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文言文阅读(含比较)2020年全国中考真题汇编(6)
(130套真题抽取)
2020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出师表(节选)
①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遣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朴阙漏,有所广益。
②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来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狗猛酒酸
①宋人有酤①酒者,升概②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③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④,而狗迓⑤而齕⑥人,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②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齕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⑦,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注】①酤:卖。②概:这里是“量”的意思。③县:同“悬”。④酤:买酒。⑤迓(yà):迎。⑥齕(hé):咬。⑦胁:受挟制。
8.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此皆良实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
(4)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答案】8.
(1)忠良诚实的人(2)痛心、遗憾(3)有的人(4)想要
要。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2)这就是(你的)酒变酸而卖不掉的原因。
【9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1)重难点词语有:是以,因此。简拔,选拔。遗,给予。
(2)重难点词语有:所以,……原因。
10.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
不
售
酒
酸
怪
其
故
10.
然不售/酒酸/怪其故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句话的大意是:然而没有人来买酒,时间一长酒都变酸了,(卖酒者)感到迷惑不解。故停顿是:然不售/酒酸/怪其故。
11.
概括甲文①②段的主要内容。
11.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举荐人才。(或答:诸葛亮在出征前作内政上和军事上的安排,意思对即可)
【11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通读甲文①②段,根据“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可知,第①段主要给陛下推荐内政人才;根据“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可知,第②段主要给陛下推荐军事人才。故甲文①②段的主要内容是:诸葛亮在出征前作内政上和军事上的安排。
12.
乙文用__________________写法,通过一个小故事,揭示了君王要“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用甲文中语句回答)
12.
(1).
类比(或设喻说理);
(2).
亲贤臣,远小人。
【12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和写法的理解。根据“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
2020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10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④,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①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篮舆(yú):竹轿。④天宇开霁:天空晴朗,④雷峰: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月色入户
(2)但少闲人
(3)以书邀余
(4)谒辨才于朝音堂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濯足于惠因涧
尝射于家圃
B.得支径上风篁岭
横柯上蔽
C.殆非人间之境
马之千里者
D.明日乃还
乃不知有汉
7.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2分)
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
(3)(我们)在龙井亭休息,舀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
8.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之景,但写景观察的角度不同,请作具体分析。(2分)
(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以知道,【甲】文从视觉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0年中考试卷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6—10题。(13分)
【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二】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①,斩②而射之,通于犀革③;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④,镞而砥砺之⑤,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不揉自直:不须人力加工,它就是挺直的。②斩:用刀砍下来。③革:兽皮。
④栝(guā,箭尾)而羽之:(如果)把箭尾削得尖一点,再在它上面安上羽毛。⑤镞(箭头)而砥砺之:安上箭头,再把它打磨打磨。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知其旨也(心意)
B.不知其善也(它)
C.岂可及乎(赶上)
D.汝何好乐(音乐)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有误,旨:味美;
B.有误,其:它(的);
C.正确;
D.有误,乐:爱好。
故选:C。
7.下列句中加点词与“镞而砥砺之"中“镞”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D.若士必怒……天下缟素
故选:D。
8.与例句中“相”的含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两项是(2分)
例句:教学相长也
A.刮目相待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伯乐善相马
D.相映成趣
9.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事(或我问你的不是这件事)。
②重点词:其,它,指箭。益,更加。句意:箭射进去不是更深了吗?
(4)①我不是问你这件事(或我问你的不是这件事)。
②箭射进去不是更深了吗?
10.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各比喻什么?(3分)
(1)南山有竹,不揉自直。
(2)栝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人不益深乎?
(5)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能力。①“南山有竹,不揉自直”的句意是: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子路以此来比喻只要素质(天赋)好,不学习也照样优秀(能干)。②“栝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的句意是:如果在箭尾安上羽
内蒙古通辽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
四、文言文阅读(完成8-11题,共14分)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为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白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渣重积的样子。
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岂不诚为大丈夫哉
②以顺为正者
③被发行吟泽畔
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解答】(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
时势变化改变(自己)
(9)(他们)一发怒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
②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能够随世俗的变化而改变。(或者:圣人不拘泥于外物,能够随时势变化改变(自己))
10.【甲】文中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
(10)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不能被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11.屈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在“举世混浊”时却独自“怀瑾握瑜”,正如孟子所说“
”(用甲文中的语句作答),最后因不愿“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自投汨罗而死,这也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所说“
”。请你另举一例历史上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事例。
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誓死不降元。示例二:苏武持节牧羊终归汉。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中考语文试题
(四)阅读【甲】【乙】两篇短文,完成23-27题。(16分)
【甲】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史记》)
【乙】上①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②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③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④。”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⑤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⑥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擢:提升。③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④流:把犯人放还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⑤布:昭示。⑥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23.用“/”划分句子停顿。(划两处)(2分)
上
以
选
人
多
诈
冒
资
荫
敕
令
自
首
不
肯
者
死
23.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肯者死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读。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再根据句意句读。这句话的意思是: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根据句意,正确的断句为: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肯者死。
2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介胄之士不拜(
)
(2)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
(3)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
(4)天下无冤狱(
)
24.(1)盔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披甲戴盔
(2)一定
(3)愤怒
(4)案件
【2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及通假字、古今异义。“介胄”,名词动用,本义盔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披甲戴盔;“固”,多义词,此处作“一定”理解;“狱”,古义异义,古义是案件,今义监狱,这里取古义。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胜败乃兵家常事
B.居无何
居功自傲
C.据法应流
据理力争
D.复断之以法
无价之宝
25.C
【25题详解】A.才/表判断,是;
B.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当,任;C.根据/根据;
D.代词,他/助词,的;故选C。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2)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26.(1)于是,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
【2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1)乃:于是,就;以:任命,派;为:做;军:名词动用,驻军。(2)卿:你;欲:想;守法:遵守法律;失信:失去信用,即说话不算话。
27.【甲】【乙】两文塑造的人物,你更欣赏谁?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4分)
【27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及语言表达。
甲文:周亚夫,是治军严整、忠于职守、刚直不阿的真将军。文帝,是一个明君,善识人才,知错善改。乙文:戴胄,是一个刚直不阿、忠诚耿直、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唐太宗,是一个善于纳谏、知错善改的明君。
从以上人物中任选一个,写出自己欣赏的原因即可。示例一:我更欣赏戴胄。他为人耿直,在太宗因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想要杀他时,戴胄敢于跟皇帝据理力争,犯颜执法,是一个刚直不阿的人。示例二:我更
欣赏唐太宗。作为君王,在愤怒之时依旧能听进臣子的劝谏,面对耿直的大臣,能克己,不动怒,是个明君。
2020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17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豫让①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②。何也?观其漆身吞炭③,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斩衣三跃④,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告,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选自方孝孺《豫让论》,有改动)
[注释]①豫让:战国时晋国人。最初投于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门下,因为不得重用而改投智伯门下,智伯对他十分器重。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曾两次计划为智伯报仇,均未成功。②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可惜他这样死的方式还存在不忠的成分。③漆身吞炭:豫让第一次行刺未遂,赵襄子把他释放了,但他继续图谋为智伯报仇。他将全身涂上漆,吞下火炭,改变自已的容貌声音,准备第二次行刺。④斩衣三跃:第二次刺杀未遂后,豫让被赵襄子的侍从包围,无奈之下,他请求赵襄子将衣服脱下来让他刺几剑以成全他,刺完后伏剑自杀。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实是欲界之仙都
B.富贵不能淫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C.让之死固忠矣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及观斩衣三跃
及鲁肃过寻阳
10.D评分:共3分。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一怒而诸侯惧
溪深而鱼肥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C.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D.观其漆身吞炭
其真无马邪?
11.B评分:共3分。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12.
(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评分: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3.请用“/”给文中划线语句断句,限断一处。
(2分)
谆谆然而告之曰
13.谆谆然/而告之曰
评分:共2分。
14.甲乙两文都是议论性文章,观点鲜明破中有立。孟子首先批驳了无原则顺从的(1)“
”(用原文语句回答)
,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方孝孺认为,“国士”即(2)“
”(用原文语句回答)。“大丈夫”“国士”都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之不懈奋斗,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时代要求不同,“国士”的内涵会各有侧重:唐代“国士”可能侧重于建功立业,元代“国士”可能侧重于民族气节,今天的“国士”可能侧重于社会责任与担当。(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出现了为国家分忧、为医学奉献、为患者服务的“国士”,请你写出其中位,并简述其事迹。(5
分)
14.
(1)妾妇之道
(2)济国之士.
(3)人物:钟南山(李兰娟)事迹
:略
评分:共5分。第(1)(2)小题各
1分;第(3)小题3分,人名1分,事迹2分,具体事迹或概括事迹均可。,
2020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
(三)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使令公就试。公-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释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①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②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闲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柱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谋厚,正可为东宫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③。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选自沈括《梦溪笔淡》)
[注]①燕:通“宴”,
四中:内廷中,③体;体苑.规矩,
12.下列与“上极爱其不隐”句中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欲穷其林
B.其一犬坐于前
C.俟其欣悦
D.其如土石何?
12.
(3分)C
13.下列与“上面谕除授之意”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3分)
A.固以怪之矣
B,主人日再食
C,富贵不能淫
D,军霸上
13.
(3分)B
14.翻译下面句子。(3分)
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14.(3分)晏殊这时很穷,不能出去玩乐,独自在家呆着,与兄弟探讨学习。
15.皇帝授予晏殊东宫官的理由是什么?
(3
分)
15.
(3分)谨厚诚实。
2020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文言文,回答6-10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选自司马迁《项羽本纪》,有改动)
【注】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②项梁;项羽叔父。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汝之不惠
②何苦而不平
③惧其不已也
④不足学
【解答】(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山不加增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辍耕之垄上
C.以残年余力
何以战
D.其如土石何
屠自后断其股
(7)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
故选:C。
8.下列各项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忌不自信。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南冥者,天池也。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文言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
故选:D。
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固,顽固。彻,改变。句意: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②重点词:略,一点。竟,结束。句意: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
(9)①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②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
10.简析愚公成功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并谈谈启示。
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2020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过广陵,入洞庭,浩倍荡荡,四无涯涘。晚见红日落于水内,次早见炬火然灼水面,渐望渐高,乃明星也。吾游行天下,山吾皆以为卑,水吾皆以为狭,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物何大何小,因其所大而大之,则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莫不小。
苏子瞻曰:“覆杯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其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①之间,有方轨②八达之路乎?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犹杯水也;舟犹芥也,人犹蚁也,吾乌③知蚁之附芥,不以为是乘桴④浮海耶?其水涸而去,不以为是海变桑田耶?四海虽广,应亦有涯,目力不至,则望洋而叹。因所大而大之耳。”今在洞庭,吾目力穷焉,即以为洞庭为吾之海可也。
(选自《虞初新志》)
【注】①俯仰:表示时间短暂。②方轨:两车并行。③乌:怎么。④桴:小竹筏。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南极潇湘
极:到达
B.薄暮冥冥
薄:迫近
C.春和景明
景:景色
D.沙鸥翔集
集:停息
【解答】(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BD.正确;
C.有误,句意为: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景:日光。
故选:C。
7.下列句子中,加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渐望渐高,乃明星也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
D.蒙乃始就学
渐望渐高,乃明星也”中的“乃”是动词,表示判断,可译作“是”;
故选:A。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选自《岳阳楼记》,其作者是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两文都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有音乐美。
C.乙文引用苏轼讲的故事,意在表明虽然洞庭浩瀚,但不能因为认识有限而感叹自身渺小。
D.两文在写法上都是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甲文重在劝勉言志,乙文重在阐发哲理。
(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梳理材料内容,根据平时积累和对材料的理解,找出
故选:D。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非
果
卑
果
狭
也
目
能
穷
其
所
至
则
小
之
矣。
(10)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文言文阅读(含比较)2020年全国中考真题汇编(6)
(130套真题抽取)
2020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出师表(节选)
①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遣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朴阙漏,有所广益。
②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来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狗猛酒酸
①宋人有酤①酒者,升概②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③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④,而狗迓⑤而齕⑥人,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每次卖酒都量得很公平,对客人殷勤周到,酿的酒又香又醇,店外酒旗迎风招展高高飘扬。然而却没有人来买酒。时间一长,酒都变酸了。(卖酒者)感到迷惑不解,于是请教住在同一条巷子里的长者杨倩。杨倩问:“你养的狗很凶吧?”卖酒者说:“狗凶,为什么酒就卖不出去呢?”杨倩回答:“人们怕狗啊。大人让孩子揣着钱提着壶来买酒,而你的狗却扑上去咬人,这就是酒变酸了、卖不出去的原因啊。”
②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齕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⑦,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注】①酤:卖。②概:这里是“量”的意思。③县:同“悬”。④酤:买酒。⑤迓(yà):迎。⑥齕(hé):咬。⑦胁:受挟制。
国家也有恶狗。身怀治国之术的贤人,想让统治万人的大国君主了解他们的高技良策,而奸邪的大臣却像恶狗一样扑上去咬他们,这就是君王被蒙蔽挟持,而有治国之术的贤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
8.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此皆良实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
(4)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答案】8.
(1)忠良诚实的人(2)痛心、遗憾(3)有的人(4)想要
【8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都是忠良诚实的人。良实:忠良诚实的人。
(2)大意:没有哪次不对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感到痛心遗憾。痛恨:痛心、遗憾。
(3)大意:有的人让孩子揣着钱提着壶来买酒。或:有的人。
(4)大意:身怀治国之术的贤人,想让统治万人的大国君主了解他们的高技良策。欲:想要。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9.
(1)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
(2)这就是(你的)酒变酸而卖不掉的原因。
【9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1)重难点词语有:是以,因此。简拔,选拔。遗,给予。
(2)重难点词语有:所以,……原因。
10.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
不
售
酒
酸
怪
其
故
10.
然不售/酒酸/怪其故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句话的大意是:然而没有人来买酒,时间一长酒都变酸了,(卖酒者)感到迷惑不解。故停顿是:然不售/酒酸/怪其故。
11.
概括甲文①②段的主要内容。
11.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举荐人才。(或答:诸葛亮在出征前作内政上和军事上的安排,意思对即可)
【11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通读甲文①②段,根据“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可知,第①段主要给陛下推荐内政人才;根据“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可知,第②段主要给陛下推荐军事人才。故甲文①②段的主要内容是:诸葛亮在出征前作内政上和军事上的安排。
12.
乙文用__________________写法,通过一个小故事,揭示了君王要“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用甲文中语句回答)
12.
(1).
类比(或设喻说理);
(2).
亲贤臣,远小人。
【12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和写法的理解。根据“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齕人,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可知,乙文第(1)段主要叙述“狗猛酒酸”的故事;根据“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可知,乙文第(2)段主要分析“有道之士所以不用”的原因:“大臣为猛狗,迎而齕之”。从“夫国亦有狗”可以看出,乙文运用了类比(或设喻说理)的写法,以酤酒者因狗猛而酒变酸的故事类比国家因有奸臣导致君王被蒙蔽挟持的现象,揭示了君王要“亲贤臣,远小人”的道理。
2020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10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乙】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在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的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④,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①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篮舆(yú):竹轿。④天宇开霁:天空晴朗,④雷峰: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
???????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洗脚,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舀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房屋,灯火若隐若现,草木茂盛,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二更天的时候,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月色入户
(2)但少闲人
(3)以书邀余
(4)谒辨才于朝音堂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户:门。
②句意: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只是。
③句意: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书:信,书信。
④句意: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谒:拜见,拜访。
答案:
(1)①门;②只,只是;③信,书信;④拜见,拜访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濯足于惠因涧
尝射于家圃
B.得支径上风篁岭
横柯上蔽
C.殆非人间之境
马之千里者
D.明日乃还
乃不知有汉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于:在/于:在;
B.上:爬上/上:在上面;
C.之: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D.乃:才/乃:竟然。
故选:A。
(2)A
7.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2分)
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憩,休息。于,在。酌,倒。据,倚靠。(我们)在龙井亭休息,舀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
(3)(我们)在龙井亭休息,舀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
8.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之景,但写景观察的角度不同,请作具体分析。(2分)
(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以知道,【甲】文从视觉角度写出月色空明,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从“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可以知道,【乙】文从听觉角度写出夜晚环境的幽寂幽静。
(4)示例一:【甲】文运用定点观察,写出月色空明/空灵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乙】文采用移步换景,交代行踪游踪,写从普宁到寿圣院沿途的景色
示例二:【甲】文从视觉角度写出月色空明/空灵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乙】文从听觉角度写出夜晚环境的幽寂幽静。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0年中考试卷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6—10题。(13分)
【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一】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二】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①,斩②而射之,通于犀革③;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④,镞而砥砺之⑤,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不揉自直:不须人力加工,它就是挺直的。②斩:用刀砍下来。③革:兽皮。
④栝(guā,箭尾)而羽之:(如果)把箭尾削得尖一点,再在它上面安上羽毛。⑤镞(箭头)而砥砺之:安上箭头,再把它打磨打磨。
【二】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知其旨也(心意)
B.不知其善也(它)
C.岂可及乎(赶上)
D.汝何好乐(音乐)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有误,旨:味美;
B.有误,其:它(的);
C.正确;
D.有误,乐:爱好。
故选:C。
7.下列句中加点词与“镞而砥砺之"中“镞”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D.若士必怒……天下缟素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辨析能力。“镞而砥砺之”中“镞”用法是:箭头,名词活用作动词,安上箭头。
A.上:名词活用作状语,在上面;
B.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C.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D.缟素:白色衣服,名词活用作动词,穿丧服。
故选:D。
8.与例句中“相”的含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两项是(2分)
例句:教学相长也
A.刮目相待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伯乐善相马
D.相映成趣
(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教学相长也”中的“相”的意思是:互相。
A.相:表他称;
B.相:互相;
C.相:察看,判断;
D.相:互相。
故选:BD。
9.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吾,我,非,不是。句意:我不是问你这件事(或我问你的不是这件事)。
②重点词:其,它,指箭。益,更加。句意:箭射进去不是更深了吗?
(4)①我不是问你这件事(或我问你的不是这件事)。
②箭射进去不是更深了吗?
10.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各比喻什么?(3分)
(1)南山有竹,不揉自直。
(2)栝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人不益深乎?
(5)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能力。①“南山有竹,不揉自直”的句意是: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子路以此来比喻只要素质(天赋)好,不学习也照样优秀(能干)。②“栝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的句意是: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孔子以此来比喻学习可以使人有更大的发展(学习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才能)。
(5)①比喻只要素质(天赋)好,不学习也照样优秀(能干)。
②比喻学习可以使人有更大的发展(学习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才能)。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内蒙古通辽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
四、文言文阅读(完成8-11题,共14分)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为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白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渣重积的样子。
【乙】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岂不诚为大丈夫哉
②以顺为正者
③被发行吟泽畔
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解答】(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
②句意: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正:标准,准则。
③句意: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被:同“披“,披散。
④句意: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遂:于是,就。
(8)①真正,确实;②标准,准则;③同“披“,披散;④于是,就。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惧,害怕。安居,安静。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句意:(他们)一发怒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
②重点词:夫,句首发语词,表议论的开始,不译。而,表转折关系。句意: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能够随世俗的变化而改变。或者:圣人不拘泥于外物,能够随时势变化改变(自己)
(9)(他们)一发怒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
②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能够随世俗的变化而改变。(或者:圣人不拘泥于外物,能够随时势变化改变(自己))
10.【甲】文中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10)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根据【甲】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等语句概括为: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根据【甲】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以概括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根据【甲】文中“富貴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概括为:大丈夫不能被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
(10)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不能被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11.屈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在“举世混浊”时却独自“怀瑾握瑜”,正如孟子所说“
”(用甲文中的语句作答),最后因不愿“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自投汨罗而死,这也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所说“
”。请你另举一例历史上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事例。
(11)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屈原生活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时代,他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保持自己的节操志向。所以,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不得志,独行其道。他自投汨罗而死的行为也印证了孟子的“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在列举历史上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事例时,要注意人物与事件对应起来,准确无误。
答案:
?(11)不得志,独行其道???
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
示例一: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誓死不降元。示例二:苏武持节牧羊终归汉。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中考语文试题
(四)阅读【甲】【乙】两篇短文,完成23-27题。(16分)
【甲】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史记》)
【乙】上①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②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③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④。”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⑤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⑥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擢:提升。③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④流:把犯人放还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⑤布:昭示。⑥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乙文参考译文】:皇上因为兵部郎中戴胄为人忠心清廉公正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触犯圣颜而坚持执行法律,言辞像泉涌一样,皇上都听从他的,天底下没有冤案了。
23.用“/”划分句子停顿。(划两处)(2分)
上
以
选
人
多
诈
冒
资
荫
敕
令
自
首
不
肯
者
死
23.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肯者死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读。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再根据句意句读。这句话的意思是: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根据句意,正确的断句为: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肯者死。
2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介胄之士不拜(
)
(2)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
(3)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
(4)天下无冤狱(
)
24.(1)盔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披甲戴盔
(2)一定
(3)愤怒
(4)案件
【2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及通假字、古今异义。“介胄”,名词动用,本义盔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披甲戴盔;“固”,多义词,此处作“一定”理解;“狱”,古义异义,古义是案件,今义监狱,这里取古义。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胜败乃兵家常事
B.居无何
居功自傲
C.据法应流
据理力争
D.复断之以法
无价之宝
25.C
【25题详解】A.才/表判断,是;
B.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当,任;C.根据/根据;
D.代词,他/助词,的;故选C。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2)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26.(1)于是,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
(2)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
【2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1)乃:于是,就;以:任命,派;为:做;军:名词动用,驻军。(2)卿:你;欲:想;守法:遵守法律;失信:失去信用,即说话不算话。
27.【甲】【乙】两文塑造的人物,你更欣赏谁?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4分)
27.示例一:我更欣赏周亚夫。周亚夫治军严整、忠于职守。驻军细柳营,手下将士训练有素,军纪严明。这样的将军驻守边境,才能护一国安全。
示例二:我更欣赏文帝。作为一国之君,他识人才。慰问军队,在受到周亚夫以军礼待之时,不但不怒,反而从中识得周亚夫的真将军性格,并不断称赞。文帝堪称明君。
【27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及语言表达。
甲文:周亚夫,是治军严整、忠于职守、刚直不阿的真将军。文帝,是一个明君,善识人才,知错善改。乙文:戴胄,是一个刚直不阿、忠诚耿直、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唐太宗,是一个善于纳谏、知错善改的明君。
从以上人物中任选一个,写出自己欣赏的原因即可。示例一:我更欣赏戴胄。他为人耿直,在太宗因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想要杀他时,戴胄敢于跟皇帝据理力争,犯颜执法,是一个刚直不阿的人。示例二:我更
欣赏唐太宗。作为君王,在愤怒之时依旧能听进臣子的劝谏,面对耿直的大臣,能克己,不动怒,是个明君。
2020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17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豫让①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②。何也?观其漆身吞炭③,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斩衣三跃④,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告,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选自方孝孺《豫让论》,有改动)
[注释]①豫让:战国时晋国人。最初投于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门下,因为不得重用而改投智伯门下,智伯对他十分器重。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曾两次计划为智伯报仇,均未成功。②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可惜他这样死的方式还存在不忠的成分。③漆身吞炭:豫让第一次行刺未遂,赵襄子把他释放了,但他继续图谋为智伯报仇。他将全身涂上漆,吞下火炭,改变自已的容貌声音,准备第二次行刺。④斩衣三跃:第二次刺杀未遂后,豫让被赵襄子的侍从包围,无奈之下,他请求赵襄子将衣服脱下来让他刺几剑以成全他,刺完后伏剑自杀。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实是欲界之仙都
B.富贵不能淫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C.让之死固忠矣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及观斩衣三跃
及鲁肃过寻阳
10.D评分:共3分。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一怒而诸侯惧
溪深而鱼肥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C.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D.观其漆身吞炭
其真无马邪?
11.B评分:共3分。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12.
(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中行氏用对待一般人的态度对待我,所以我用一般人的行为报答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对待我,所以我用国士的行为报答他。
评分: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3.请用“/”给文中划线语句断句,限断一处。
(2分)
谆谆然而告之曰
13.谆谆然/而告之曰
评分:共2分。
14.甲乙两文都是议论性文章,观点鲜明破中有立。孟子首先批驳了无原则顺从的(1)“
”(用原文语句回答)
,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方孝孺认为,“国士”即(2)“
”(用原文语句回答)。“大丈夫”“国士”都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之不懈奋斗,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时代要求不同,“国士”的内涵会各有侧重:唐代“国士”可能侧重于建功立业,元代“国士”可能侧重于民族气节,今天的“国士”可能侧重于社会责任与担当。(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出现了为国家分忧、为医学奉献、为患者服务的“国士”,请你写出其中位,并简述其事迹。(5
分)
14.
(1)妾妇之道
(2)济国之士.
(3)人物:钟南山(李兰娟)事迹
:略
评分:共5分。第(1)(2)小题各
1分;第(3)小题3分,人名1分,事迹2分,具体事迹或概括事迹均可。,
2020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
(三)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使令公就试。公-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释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①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②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闲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柱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谋厚,正可为东宫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③。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选自沈括《梦溪笔淡》)
[注]①燕:通“宴”,
四中:内廷中,③体;体苑.规矩,
12.下列与“上极爱其不隐”句中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欲穷其林
B.其一犬坐于前
C.俟其欣悦
D.其如土石何?
12.
(3分)C
13.下列与“上面谕除授之意”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3分)
A.固以怪之矣
B,主人日再食
C,富贵不能淫
D,军霸上
13.
(3分)B
14.翻译下面句子。(3分)
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14.(3分)晏殊这时很穷,不能出去玩乐,独自在家呆着,与兄弟探讨学习。
15.皇帝授予晏殊东宫官的理由是什么?
(3
分)
15.
(3分)谨厚诚实。
2020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文言文,回答6-10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选自司马迁《项羽本纪》,有改动)
【注】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②项梁;项羽叔父。
【乙】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得过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
……
??后来,刘邦和项羽打仗,刘邦智斗,而项羽则以蛮力力取,最终还是败给了刘邦。这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之境的!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汝之不惠
②何苦而不平
③惧其不已也
④不足学
【解答】(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你真的太愚蠢了!惠:同“慧”,聪明。
②句意:还怕挖不平吗?苦:愁。
③句意: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已:停止。
④句意:不值得学。足:值得。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山不加增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辍耕之垄上
C.以残年余力
何以战
D.其如土石何
屠自后断其股
(7)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而:表转折关系/而:表承接关系;
B.之:的/之:到,去;
C.以:凭借/以:凭借;
D.其:表反问语气/其:它(的)。
故选:C。
8.下列各项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忌不自信。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南冥者,天池也。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文言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A.倒装句;
B.倒装句
C.倒装句
D.判断句。
故选:D。
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固,顽固。彻,改变。句意: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②重点词:略,一点。竟,结束。句意: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
(9)①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②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
10.简析愚公成功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并谈谈启示。
(10)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甲】文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愚公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在定下目标之后,能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最终移山成功。【乙】文中的项羽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不能坚持到底,缺乏恒心和毅力,这为他后面的失败埋下了隐患。结合他们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得出我们所受的启示: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只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10)愚公能不怕困难,坚持不懈;项羽他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不能坚持到底,缺乏恒心和毅力。示例: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只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2020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过广陵,入洞庭,浩倍荡荡,四无涯涘。晚见红日落于水内,次早见炬火然灼水面,渐望渐高,乃明星也。吾游行天下,山吾皆以为卑,水吾皆以为狭,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物何大何小,因其所大而大之,则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莫不小。
过了广陵,进入洞庭湖,广阔的湖面一望无边。傍晚,一轮红日落到湖水里;早晨,一轮朝阳像火炬一般炙烤着湖面,冉冉升起,是明亮的星星。我游览天下,那些山我觉得有些矮小,那些河我觉得有些狭窄。并不是这些山真的矮小,也不是这些河真的狭窄,是因为它们一眼就能看到尽头,所以才觉得小罢了。事物如何区别大与小?
苏子瞻曰:“覆杯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其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①之间,有方轨②八达之路乎?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犹杯水也;舟犹芥也,人犹蚁也,吾乌③知蚁之附芥,不以为是乘桴④浮海耶?其水涸而去,不以为是海变桑田耶?四海虽广,应亦有涯,目力不至,则望洋而叹。因所大而大之耳。”今在洞庭,吾目力穷焉,即以为洞庭为吾之海可也。
(选自《虞初新志》)
【注】①俯仰:表示时间短暂。②方轨:两车并行。③乌:怎么。④桴:小竹筏。
苏子瞻说:“把一杯水倒在地上,一颗芥子浮在水面上,一只蚂蚁浮在芥子上,蚂蚁四顾茫然,不知要到何处去。一会儿,水干了,蚂蚁径直爬走了,遇见其他蚂蚁,大哭说:‘我差一点看不到你了!’哪里知道片刻之间,蚂蚁所到的地方有并行两辆马车、四通八达的路吗?”揣摩一下,四海之内都在天地之间,就和那杯水一样。船就像那颗芥子,人就是那个蚂蚁。我们只知道蚂蚁依附芥子可笑,不知道自己乘着船儿出海也和蚂蚁一样吗?水干而去,不就觉得这是沧海变桑田吗?天地虽然广阔,也有边际。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就会看着这样广阔的景象而慨叹,因为看不到边际就觉得很大,现在,我在洞庭湖,极目四望,不见边际,我觉得洞庭湖就是我的海呀!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南极潇湘
极:到达
B.薄暮冥冥
薄:迫近
C.春和景明
景:景色
D.沙鸥翔集
集:停息
【解答】(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BD.正确;
C.有误,句意为: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景:日光。
故选:C。
7.下列句子中,加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渐望渐高,乃明星也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
D.蒙乃始就学
(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和用法。
A.“乃”表判断,是;
B.“乃”是副词,才;
C.“乃”是副词,竟然;
D.“乃”是连词,于是,就;
“渐望渐高,乃明星也”中的“乃”是动词,表示判断,可译作“是”;
故选:A。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选自《岳阳楼记》,其作者是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两文都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有音乐美。
C.乙文引用苏轼讲的故事,意在表明虽然洞庭浩瀚,但不能因为认识有限而感叹自身渺小。
D.两文在写法上都是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甲文重在劝勉言志,乙文重在阐发哲理。
(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梳理材料内容,根据平时积累和对材料的理解,找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即可。
A.有误,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有误,“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不符合乙文的特点;
C.有误,根据“目力不至,则望洋而叹,因所大而大之耳”可知,作者引用苏轼讲的故事意在表明不能因为认识有限而妄下定论;
D.正确;
故选:D。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览,观看,欣赏。得无……乎,大概……吧。句意为:(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非
果
卑
果
狭
也
目
能
穷
其
所
至
则
小
之
矣。
(10)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并不是这些山真的矮小,也不是这些河真的狭窄,是因为它们一眼就能看到尽头,所以才觉得小罢了”,据此断句为: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8张PPT)
【备考2021】2020年全国中考真题汇编之课外文言文阅读
(6)
(130套真题抽取)
?
1.
2020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出师表(节选)
①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遣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朴阙漏,有所广益。
②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来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狗猛酒酸
①宋人有酤①酒者,升概②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③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④,而狗迓⑤而齕⑥人,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每次卖酒都量得很公平,对客人殷勤周到,酿的酒又香又醇,店外酒旗迎风招展高高飘扬。然而却没有人来买酒。时间一长,酒都变酸了。(卖酒者)感到迷惑不解,于是请教住在同一条巷子里的长者杨倩。杨倩问:“你养的狗很凶吧?”卖酒者说:“狗凶,为什么酒就卖不出去呢?”杨倩回答:“人们怕狗啊。大人让孩子揣着钱提着壶来买酒,而你的狗却扑上去咬人,这就是酒变酸了、卖不出去的原因啊。”
②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齕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⑦,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注】①酤:卖。②概:这里是“量”的意思。③县:同“悬”。④酤:买酒。⑤迓(yà):迎。⑥齕(hé):咬。⑦胁:受挟制。
国家也有恶狗。身怀治国之术的贤人,想让统治万人的大国君主了解他们的高技良策,而奸邪的大臣却像恶狗一样扑上去咬他们,这就是君王被蒙蔽挟持,而有治国之术的贤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
8.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此皆良实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
(4)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答案】8.
(1)忠良诚实的人(2)痛心、遗憾(3)有的人(4)想要
【8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都是忠良诚实的人。良实:忠良诚实的人。
(2)大意:没有哪次不对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感到痛心遗憾。痛恨:痛心、遗憾。
(3)大意:有的人让孩子揣着钱提着壶来买酒。或:有的人。
(4)大意:身怀治国之术的贤人,想让统治万人的大国君主了解他们的高技良策。欲:想要。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9.
(1)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
(2)这就是(你的)酒变酸而卖不掉的原因。
【9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1)重难点词语有:是以,因此。简拔,选拔。遗,给予。
(2)重难点词语有:所以,……原因。
10.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
不
售
酒
酸
怪
其
故
10.
然不售/酒酸/怪其故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句话的大意是:然而没有人来买酒,时间一长酒都变酸了,(卖酒者)感到迷惑不解。故停顿是:然不售/酒酸/怪其故。
11.
概括甲文①②段的主要内容。
11.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举荐人才。(或答:诸葛亮在出征前作内政上和军事上的安排,意思对即可)
【11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通读甲文①②段,根据“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可知,第①段主要给陛下推荐内政人才;根据“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可知,第②段主要给陛下推荐军事人才。故甲文①②段的主要内容是:诸葛亮在出征前作内政上和军事上的安排。
12.
乙文用__________________写法,通过一个小故事,揭示了君王要“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用甲文中语句回答)
12.
(1).
类比(或设喻说理);
(2).
亲贤臣,远小人。
【12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和写法的理解。根据“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齕人,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可知,乙文第(1)段主要叙述“狗猛酒酸”的故事;根据“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可知,乙文第(2)段主要分析“有道之士所以不用”的原因:“大臣为猛狗,迎而齕之”。从“夫国亦有狗”可以看出,乙文运用了类比(或设喻说理)的写法,以酤酒者因狗猛而酒变酸的故事类比国家因有奸臣导致君王被蒙蔽挟持的现象,揭示了君王要“亲贤臣,远小人”的道理。
2.
2020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10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乙】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在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的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④,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①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篮舆(yú):竹轿。④天宇开霁:天空晴朗,④雷峰: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
???????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洗脚,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舀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房屋,灯火若隐若现,草木茂盛,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二更天的时候,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月色入户
(2)但少闲人
(3)以书邀余
(4)谒辨才于朝音堂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户:门。
②句意: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只是。
③句意: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书:信,书信。
④句意: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谒:拜见,拜访。
答案:
(1)①门;②只,只是;③信,书信;④拜见,拜访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濯足于惠因涧
尝射于家圃
B.得支径上风篁岭
横柯上蔽
C.殆非人间之境
马之千里者
D.明日乃还
乃不知有汉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于:在/于:在;
B.上:爬上/上:在上面;
C.之: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D.乃:才/乃:竟然。
故选:A。
(2)A
7.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2分)
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憩,休息。于,在。酌,倒。据,倚靠。(我们)在龙井亭休息,舀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
(3)(我们)在龙井亭休息,舀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
8.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之景,但写景观察的角度不同,请作具体分析。(2分)
(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以知道,【甲】文从视觉角度写出月色空明,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从“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可以知道,【乙】文从听觉角度写出夜晚环境的幽寂幽静。
(4)示例一:【甲】文运用定点观察,写出月色空明/空灵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乙】文采用移步换景,交代行踪游踪,写从普宁到寿圣院沿途的景色
示例二:【甲】文从视觉角度写出月色空明/空灵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乙】文从听觉角度写出夜晚环境的幽寂幽静。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3.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0年中考试卷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6—10题。(13分)
【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一】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二】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①,斩②而射之,通于犀革③;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④,镞而砥砺之⑤,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不揉自直:不须人力加工,它就是挺直的。②斩:用刀砍下来。③革:兽皮。
④栝(guā,箭尾)而羽之:(如果)把箭尾削得尖一点,再在它上面安上羽毛。⑤镞(箭头)而砥砺之:安上箭头,再把它打磨打磨。
【二】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知其旨也(心意)
B.不知其善也(它)
C.岂可及乎(赶上)
D.汝何好乐(音乐)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有误,旨:味美;
B.有误,其:它(的);
C.正确;
D.有误,乐:爱好。
故选:C。
7.下列句中加点词与“镞而砥砺之"中“镞”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D.若士必怒……天下缟素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辨析能力。“镞而砥砺之”中“镞”用法是:箭头,名词活用作动词,安上箭头。
A.上:名词活用作状语,在上面;
B.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C.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D.缟素:白色衣服,名词活用作动词,穿丧服。
故选:D。
8.与例句中“相”的含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两项是(2分)
例句:教学相长也
A.刮目相待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伯乐善相马
D.相映成趣
(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教学相长也”中的“相”的意思是:互相。
A.相:表他称;
B.相:互相;
C.相:察看,判断;
D.相:互相。
故选:BD。
9.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吾,我,非,不是。句意:我不是问你这件事(或我问你的不是这件事)。
②重点词:其,它,指箭。益,更加。句意:箭射进去不是更深了吗?
(4)①我不是问你这件事(或我问你的不是这件事)。
②箭射进去不是更深了吗?
10.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各比喻什么?(3分)
(1)南山有竹,不揉自直。
(2)栝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人不益深乎?
(5)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能力。①“南山有竹,不揉自直”的句意是: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子路以此来比喻只要素质(天赋)好,不学习也照样优秀(能干)。②“栝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的句意是: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孔子以此来比喻学习可以使人有更大的发展(学习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才能)。
(5)①比喻只要素质(天赋)好,不学习也照样优秀(能干)。
②比喻学习可以使人有更大的发展(学习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才能)。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4.
内蒙古通辽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
四、文言文阅读(完成8-11题,共14分)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为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白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渣重积的样子。
【乙】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岂不诚为大丈夫哉
②以顺为正者
③被发行吟泽畔
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解答】(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
②句意: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正:标准,准则。
③句意: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被:同“披“,披散。
④句意: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遂:于是,就。
(8)①真正,确实;②标准,准则;③同“披“,披散;④于是,就。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惧,害怕。安居,安静。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句意:(他们)一发怒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
②重点词:夫,句首发语词,表议论的开始,不译。而,表转折关系。句意: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能够随世俗的变化而改变。或者:圣人不拘泥于外物,能够随时势变化改变(自己)
(9)(他们)一发怒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
②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能够随世俗的变化而改变。(或者:圣人不拘泥于外物,能够随时势变化改变(自己))
10.【甲】文中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10)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根据【甲】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等语句概括为: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根据【甲】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以概括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根据【甲】文中“富貴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概括为:大丈夫不能被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
(10)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不能被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11.屈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在“举世混浊”时却独自“怀瑾握瑜”,正如孟子所说“
”(用甲文中的语句作答),最后因不愿“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自投汨罗而死,这也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所说“
”。请你另举一例历史上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事例。
(11)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屈原生活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时代,他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保持自己的节操志向。所以,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不得志,独行其道。他自投汨罗而死的行为也印证了孟子的“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在列举历史上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事例时,要注意人物与事件对应起来,准确无误。
答案:?(11)不得志,独行其道???
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
示例一: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誓死不降元。示例二:苏武持节牧羊终归汉。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5.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中考语文试题
(四)阅读【甲】【乙】两篇短文,完成23-27题。(16分)
【甲】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史记》)
【乙】上①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②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③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④。”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⑤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⑥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擢:提升。③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④流:把犯人放还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⑤布:昭示。⑥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乙文参考译文】:皇上因为兵部郎中戴胄为人忠心清廉公正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触犯圣颜而坚持执行法律,言辞像泉涌一样,皇上都听从他的,天底下没有冤案了。
23.用“/”划分句子停顿。(划两处)(2分)
上
以
选
人
多
诈
冒
资
荫
敕
令
自
首
不
肯
者
死
23.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肯者死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读。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再根据句意句读。这句话的意思是: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根据句意,正确的断句为: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肯者死。
2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介胄之士不拜(
)
(2)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
(3)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
(4)天下无冤狱(
)
24.(1)盔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披甲戴盔
(2)一定
(3)愤怒
(4)案件
【2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及通假字、古今异义。“介胄”,名词动用,本义盔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披甲戴盔;“固”,多义词,此处作“一定”理解;“狱”,古义异义,古义是案件,今义监狱,这里取古义。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胜败乃兵家常事
B.居无何
居功自傲
C.据法应流
据理力争
D.复断之以法
无价之宝
25.C
【25题详解】A.才/表判断,是;
B.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当,任;C.根据/根据;
D.代词,他/助词,的;故选C。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2)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26.(1)于是,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
(2)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
?
【2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1)乃:于是,就;以:任命,派;为:做;军:名词动用,驻军。(2)卿:你;欲:想;守法:遵守法律;失信:失去信用,即说话不算话。
27.【甲】【乙】两文塑造的人物,你更欣赏谁?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4分)
27.示例一:我更欣赏周亚夫。周亚夫治军严整、忠于职守。驻军细柳营,手下将士训练有素,军纪严明。这样的将军驻守边境,才能护一国安全。
示例二:我更欣赏文帝。作为一国之君,他识人才。慰问军队,在受到周亚夫以军礼待之时,不但不怒,反而从中识得周亚夫的真将军性格,并不断称赞。文帝堪称明君。
【27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及语言表达。
甲文:周亚夫,是治军严整、忠于职守、刚直不阿的真将军。文帝,是一个明君,善识人才,知错善改。乙文:戴胄,是一个刚直不阿、忠诚耿直、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唐太宗,是一个善于纳谏、知错善改的明君。
从以上人物中任选一个,写出自己欣赏的原因即可。示例一:我更欣赏戴胄。他为人耿直,在太宗因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想要杀他时,戴胄敢于跟皇帝据理力争,犯颜执法,是一个刚直不阿的人。示例二:我更
欣赏唐太宗。作为君王,在愤怒之时依旧能听进臣子的劝谏,面对耿直的大臣,能克己,不动怒,是个明君。
?
6.
2020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17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豫让①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②。何也?观其漆身吞炭③,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斩衣三跃④,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告,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选自方孝孺《豫让论》,有改动)
[注释]①豫让:战国时晋国人。最初投于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门下,因为不得重用而改投智伯门下,智伯对他十分器重。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曾两次计划为智伯报仇,均未成功。②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可惜他这样死的方式还存在不忠的成分。③漆身吞炭:豫让第一次行刺未遂,赵襄子把他释放了,但他继续图谋为智伯报仇。他将全身涂上漆,吞下火炭,改变自已的容貌声音,准备第二次行刺。④斩衣三跃:第二次刺杀未遂后,豫让被赵襄子的侍从包围,无奈之下,他请求赵襄子将衣服脱下来让他刺几剑以成全他,刺完后伏剑自杀。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实是欲界之仙都
B.富贵不能淫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C.让之死固忠矣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及观斩衣三跃
及鲁肃过寻阳
10.D评分:共3分。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一怒而诸侯惧
溪深而鱼肥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C.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D.观其漆身吞炭
其真无马邪?
11.B评分:共3分。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12.
(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中行氏用对待一般人的态度对待我,所以我用一般人的行为报答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对待我,所以我用国士的行为报答他。
评分: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3.请用“/”给文中划线语句断句,限断一处。
(2分)
谆谆然而告之曰
13.谆谆然/而告之曰
评分:共2分。
14.甲乙两文都是议论性文章,观点鲜明破中有立。孟子首先批驳了无原则顺从的(1)“
”(用原文语句回答)
,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方孝孺认为,“国士”即(2)“
”(用原文语句回答)。“大丈夫”“国士”都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之不懈奋斗,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时代要求不同,“国士”的内涵会各有侧重:唐代“国士”可能侧重于建功立业,元代“国士”可能侧重于民族气节,今天的“国士”可能侧重于社会责任与担当。(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出现了为国家分忧、为医学奉献、为患者服务的“国士”,请你写出其中位,并简述其事迹。(5
分)
14.
(1)妾妇之道
(2)济国之士.
(3)人物:钟南山(李兰娟)事迹
:略
评分:共5分。第(1)(2)小题各
1分;第(3)小题3分,人名1分,事迹2分,具体事迹或概括事迹均可。,
7.
2020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
(三)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使令公就试。公-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释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①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②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闲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柱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谋厚,正可为东宫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③。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选自沈括《梦溪笔淡》)[注]①燕:通“宴”,
四中:内廷中,③体;体苑.规矩,
12.下列与“上极爱其不隐”句中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欲穷其林
B.其一犬坐于前
C.俟其欣悦
D.其如土石何?
12.
(3分)C
13.下列与“上面谕除授之意”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3分)
A.固以怪之矣
B,主人日再食
C,富贵不能淫
D,军霸上
13.
(3分)B
14.翻译下面句子。(3分)
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14.(3分)晏殊这时很穷,不能出去玩乐,独自在家呆着,与兄弟探讨学习。
15.皇帝授予晏殊东宫官的理由是什么?
(3
分)
15.
(3分)谨厚诚实。
8.
2020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文言文,回答6-10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选自司马迁《项羽本纪》,有改动)
【注】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②项梁;项羽叔父。
【乙】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得过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
……
??后来,刘邦和项羽打仗,刘邦智斗,而项羽则以蛮力力取,最终还是败给了刘邦。这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之境的!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汝之不惠
②何苦而不平
③惧其不已也
④不足学
【解答】(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你真的太愚蠢了!惠:同“慧”,聪明。
②句意:还怕挖不平吗?苦:愁。
③句意: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已:停止。
④句意:不值得学。足:值得。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山不加增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辍耕之垄上
C.以残年余力
何以战
D.其如土石何
屠自后断其股
(7)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而:表转折关系/而:表承接关系;
B.之:的/之:到,去;
C.以:凭借/以:凭借;
D.其:表反问语气/其:它(的)。
故选:C。
8.下列各项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忌不自信。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南冥者,天池也。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文言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A.倒装句;
B.倒装句
C.倒装句
D.判断句。
故选:D。
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固,顽固。彻,改变。句意: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②重点词:略,一点。竟,结束。句意: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
(9)①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②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
10.简析愚公成功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并谈谈启示。
(10)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甲】文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愚公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在定下目标之后,能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最终移山成功。【乙】文中的项羽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不能坚持到底,缺乏恒心和毅力,这为他后面的失败埋下了隐患。结合他们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得出我们所受的启示: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只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10)愚公能不怕困难,坚持不懈;项羽他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不能坚持到底,缺乏恒心和毅力。示例: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只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
2020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过广陵,入洞庭,浩倍荡荡,四无涯涘。晚见红日落于水内,次早见炬火然灼水面,渐望渐高,乃明星也。吾游行天下,山吾皆以为卑,水吾皆以为狭,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物何大何小,因其所大而大之,则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莫不小。
过了广陵,进入洞庭湖,广阔的湖面一望无边。傍晚,一轮红日落到湖水里;早晨,一轮朝阳像火炬一般炙烤着湖面,冉冉升起,是明亮的星星。我游览天下,那些山我觉得有些矮小,那些河我觉得有些狭窄。并不是这些山真的矮小,也不是这些河真的狭窄,是因为它们一眼就能看到尽头,所以才觉得小罢了。事物如何区别大与小?
苏子瞻曰:“覆杯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其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①之间,有方轨②八达之路乎?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犹杯水也;舟犹芥也,人犹蚁也,吾乌③知蚁之附芥,不以为是乘桴④浮海耶?其水涸而去,不以为是海变桑田耶?四海虽广,应亦有涯,目力不至,则望洋而叹。因所大而大之耳。”今在洞庭,吾目力穷焉,即以为洞庭为吾之海可也。(选自《虞初新志》)【注】①俯仰:表示时间短暂。②方轨:两车并行。③乌:怎么。④桴:小竹筏。
苏子瞻说:“把一杯水倒在地上,一颗芥子浮在水面上,一只蚂蚁浮在芥子上,蚂蚁四顾茫然,不知要到何处去。一会儿,水干了,蚂蚁径直爬走了,遇见其他蚂蚁,大哭说:‘我差一点看不到你了!’哪里知道片刻之间,蚂蚁所到的地方有并行两辆马车、四通八达的路吗?”揣摩一下,四海之内都在天地之间,就和那杯水一样。船就像那颗芥子,人就是那个蚂蚁。我们只知道蚂蚁依附芥子可笑,不知道自己乘着船儿出海也和蚂蚁一样吗?水干而去,不就觉得这是沧海变桑田吗?天地虽然广阔,也有边际。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就会看着这样广阔的景象而慨叹,因为看不到边际就觉得很大,现在,我在洞庭湖,极目四望,不见边际,我觉得洞庭湖就是我的海呀!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南极潇湘
极:到达
B.薄暮冥冥
薄:迫近
C.春和景明
景:景色
D.沙鸥翔集
集:停息
【解答】(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BD.正确;
C.有误,句意为: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景:日光。
故选:C。
7.下列句子中,加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渐望渐高,乃明星也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
D.蒙乃始就学
(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和用法。
A.“乃”表判断,是;
B.“乃”是副词,才;
C.“乃”是副词,竟然;
D.“乃”是连词,于是,就;
“渐望渐高,乃明星也”中的“乃”是动词,表示判断,可译作“是”;
故选:A。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选自《岳阳楼记》,其作者是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两文都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有音乐美。
C.乙文引用苏轼讲的故事,意在表明虽然洞庭浩瀚,但不能因为认识有限而感叹自身渺小。
D.两文在写法上都是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甲文重在劝勉言志,乙文重在阐发哲理。
(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梳理材料内容,根据平时积累和对材料的理解,找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即可。
A.有误,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有误,“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不符合乙文的特点;
C.有误,根据“目力不至,则望洋而叹,因所大而大之耳”可知,作者引用苏轼讲的故事意在表明不能因为认识有限而妄下定论;
D.正确;故选:D。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览,观看,欣赏。得无……乎,大概……吧。句意为:(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非
果
卑
果
狭
也
目
能
穷
其
所
至
则
小
之
矣。
(10)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并不是这些山真的矮小,也不是这些河真的狭窄,是因为它们一眼就能看到尽头,所以才觉得小罢了”,据此断句为: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
?
?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