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 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学会抓住场景,概括新闻事实。
2、? 品味重点词句,体会报道背后隐藏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句子,体会报道背后隐藏的情感
2、新闻背景与现实融合的新闻特写方法
教学方法:
比较法,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 ?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结束了英国对香港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中英香港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无数媒体的目光。报道这一事件的新闻数不胜数。请看——新闻播放
? ? ? ?电视新闻以其直观的镜头,让我们身临其境。文字新闻报道又有怎样独特的魅力?我们一起走入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人写作的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认识本文新闻结构
检查预习,根据新闻结构特点,找出新闻各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三、文本探究
(一)读一读
1、??????? 文章的标题是《别了,“不列颠尼亚”》,告别“不列颠尼亚”的场景出现在哪一自然段?
读一读新闻主体部分,作者还描述了哪些告别场景?请用“别了,……”的形式表述出来。
明确:别了,港督府;别了,米字旗;别了,英国殖民统治;别了,不列颠尼亚号
(二)比一比
2、以英国撤离香港的场景组织材料,集中描绘场景,从而写作成了另一篇新闻,请和课文比较阅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三)议一议
分组讨论:背景材料的融入有何作用。
明确: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仪式,则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材料看上去并不杂乱无章,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另外,背景材料的引用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这种特写现实场景,兼顾历史回顾,以增强作品的厚重感的方式,广泛运用于以直观视听来感染观众的纪录片、电影、电视新闻报道之中,我们再一次来体会它的妙处。
(四)品一品
? ? ? ?这盛世,如你所愿!一个半世纪的沧桑耻辱今朝得雪,回顾历史,我们更添回归的喜悦、胜利的自豪,新闻写作的“零度原则”告诉我们: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我们能从许多内涵深刻的语言中感受到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并谈谈你的理由。
重点句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2、如课文中“最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3、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重点二:标题的新颖。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重点句三:“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的英国,凭借着坚船利炮从海上来,通过《南京条约》等占领了香港。而今天,在日益强大的中国面前,英殖民者不得不退出,他们的退路也仍然是海路。来时那样耀武扬威,走时又那样黯然沮丧。我们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四、拓展延伸
悟一悟
? ? ? ? 1982年,邓小平总书记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22轮艰辛的谈判中,我们的外交官坚定不移:“7月1日0时0分升起中国国旗,这是我们的底线!”我们有能力收回香港,我们也就有能力建设好香港。
读了这篇课文,面对香港部分青年的“独立”行为,你怎么看?
五、课堂总结
? ? ? ?日益强大起来的中国,可以自信: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力量,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耻辱已雪,但教训不忘,在感受荣光的同时,更要明确身上的责任,让中国的力量体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少年强,则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