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一地理课件:2.3大气环境之C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湘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高一地理课件:2.3大气环境之C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湘教版必修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0-27 19:5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日本气球是如何飘到美国的?
1942年,日本搞了一次风战,根据日本军事气象学家荒川秀俊的建议,日本“动员”学生制作“气球风船”,使用定时装置携带燃烧弹顺着高空飘(日本领土大部分在30—45°N,40—60°N),两三天飘到美国后降落,使得美国森林大火此伏彼起,防不胜防。美国政府莫明其妙,为捉拿纵火“怪客”,曾派大批妇女去森林里昼夜监护。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理想环流.swf
请观察分析:
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如果只考虑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冷热不均,不考虑地转偏向力作用,则全球的大气运动就是一个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完成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
冷热不均会形成热力环流,赤道和极地之间冷热不均,会形成类似的热力环流吗
(单圈环流):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三圈环流.swf
请观察分析:
与闭合的环流相比,三圈环流的成因新增了什么因素
各气压带的成因是什么
各气压带之间形成什么风带
——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形成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
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
热力因素: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因素: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压带:四高三低,相间分布;
风 带:南左北右(偏)
南北对称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00N
00
北极
P52活动2: 把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转绘到以北极为中心的半球投影图。
地图册P24
风带移动.swf
请观察分析: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什么而移动
气压带风带移动对30°~40°大陆西岸地区的气候有何影响
详解
1、全球的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 2、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使30°-40°大陆西岸地区冬季受西风影响而温和湿润,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形成独特的地中海气候;

30 °
60 °
90 °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压带
(雨)
(干)
(干)
(湿)
(雨)
(干)
(干)
五、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小结:
气压带
高压——下沉气流——干燥——降水少
低压——上升气流——湿润——降水多
风从大陆吹来——降水少
风从海洋吹来——降水多
风带
风从高纬吹向低纬:冷干
风从低纬吹向高纬:暖湿
五、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直接影响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气流运动 对气候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纬100之间
上升
湿热(对流雨)
南北纬600附近
南北纬300附近
两极附近
上升
下沉
下沉
温湿(锋面雨)
干热
冷干
风带 分布 风向 对气候影响
北半球 南半球
低纬信风带
中纬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赤低与副高之间
东北风
副高与副极低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
副极低与极高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
东南风
干热
热力因素
动力因素
动力因素
热力因素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副极地低压
低压
高压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副极地低压
高压
低压
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
为什么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400以南的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