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6.2密度
教学内容: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计算
教材简析:“密度”这节是初中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慨念,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它在本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难点:密度公式的理解、应用
教(学)具准备:天平砝码、两个体积不同的正方体木块、两个体积不同的正方体铝块、体积相同的肥皂和泡沫塑料块,两个同样的矿泉水瓶、水、酒精
、两个同样的烧杯、刻度尺。
教学过程
自我修改
复习提问
如何比较甲乙两同学运动的快慢?
速度的定义、公式是什么?
进行新课
演示实验:
把体积相同的肥皂和泡沫塑料块用白纸包好,怎样判断那一块是肥皂?
在两个相同的矿泉水瓶内装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通过什么来判断哪一瓶内是水?哪一瓶里是酒精?
这两个体积不同的铝块,哪一块铝块的质量大?为什么?
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个正方体木块的边长,计算体积;用天平测出他们的质量
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个正方体铝块的边长,计算体积;用天平测出他们的质量
用天平分别测出50ml、100ml水的质量
表格
质量m/g体积v/cm3m/v(g/cm3)木块15100.5木筷210200.5铝块127102.7铝块254202.7水150501水21001001
分析数据,在坐标系中画出m--v图像,得出结论
结论: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
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
不同。
2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密度
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ρ=m/V
单位:千克/米3、克/厘米3;1克/厘米3=103千克/米3。
密度表
查密度表,知道不同的物质密度的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x103kg/m3,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0x103千克
(2)了解固体、液体、气体密度大小的规律
(3)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如:冰与水
三、密度的应用
1、求物体的质量
课本P115页例题
求物体的体积
例题:已知冰的密度为0.9x103kg/m3,一块体积80cm3的冰全部熔化成水后,水的体积是多大?
四、小结(略)
此处教师使用手写
总结结论
教师板书结论
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性质,引入密度定义
查密度表
引导分析
教学反思: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帮助学生理解密度的定义。
主备人:臧欣彦
使用人:
格式:
纸张:A4
字体字号:宋体,小四,行间距20。页边距上:25,下25,左25,右25.
要求:
教学设计不要过于复杂,页数可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3到5页,另外教学设计突出以教材为主,突出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