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0 10:3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研读小说过程中,培养审美眼光,领会人物的美感。
(2)正确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典型的环境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外貌描写来体现性格特点。
2.难点: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教学流程
一、任务驱动:
? ? ?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是《枉凝眉》的曲子,这首曲子的主人公是谁?从这首曲子中,你能感知到主人公的哪些特点?
?
二、知识链接:
一.正面描写
1、肖像描写,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
2、神态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
?
3、心理描写,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
?
4、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
?
5、动作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
?
6、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
?
7、工笔、白描, 白描指使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工笔指用细腻入微、工整细密的笔触,对人物和环境进行精雕细琢的描写方法。表达的文字细腻、色彩浓郁,往往借助对比、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把客观事物复杂斑斓的状貌,具体而细致地表现出来。在小说中常用来写景和展示人物心理。
?
8、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比拟、夸张等。
?
二.侧面描写
1、环境的渲染、烘托。
2、其他人物的陪衬
?
三、情境探究:
探究一: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1、林黛玉作为小说的中心人物,请找出描述林黛玉外貌的句子,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 ?
答题提示
第一步,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是什么;
第二步,分析这种手法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第三步,点出这种手法的作用、效果,即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
明确:
①众人眼里的黛玉:
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 ?(体质的病弱和不足)
?
②王熙凤眼里的黛玉: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
?
③宝玉眼里的黛玉:
a.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b.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a句以眼神为重点,侧重具体描写;
b句从神态、行动和心理方面进行总体描写
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运用比喻、对偶,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
探究二:分析贾宝玉的人物形象
2、在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怎样从侧面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从两个方面对贾宝玉作侧面描写的。
一是王夫人在嘱咐林黛玉时,说贾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意思是说贾宝玉是给全家人带来灾害的祸根。还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意思是说贾宝玉喜怒无常。
二是林黛玉原先在自己家时曾听母亲说,贾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贾府内外这些人贬斥贾宝玉的话,充分表现了他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人们把他说得这样坏,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封建正统人物的要求,违背了封建正统的世俗常情。由此可见,贾宝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形象。
??
3、提问:人物出场之后,作者是怎样从正面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贾宝玉出场之后,作者从三个方面对他作了正面描写,一是外貌描写,二是用两首《西江月》词来揭示人物性格,三是通过摔玉的情节进一步刻画人物。
? 外貌描写。宝玉出场后,作者首先从黛玉眼中所见来着力描写他的外貌,先写衣着打扮,后写神态表情。在黛玉看来,宝玉并不是什么“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个眉目清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并一见如故,产生亲切感。
《西江月》词。这两首词模拟封建正统派人物的口吻,运用了明贬暗褒的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嘲讽、批判,实际上是在歌颂,既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也表达了作者曹雪芹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词着重在概括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不通世务”“怕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里。“不通世务”是说他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派人物的要求;“怕读文章”是说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章毫无兴趣。这样一个“愚顽”的“蠢物”,自然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大逆不道的人,说他“行为偏僻性乖张”,然而,这正是贾宝玉的可贵之处。
第二首词着重在从批评告诫的角度,正文反作,进一步歌颂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贾宝玉既不听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去“通世务”“读文章”,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分,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那些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摔玉的情节。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贾宝玉自己却全不放在心上,只要“发作起痴狂病来”,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用王夫人的话说,就是“一时甜言密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用《西江月》中的词句,就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其实,这也是贾宝玉对封建思想不满和反抗的一种形式。应该说,摔玉的情节也表现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
探究三: 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4、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描写王熙凤的句子,并分析出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明确:
语言:写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既写出他性格的泼辣放肆,又显示出她了贾母的宠爱。
外貌:绘肖像,表现了王熙凤的贪婪与俗气、美丽外表、刁钻狡黠。
动作、语言:见黛玉先是恭维(因为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儿,不惜恭维到了令人肉麻的地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继而拭泪(提到黛玉母亲,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掉泪,抢先“以巾拭泪);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这个感情的转变);表现了她的察颜观色,机变逢迎。
?
四、总结提升:
分析课文围绕中心事件用多种方法来描写人物的写法。
1、介绍人物有详有略,有虚有实,详写的如贾宝玉、王熙凤,略写的如王夫人、邢夫人等。有实有虚。实写,人物出场。
2、既有正面的直接描写,如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虚写,人物不出场,作者从侧面作间接描写,如贾赦、贾政。有的单独介绍,如贾宝玉、王熙凤;有的集体介绍,如迎、探、惜春三姐妹。有的是在人物出场之后再通过语言、行动等描写来表现其性格特点,如王熙凤;
3、侧面描写,充分烘托,有的人物是只见其形不闻其声,如迎、探、惜春三姐妹;有的则是未见其形而先闻其声,如王熙凤。
?
五、创新运用:
分析林黛玉《 葬花词 》,加深对黛玉性格的理解与把握,理解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
《 葬花词 》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
结合课文学习,以我眼中的林黛玉为题写一篇赏析文章。(不少于2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