坷多舛。
你是如何看待柳永的这种做法的呢?
[沙发]
柳永经历的这一过程,大有散打相声李伯清大师关于他乘汽车所发出的经典语言的气势:“你不搭,老子还不坐!”很多年轻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因逞一时口舌之快,后来却用一生的精力和努力来还这份“语言债”,我认为不值得。
[板凳]
柳永再次参加公选,顺利过关,可是入围者名单送到宋仁宗手里,最高领导朱笔轻点,一下子就把柳永的名字抹掉了。柳永就为自己一时之快,断了仕途,多不划算。关键是最高首长对自己印象不好,要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恐怕就很难了。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千万不要给你领导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尤其是能决定你前途命运的主要领导。一旦不好的印象形成,要想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也许得等到领导易人。
[三楼]
是啊,在世上做人必须“忍”字当头,可是要让柳永“忍”,那他就不是柳永了。正是因为柳永的率真、才情才让他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为流行音乐界的泰山北斗。民间对柳永的超级崇拜和上层对柳永的极度不屑,奇特地混杂在柳永身上,让他在自己的时代从来就是个争议人物。今天,诵读柳永词作的人不管喜欢不喜欢,没有不把他当作一代词家宗师的。但是,柳永死后,在元代撰写的《宋史》上,连柳永的传记都没有。
《雨霖铃》(寒蝉凄切)
1.情景交融
“寒蝉”一句,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都门”“长亭”再加上“骤雨”,景物清晰,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的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
艺术特色鉴赏
2.虚实相济
上片“念去去”二句,写的是眼前的实景实物实情,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则是虚写。
《望海潮》(东南形胜)
1.铺叙巧妙,词情淋漓
词一入笔从“东南形胜”大景写起,大范围定下,接着范围缩小至“三吴都会”,最后点题“钱塘自古繁华”。接着进一步描写杭州。
2.音律谐婉,语意妥帖
“夸”字落脚,显得音响动人。“千骑”三句,写投赠之人虽富贵却不忘山林,依旧书生本色,避免了投赠诗词的阿谀与庸俗。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雨霖铃》这首词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入,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随堂练笔
请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扩写成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以表达悲伤离别之情。
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开发
第一次科举考试失败,柳永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名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宣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但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
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妓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幸运与不幸”“兴趣爱好”“理想与现实”等相关话题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葛剑雄网上晒复旦图书馆“账本”
2011年3月17日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将2009年图书馆的经费开支“晒”在网上的消息最近突然“暴热”。
葛剑雄:这样做是自己救自己
“公务接待费(含外宾、内宾及退休人员招待费):6.72万元;日常业务费(含通借通还运书费、自助复印、厕所卫生用品等):61.90万元;电话费:3.30万元……”在复旦大学网站上公布的2009年度图书馆经费使用情况支出分类表中,列着这样几栏。
他介绍,图书馆购买图书有回扣一直以来是行业惯例。出版社卖书给书商会打折,书商卖书给图书馆也会打折,“如果一年购书上千万,回扣20%,即便有些书是实价的,每年产生的回扣也可能有几百万。到我这里,花多少钱买就开多少钱的发票,不拿一分钱回扣,不做虚账”。2010年,他索性主动将2009年图书馆经费使用明细“晒”在网上。
他还表示,等结算清楚,经过有关程序后,他还会将2010年的账本公开上网。
“我这样做也是自己救自己,花多少钱开多少钱的发票,安全。”葛剑雄说,“公开经费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充分和读者沟通,让大家知道我从校长那里拿到多少钱,消除不必要的误解。”
葛馆长“晒账本”的做法需要勇气,但愿这个先河能带动更多的高校逐步推进账务公开。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信息公开”“防腐之道”“明智之举”等相关话题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读柳永(节选)
梁 衡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
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
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
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美文佳作欣赏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音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
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
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他终日出入歌馆妓楼,交了许多歌妓朋友,许多歌妓因他的词而走红。她们真诚地爱护他,给他吃,给他住,还给他发稿费。你想他一介穷书生流落京城有什么生活来源?只有卖词为生。这种生活的压力,生活的体味,还有皇家的冷淡,倒使他一心去从事民间创作。他是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这种扎根坊间的创作生活一直持续了17年,直到他终于在47岁那年才算通过考试,得了一个小官。歌馆妓楼是什么地方啊,是提供享乐,制造消沉,拉你堕落,教你挥霍,引人轻浮,教人浪荡的地方。
任你有四海之心、摩天之志,在这里也要消魂烁骨,化作一团烂泥。但是柳永没有被化掉。他的才华在这里派上了用场。成语言:脱颖而出。锥子装在衣袋里总要露出尖来。宋仁宗嫌柳永这把锥子不好,“啪”的一声从皇宫大殿上扔到了市井底层,不想俗衣破袍仍然裹不住他闪亮的锥尖,这真应了柳永自己的那句话:“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在复苏繁荣。
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恩格斯论欧洲文艺复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市井这块沃土推拥着他,托举着他,他像田禾见了水肥一样拼命地疯长,淋漓酣畅地发挥着自己的才华。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
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
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
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
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马齿徒增,虚掷一生了。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节选自《当代》)
【赏评】 《读柳永》是著名作家梁衡写的一篇历史人物传记散文。文章通过对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生平遭际的概述,将人物放在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理性的评判,高度肯定了柳永在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并得出了“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的精辟结论,由此揭示做人成事的道理。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