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娃娃真幸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沪教版 新课标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第三单元第2课《彝家娃娃真幸福》
[教学分析]
《彝家娃娃真幸福》是一首根据彝族民歌音调创作的儿童歌曲,作品通过对彝家娃娃在喜庆佳节中狂欢歌舞这一生活侧面描写,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彝族儿童的幸福生活。歌曲为2/4拍,五声d羽调式,一段体结构,歌词简洁形象,旋律欢快跳跃,生动地描绘出一群天真可爱的彝家娃娃身着节日盛装,在山寨空旷的青草坪上尽情歌舞的动人场景。
[学情分析]
低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好奇心强,整堂课程围绕,,学生年龄特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充分的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旨在让学生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面向全体学生,引导个体发展,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以及激发出来的创造能力。音乐实践性体现的很完美,情感的渗透也是潜移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运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
过程与方法:能主动参与彝族歌舞的表演,体验彝家娃娃的幸福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对少数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感受彝族音乐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听辩音的高低,感受旋律的起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电子琴;
3、红绸子、磁性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律动激趣
(同学们随着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拍手进教室)。
师: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是一-《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还看到了穿着不同服饰的民族兄弟。咦,同学们你们是什么民族呢?那除了汉族外你们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呢?
师:你们知道彝族吗?下面和老师一起走进彝族,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吧。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的图片展示,学生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二、自主探究,学唱歌曲
过渡语:彝族不仅人美、景美、服饰美,而且歌声也特别甜美,听,彝族小朋友用歌声在欢迎我们呢。
1、完整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板书课题《彝家娃娃真幸福》
教师范唱。提问:歌曲中多次唱到一个词是什么?
师:在热情欢快的彝族歌曲中常常用到“阿里里”这个衬词,它最能表达彝家娃娃的快活心情。
学习歌曲
教师教唱,学生用“1a”随琴模唱歌曲旋律。
学生随琴轻声模唱旋律(重点练唱第三乐句)
有节奏朗读第一段歌词。
教师唱旋律,学生模唱歌词。
师生接龙唱、分组唱、男女生接唱,启发学生用“眉开眼笑轻轻唱”。
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乐段,同桌之间小声演唱,互相
聆听、评价。
5、歌曲处理
(1)再次聆听歌曲,歌曲中有几个“阿里里”,找出四
个“阿里里”的高低位置。
师:同学们,虽然这四个“阿里里”长的一模一样,可是它们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住在山脚下的,有住在半山腰的,还有住在山顶上的,看看谁能把它们送回家。仔细听,答案可在老师的歌声中。
(2)练唱四个“阿里里”的音准,指导学生用轻巧、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阿里里”。
[设计意图:听辨四个“阿里里”的音的高低是本课的难点,设计游戏“送它们回家”,抓住了低段学生乐于助人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积极认真的聆听、分辨,困难迎刃而解。]
6、分组表演唱,互相聆听、评价。
7、全班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模仿、比较、身势等多种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三、创编表演,体验情感
过渡语:彝家娃娃不仅会唱歌,而且还特别会跳舞,一起去看看他们是怎样欢歌起舞的?
介绍彝族《火把节》
师:彝族舞蹈和我们跳的舞蹈有什么不一样?
指导学生有节奏的舞动红绸。
4、老师示范彝族舞蹈动作,同学们找动作规律。
5、播放《彝家娃娃真幸福》音乐,师生共同表演彝族歌舞。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篝火晚会,让学生来体会、感受彝族音乐文化的魅力,更希望同学们能热爱我们的民族艺术。]
四、畅谈收获,音乐拓展
同学们,在欢快的彝族歌舞中,我们的这堂课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了解了彝族的文化,唱会了彝族的民歌,还参加了彝族盛大节日《火把节》,你们开心吗?让我们继续前行,一起去了解更多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感受我们国家的大好河山。
[教学反思]:
《彝家娃娃真幸福》是一首根据彝族民歌音调创作的儿童歌曲,歌词简洁形象,旋律欢快跳跃,生动地描绘出一群天真可爱的彝家娃娃身着节日盛装,在山寨空旷的青草坪上尽情歌舞的动人场景。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并没有给孩子灌输太多民族文化的概念,而是提供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欢快,体会彝家娃娃的幸福。课后我对本课的成功与不足进行了反思和梳理:
一、变化聆听 层层推进
本课从导入到学习歌曲环节,设计了五、六次不同要求的聆听,例如:律动中感受歌曲节奏、视听结合体会歌曲情绪、教师范唱数数“阿里里”、游戏聆听辨别音的高低等等,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知不觉对音乐有了整体的把握,歌曲未唱已深入人心。
二、师生接唱 化难为易
在歌曲教学时,我采用了师生接唱这一形式,在接唱六次(包括交换接唱)的过程中,巧妙地将歌唱状态、歌唱要领、歌唱情绪循序渐进地融入当中,化难为易,让学生准确地把握音的高低,轻松地掌握旋律起伏,顺利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三、创设情境 传递激情
在拓展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彝族音乐文化,我为学生创设篝火晚会的情境,同学们围成两圈,里圈的同学舞动红绸,像熊熊的烈火,外圈的同学和我一起手拉手载歌载舞,欢度火把节。孩子们在欢乐中感受彝族风情,在享受体验参与的快乐,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四、小小心思 精彩倍出
心思一:使用激光翻页笔,免去了学生与电脑之间的来回跑动,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自如操控课件,老师可以全身心关注学生。
心思二:自制彝家娃娃道具,彝家娃娃与学生互动,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在歌词教学和歌曲处理时是发挥巨大功效。
心思三:本课最后环节,当老师带上彝族手链时,学生惊叹地说:“好美呀!”同学们仿佛拉着彝家姑娘的手,围着篝火欢歌起舞。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在课堂中如果更能关注学生的生成,能根据时间、学情的变化灵活调整教学组织形式,就是一堂更为人性的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