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语文精选课件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桥
12
第二课时
在混乱的情形下,老支书是怎样指挥村民逃生的?找一找文中对老支书进行的描写,说说从中能看出老支书是个怎样的人。
品读课文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动作、神态描写: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沉着镇定
第一次冲突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语言描写:老汉的话是说给群众听的,更是说给党员听的,他以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住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撤离。体现了老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形象。
第二次冲突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老汉自己是党员,他率先垂范,用人格魅力感染了其他党员。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动作、语言、神态描写:铁面无私、不徇私情
第三次冲突
此时,小伙子可能会想什么?
示例:“哼! 哪有你这样的父亲? 我是党员,可我也是你的儿子。 桥随时都可能垮塌,难道你就不怕自己的亲生儿子葬身洪水? 真狠心! ”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语言、动作描写:在自己和小伙子面前,老支书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体现了老汉舍己为人的伟大。
第四次冲突
比较一下第15自然段和第20自然段中老汉的言行举止,思考:老汉对小伙子表现出来的情感一样吗?
第20自然段中老汉的话与第15自然段中的话形成鲜明的对比。第15自然段中,老汉那样做是因为儿子违反了纪律,他感到气愤、痛心,表现出的是一个老党支部书记崇高的党性。而第20自然段中,老汉“吼”“推”表现出的是伟大的父爱。这一“揪”一“推”,表现了老汉在亲人和群众面前以身作则,又爱子心切的崇高形象。
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齐读小说结尾,讨论:
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回扣题目,思考:
课题里的“桥”,仅仅指的是故事中最后被洪水冲塌的这座桥吗?
是危难时刻老支书为群众抢得生机的希望桥,是老支书和儿子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生命桥……
本文是一篇微型小说,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赞扬了以老支书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忠于职守、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主旨概括
层次梳理
疏导撤离
祭奠英灵
起因
结果
经过
桥
山洪暴发
桥塌遇险
忠于职守,大公无私,舍己为人
洪水 咆哮狂奔
人们 惊慌失措
老太太 祭奠丈夫和儿子
老汉 像一座山,党员在后
人们 乱哄哄,排队过桥
洪水 蹿、舔、爬、吞
老汉 冲、揪、吼、推
阅读方法——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是阅读小说的重要任务。 那么,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呢?
1.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人物的性格是在故事情节中表现出来又在情节的发展中得到发展的。了解小说的情节也就掌握了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过程,为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了依据。
写法总结
2. 借助对人物的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深入分析人物形象。
3. 小说往往会借助环境描写凸显人物形象,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
答:这篇小说写了一位临危不乱、心系群众、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老支书,同时他还是一位父爱如山的好父亲。
课后习题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是对老支书的神态描写。把老支书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支书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支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生的希望的“靠山”。
②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这是对老支书的语言描写,表现了老支书的沉着冷静、指挥有序和极强的党性。
③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这是对老支书的语言描写,这句话是在提醒党员,要时刻坚持党的原则,不然,就不配做一名党员。
④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这是对老支书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冲”“揪”“吼” “像只豹子”表现了他的不徇私情。
⑤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这是对老支书的语言、动作描写,在最后关头,老支书把生的机会让给儿子,表现了如山的父爱。说明老支书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也是一个舐犊情深的好父亲。
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再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对雨、洪水和桥的描写都属于环境描写,作用是:渲染洪水暴发时极度危急的气氛,衬托出老支书的临危不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风亮节。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到结尾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虽让人感到“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不仅使小说在收尾处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击,还能让读者在震撼中再度体悟英雄的崇高境界。
小说的真实性
小说的故事和人物都是由作者创造出来的,当然并不实有其事、实有其人,但小说自有它的真实性。
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就很容易明白。一个画家创作一幅“母与子”的图画,图中的母亲不定是姓张姓李的妇人,那孩子也不定是某人家的阿大或是阿二;但两个人体的形态都合乎法则,而目的结构,躯干的姿势,乃至一个指头、一缕头发那么微细的地方都很准确:这就是一种真实。
综合拓展
再从全幅说,那母亲抚爱孩子的神情,那孩子依恋母亲的神情,都觉得普遍于人间,几乎给一切母子写照:这又是一种真实。
小说就同这样的一幅图画相仿。 小说写人物的状貌言动,也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仿佛和活动的人物对面一样。 小说中的故事,又得入情入理,从世事的因果关系上看,从人生的心理基础上看,都可以有这样的故事,而且那故事确可以作这样的发展;如果真有其人其事,大致也相差不远。
所以,小说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与升华。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此时此刻他想:
课后作业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电光火石之间,他想:
选择一处,书写老支书一“揪”一“推”时内心的独白。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共29张PPT)
语文精选课件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驼背老公公,
趴在河当中,
背上有人行,
腹下也可通。
(打一物)
谜底:桥
新课导入
桥
12
第一课时
谈歌 1954年出生,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他曾获《人民文学》《十月》《当代》等期刊文学奖,著有长篇小说《家园笔记》,中篇小说集《大厂》,短篇小说集《人间笔记》《绝唱》等。
走近作者
★关于“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以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体制可以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以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课文链接
瞪
哑
揪
呻
废
páo
xiào
sǎng
dènɡ
yǎ
jiū
shēn
fèi
咆
哮
嗓
字词学习
读一读,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咆哮
嗓子
流淌
沙哑
揪出
呻吟
废话
páo
xiào
sǎng
tǎng
yǎ
jiū
shēn
fèi
咆
páo
“口”偏上;“包”撇短,竖弯钩舒展。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口
书写指导:
笔画:8画
本课有5个带口字旁的字,比较口字旁位置的差异,找共性规律吧!
书写指导
废
fèi
“广”撇长伸;“发”最后一笔捺宜舒展。
结构:半包围结构
部首:广
书写指导:
笔画:8画
瞪
dènɡ
撇捺要注意舒展开。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目
笔画:17画
书写指导:
咆哮 惊慌 嗓子 跌跌撞撞
拥戴 沙哑 党员 呻吟
废话 吞没 猛然
词
语
表
例:这家公司没(méi)有了银行资金的支持,逐渐走向没(mò)落。
折
(打折)
(折腾)
shé
没
(没落)
(没有)
mò
méi
例:别折(zhē)腾了,继续这样打折(zhé)会折(shé)本的。
zhē
(折本)
zhé
咆(咆哮)
跑(长跑)
淌(流淌)
倘(倘若)
嗓(嗓子)
桑(桑树)
哑(沙哑)
碰(碰撞)
废(废水)
泼(活泼)
揪(揪心)
瞅(瞅见)
【咆哮】 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文中是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惊慌】 害怕慌张。造句:洪水来时,大家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应对。
【狞笑】 凶恶地笑。
【跌跌撞撞】 形容走路不稳。造句:小孩子一开始学走路,总是跌跌撞撞的。
【拥戴】 拥护推戴。造句: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深受群众拥戴。
【沙哑】(嗓子)发音困难,声音低沉而不圆润。
【呻吟】 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文中是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响声。
【搀扶】 用手轻轻架住对方的手或胳膊。
咆哮—— 惊慌——
拥戴—— 沙哑——
放肆—— 痛苦——
怒吼
惊惶
拥护
嘶哑
放纵
痛楚
例:全国人民坚决(拥护 拥戴)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
√
黎明—— 惊慌——
清瘦—— 沙哑——
放肆—— 痛苦——
黄昏
镇定
欢乐
富态
清脆
拘谨
AABB 式:跌跌撞撞 密密麻麻
断断续续 歪歪斜斜
飘飘摇摇 蹦蹦跳跳
朗读课文,结合课前预习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老支书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样的?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村里的老支书冒着生命危险,临危不乱、沉着镇定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整体感知
起因( ):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
1-6
山洪暴发,慌忙逃生
疏导撤离,桥塌遇险
祭奠英灵,慷慨悲壮
7-23
24-27
老支书是一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共产党员。
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边读边想: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天灾?天灾面前,村民们是怎样的表现?在课文中找出描写雨、洪水的句子画下来,和同桌交流。
品读课文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这是一场 的洪水。
凶猛、疯狂
这些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夸张
比喻
拟人
作用:突出了暴雨、山洪的突如其来和形势危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洪水来临时,村民们是怎样的表现?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害怕、慌乱,惊慌失措
疯了似的
文章中还有哪些描写洪水的句子?找出来画上横线,并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句式简短,节奏急促、紧张,营造出死亡步步紧逼的危机感,也为下文人物的牺牲埋下伏笔。
思考:
在形势如此危急的情况下,“桥”成为村民们逃生的唯一希望。那么,故事围绕“桥”产生了哪些矛盾冲突?
第一次冲突——村民们慌不择路“逃”向木桥,与老支书如山般地“站”在桥前的情形冲突。
第二次冲突——其他党员发出“党员也是人”的抱怨,与老支书“一切为了群众”的党性原则冲突。
第三次冲突——众人排队过桥时,老支书再次因党性原则,“揪”出了抢在队伍前列的一个党员小伙子。
第四次冲突——在木桥摇摇欲坠时,老支书与小伙子为推让对方过桥而再次冲突,但都不幸遇难。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