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甄别
教材分析
“信息甄别”是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三单元信息安全和甄别中第一节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以理论为主的,实践部分主要在于学生能够学会根据信息甄别的方法进行信息判断。我应该在理论知识方面设计的生动有趣一些,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在本册前一单元中,学生学习过了网上冲浪的相关知识,对于网络也不陌生,因此学习本单元内容会相对简单一些。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多地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
学情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由幼稚向成熟转变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的他们童心玩念依旧旺盛,厌学情绪渐渐滋生,自我管理逐渐变难。针对这样心理特征的学生,我应该注意将课堂设计的生动活泼,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加以引导,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与此同时,也要注意课堂纪律的管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到生活中信息甄别的重要性,学习信息甄别的四种常用的方法。
能力目标:在掌握信息甄别的四种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巧妙的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遇到各种案例时,懂得如何处理,如何判断,正确进行甄别。
情感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拥有深入探究信息甄别的求知欲望。在平时生活中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主动甄别信息,摒弃不良信息,并且能够自发地影响身边更多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甄别的重要性,学会信息甄别的方法。
难点:理解信息甄别的四种方法,能够巧妙的应用在生活中。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采用教师讲解为主,学生配合回答为辅的问题驱动教学法。
教学过程(40分钟)
1、导入新课(4分钟)
上课后,教师将之前上课所用的课件打开,向学生展示第一页幻灯片的内容,提问:网络中的信息都是真实的吗?由学生进行讨论,给出讨论结果及论据。然后教师将幻灯片切换到第二页,引入百度竞价风波事件,简单向学生阐明,突出百度这样让大家信任的搜索引擎中的信息都不一定是最真实的反应,何况其他呢?以此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信息甄别。
2、讲授新知(33分钟)
这个过程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法,让学生从回答问题中学会信息甄别。
问题一:判断一组图片(5分钟)
教师依次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这些图片都会给学生造成一些错觉,每一张图片都点名一些学生来进行回答判断是什么,并且说明判断的理由。教师并不需要给出正确答案,但是重点要学生明白结论:眼见不一定为实?要学生说明判断理由,就是锻炼学生甄别的能力,同时也反应了信息甄别的重要性。如果不加以甄别,就会被表象所蒙蔽。
问题二:四个故事的判断(14分钟)
教学的第二部分为信息甄别的方法。课件中也将一一展示。
方法一:不要盲目地相信得到的信息,要向权威机构核实。下面配有一段小故事,也是生活中的实例。故事向学生展示后,要学生回答,故事中主人公是怎么样去甄别信息的,向那些权威机构进行了核实?
方法二:根据信息来源途径判断。下面同样配有一段小故事。故事向学生展示后,同样要学生回答,故事中信息的来源途径是什么?主人公没有认真核实后出现了什么后果?
方法三:根据原有经验判断。展示了所罗门的一个案子事例。提问学生:故事中那些部分是原有经验?明白积累经验并且运用的重要性。
方法四:多渠道的获取信息。展示了日本情报专家大庆油田位置的典故,这个典故并不完整,教师在课堂上还需要加以补充。提问学生日本通过了那些渠道获取信息?
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学生在阐述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懂得如何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问题三:说说你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被骗”的情况,也可以是听说的或者是在网络上遇到的。(9分钟)
?? 这个问题学生可能需要思考的时间,所以给4分钟进行思考,并且分组讨论。
讨论结束后,选3-4组代表进行阐述,阐述遇到的情况,说说在学习了信息的甄别方法之后你又会怎样去判断和处理?(这样的设置可以带动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实践理论的联系强度,对于知识的掌握很有帮助。)
问题四:讨论了这么久的生活中的信息甄别,最后回到我们熟悉的网络中来,要学会信息甄别,也需要有甄别的意识。那你们认为该如何对待网络上的信息,该如何来进行文明上网?(5分钟)
先由学生自由发挥如何文明上网,让他们畅所欲言,先有自己的想法,这样在讲网络文明公约时,更容易引起共鸣,得到他们的认同。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先播放一段网络文明公约的视频,然后再以文字的方式,将公约展示出来,让学生学习。
3、教学总结(3分钟)
?? 教师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次总结,同时对于刚刚回答问题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表扬他们的突出点。鼓励学生多学习,上课主动思考,积极回答。同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自发地影响身边的同学朋友,做到文明上网,健康生活。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信息甄别的重要性,学会一些常见信息甄别的方法,懂得在生活中巧妙地运用,自主做到文明上网,自发地影响身边的人。从教学过程来看,故事性比较强,能够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分组练习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去学习知识,跟上大家的步伐,激发求知欲望。通过多次实践以及教师的讲解,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点,也能够使学习更加有趣,不会有厌学心理。这对于刚刚接触信息技术的初中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可以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