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语文精选课件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新课导入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不能插簪了。
生命是一种奇迹,但是战争的铁蹄无情地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千百年来,人们渴望和平,对于战争深恶痛绝。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描写战争给人们造成灾难的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柏林
14
奥莱尔(1873—1939年),美国女作家,记者。微型小说《在柏林》堪称名篇中的精品。它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以极小的篇幅深刻地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
走近作者
柏
bó
bǎi
(柏林)
(松柏)
例:他虽然在德国柏(bó)林生活了三十年,但仍然心系故乡,对故乡后山的柏(bǎi)树林念念不忘。
不假思索——
嗤笑——
健壮——
寂静——
缓慢——
指手画脚——
迟缓
强健
嘲笑
安静
品头论足
毫不犹豫
缓慢——
寂静——
健壮——
不假思索——
奇特——
指手画脚——
快速
虚弱
普通
喧闹
沉默不语
冥思苦想
寂静——安静
这两个词都有“没有声音”的意思。区别在于:“寂静”多形容深夜、清晨、田野等自然形成的环境,强调非常静,一点声音都没有;“安静”着重指没有吵闹和喧哗,也指安稳平静,适用于各种场合。
例:1.一阵阵号角声,打破了森林的寂静。
2.病房里十分安静,人们走路都放轻了脚步。
词语辨析
词语辨析
【沉思】
深沉地思考。
【指手画脚】
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作贬义词。也可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造句:如果不懂,就不要对别人的工作指手画脚。
【不假思索】
心指不用思考就做出反应。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熟练。造句:聪明的弟弟不假思索地回答出了爸爸的问题。
【嗤笑】
蜷讥笑、嘲笑,有讽刺之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1914年7月,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牵涉人口约15亿,伤亡人数高达3000多万,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写作背景
看到这些照片,同学们能想到用哪些词语来表现战争的伤害呢?
残垣断壁
血流成河
尸横遍野
流离失所
国破人亡
……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事,依据情节发展,提炼小标题,把下列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整体感知
火车驶出柏林
老妇数数
车厢平静
妇人又数
车厢寂静
姑娘嗤笑
老头扫视
姑娘傻笑
老兵解释
文中有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你对他们印象如何?
主要人物:
老兵、老妇人
次要人物:
小姑娘等
品读课文
聚焦人物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头发灰白”写出了老兵的年龄之大,“虚弱而多病”说明了老妇人急需人照顾,联系后文中老兵必须离开上前线,显得更加无奈。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①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②“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次出现“一、二、三……”有什么用意呢?
第①句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不停地数这三个数,这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
第②句“一、二、三”再次响起,这激起了大家想要弄清原因的探究欲望,推动故事的发展。
当神志不清的老妇人数着“一、二、三”时,车厢里的两位小姑娘有怎样的举动?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不假思索地嗤笑
傻笑
文中两个小姑娘由“嗤笑”到“傻笑”,反映了她们的浅薄与无知。在两个小姑娘再次笑的时候,引出了文章的高潮。
妻子被小姑娘嘲笑,老人第一次只是狠狠扫了她们一眼,第二次“挺了挺身板,开口了”,他是怎么说的?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这句话揭示了老妇人重复数“一、二、三”的原因。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不堪巨大的打击而疯,直接反映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
语
言
描
写
妻“疯”子“亡”,老兵年事已高,本应安享晚年,却不得不奔赴前线,战争的残酷直入人们的心底。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对车厢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残酷的战争给德国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健壮的男子都上了战场,很多人在战争中已经死去,国内剩下的只是些老弱病残的人们。
聚焦环境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这里通过环境描写,一方面以“静得可怕”写出了车厢里的人们听了老兵的话之后,心灵产生的震撼;另一方面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不一样。第1自然段中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震慑力,是外在的;而结尾处的“静”触动的是每个人的心灵,具有震慑人心的作用。
这种戛然而止的结尾,含蓄深刻,发人深思,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战争中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每个人都要承受战争带来的苦难,和平的生活是多么宝贵,多么值得珍惜!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里的“静”与第1自然段中的“静”一样吗?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这篇小说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方式。作者选取了一节车厢的小空间,先从“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暗示了男人们都在前线打仗或者是死在战争之中;然后又通过一对老夫妇的悲惨遭遇,把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痛苦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课文以“在柏林”为题有何深意?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驶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伤害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普通民众家庭的缩影。
本文截取战争后方的一个生活场景,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表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表达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主旨概括
层次梳理
开端
在柏林
发展
老妇人——举动奇特
小姑娘——无礼嗤笑
老妇人——神志不清
小姑娘——再次傻笑
失去三个儿子
高潮
轮到我上前线
妻子送疯人院
结局
车厢里一片寂静
对比《桥》和《在柏林》,它们有哪些相同点?
都是小小说
都是最亲的人死去
都注意设计悬念,结局都是出人意料
反对战争,呼吁和平。
你能写几条宣传和平的标语吗?
综合拓展
和平的年代,友善的相处。
让我们用橄榄枝抹去战争的噩梦!
同护一片蓝天,共享一份和平!
只有记住战争的痛苦,才能珍惜幸福的和平。
和平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基石,战争是摧毁人类文明的绊脚石!
美国作家奥莱尔,仅仅用不足400字写成的小小说《在柏林》,文章短小精悍,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民心灵的沉重打击。
大家可以搜集描写一战期间的文章读一读。
课后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