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题型分练】8年级上册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章末题型分练】8年级上册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1-20 10:0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实验探究题
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小晶同学通过观察发现,长在向阳处的蒲公英,叶片较大,叶缘(即叶片的边缘)缺刻(即叶片边缘上的凹陷)小;而长在荫蔽处的蒲公英,叶片较小,叶缘缺刻大。她猜想:蒲公英的叶型可能与阳光照射有关.于是,她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
①选取一根长在向阳处且生长良好的蒲公英的根,切成相似的6段,埋入装有湿沙土的花盆中催芽;
②发芽后,分别移栽到装有沃土的6只花盆中,分为A、B两组,每组3盆;
③将A组花盆放在向阳处,B组花盆放在荫蔽处,在相同条件下,正常管理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
【预测结果】如果蒲公英的叶型只与阳光照射有关,那么小晶的实验结果应是________。
【交流讨论】小莹认为小晶的设计不够严密,还应选取________同时进行实验.
2.植物的根不仅具有向地下竖直生长的感应性现象,并且还有向较潮湿的地方生长的感应性现象,即植物具有向水性。请你对植物的向水性进行实验探究。
(1)提出假设:________。
(2)设置对照组:取两盆生长情况一样的蚕豆苗,分别标上A和B,在A盆植株的四周每天均匀地浇适量的水,在B盆植株的一个方向处每天浇适量的水。放置一周后,轻轻去掉泥土,观察植株根的分布。
①其中作为对照组的是________盆蚕豆苗。
②在图中的方框内用文字或图画表示A、B盆中植株根的分布情况________。
(3)实验结论:________。
3.(2020八上·浙江期末)材料一:1880年,达尔文在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影响时,进行了向光性实验,并认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对胚芽生长会产生影响。
材料二:1928年,温特完成了图9-J-5甲实验。证实了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控制胚芽生长。
材料三:1934年,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
(1)材料一中画线句既是达尔文的实验结论,也可以作为材料二的温特实验探究中的________环节。
(2)图甲的实验中,B组的作用是________。
(3)为证明“胚芽弯曲是尖端下部生长不均匀引起的”猜想,小敏设计了如图乙所示实验,在胚芽尖端下部标上等距横线,用单侧光照射。当横线左侧间隔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横线右侧间隔,说明猜想成立。
(4)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低浓度范围,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在高浓度范围,随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超过一定浓度,表现为抑制作用。把切去尖端的胚芽静置一段时间,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切去尖端的胚芽切面左侧如图丙,图丁中,曲线能正确表示胚芽弯曲程度与生长素浓度关系的是________。
4.学习植物的感应性后,小应进行以下实验
①将若干滤纸剪成培养皿大小并用水浸湿,填满培养皿,把4粒浸泡过的玉米种子如图甲摆放(胚根都朝向培养皿中心)
②盖上培养皿盖,用透明胶带固定,将培养皿侧立于橡皮泥上,放在暗处;③观察并记录每颗玉米粒根和芽的生长方向。
请你根据学过的知识回答:
(1)本实验验证了植物的哪种感应性现象________?这种感应性现象是对外界的什么刺激作出的反应?________。
(2)培养皿放在暗处的目的是________。
(3)请设计一个室外空旷处进行的实验,在不用任何药剂、装置和不触及幼苗的情况下,使盆栽植物长成右图乙所示形状。请简要说明实验思路________。
5.某科学兴趣小组研究植物向光性现象,做了如图所示实验:用一个花盆种小麦,当小麦种子发芽长成幼苗时,把这盆小麦幼苗放在硬纸盒里,盒壁上穿一个直径为1厘米的小孔,并将纸盒的孔对着光,几天后观察小麦幼苗的生长方向。多次重复图示实验,得出植物体在单向光的照射下,会弯向光源生长的结论。
(1)甲同学觉得用成熟小麦取代小麦幼苗进行实验现象会更明显,马上被科学兴趣小组否定,你认为科学小组否定的理由是________。
(2)乙同学提出该实验缺少对照组,可把小麦幼苗放在完全密闭的硬纸盒里作为对照实验进行观察,你认为是否正确________。
(3)丙同学提出该实验尚不能得出结论,你认为该如何完善实验________。
6.小柯和小妍利用青菜幼苗(如图甲)进行了实验,他们把等重,已发芽青菜种子均匀地排列在4个培养皿中,当青菜幼苗长高至1.5厘米左右时,对各培养皿中幼苗进行不同的处理,并都用单侧光连续照射一段时间,如图乙所示。
(1)青菜幼苗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的原因是:单侧光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其背光面浓度________(选填“高于”或“低于”)向光面,背光面生长快。
(2)观察①②③,青菜幼苗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________。
(3)增加④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________是否可以产生生长素。
(4)装置④中的青菜幼苗的生长情况是________(选填“直立生长”、“弯向光源生长”或“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7.以燕麦的幼苗为实验材料,做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组实验:
实验甲:取三株长势相同的燕麦幼苗,A不做处理,B、C剪去胚芽鞘的尖端,如图甲.其中C在切口的左方放一块含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B不放,给予均匀光照.几天后A直立生长,B没有生长,C弯向右侧生长。重复实验5次。
实验乙:取三株长势相同的燕麦幼苗,D幼苗不做任何处理,在幼苗E的胚芽鞘尖端戴一个不透明帽子,在幼苗F胚芽鞘的下面一段戴一不透明物,都给予右侧单测光照射,几天后D、F弯向光源生长,E直立生长.重复实验5次.
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哪些结论无法通过实验甲得出________(选填数字)。
①单侧光照射,会引起植物向光生长②生长素主要由胚芽鞘尖端产生
③琼脂块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④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⑤植物的生长部位主要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⑥植物生长需要光
(2)实验乙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实验乙中的对照组是________(选填“D”、“E”或“F”).
(3)若另进行实验丙:切掉幼苗G的胚芽鞘尖端,在切口上方放置一块含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再给予右侧单侧光照射,请你预测一下几天后G的生长状况是??????

A.直立生长
B.不生长
C.弯向左侧生长
D.弯向右侧生长.
8.为证明光照和重力两种因素对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哪个影响更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如下探索。
材料用具:
品种、大小相同的泡胀玉米种子若干,空易拉罐四个,沙土,不透光的牛皮纸等。
方法步骤:
⑴取四个空易拉罐,分别剪去顶盖,装入湿润沙土并分别标号(甲、乙、丙、丁);在每个易拉罐内植入三颗玉米种子,放在温度适宜的阴暗处培养,待苗长到2
cm左右时备用。
⑵将甲、乙、丙、丁均用不透光的牛皮纸包严(留出幼苗生长的足够空间),放在实验台上甲、乙直立放置,在乙装置的一侧开直径1cm左右的小口,在它们的侧面0.5
m处用100
W的白炽灯连续照射;丙、丁水平放置,在丙装置的正对地面处开直径l
cm左右的小口,在它们的下方0.5
m处用100
W的白炽灯连续照射(装置如图所示);甲、乙、丙、丁的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实验现象:两昼夜后。甲直立生长;乙向光弯曲生长;丁向上弯曲生长;丙也向上弯曲生长,但与丁相比,弯曲度要小一些。请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并得出结论:
(1)由甲、乙装置内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可知玉米苗具有________的特性。
(2)由甲、丁装置内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可知玉米苗具有________的特性。
(3)由乙、丙、丁装置内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可知________。
(4)继续探究:如果实验开始后使整个实验装置失去重力,甲、乙、丙、丁四个装置内的幼苗生长方向将是:甲________,丁________。
9.小敏设计了一个验证“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的实验。
实验材料:健壮植物若干,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剪刀等。
实验步骤:①取两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去除顶芽(顶芽、嫩叶能产生生长素并向下运输),分别标号甲、乙。②用剪刀剪去甲盆植物叶片C,在叶柄断口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乙不作处理。③甲、乙两植物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叶柄C的情况。
根据上述实验同答问题:
(1)实验中去掉顶芽是否合理?为什么?________。
(2)小林认为用叶片C作研究对象不当,你认为他应选谁做研究对象?为什么?________。
(3)如对不当之处作了修改,该同学可能得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4)小军认为据此不能验证题干结论,如果让你参与实验,你准备如何完善实验设计?
________。
10.(2020八下·鄞州期末)?
1880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研究植物向光性时,曾做过如下实验:
组别
A
B
C
D
E
实验设计思路
单侧光照射
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照射
尖端套不透明的锡箔小帽,单侧光照射
顶上套透明小帽,单侧光照射
基部套上锡箔,单侧光照射
实验现象
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胚芽革不弯曲不生长
胚芽鞘直立生长
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1)由A、B两组实验可知:幼苗的向光性与胚芽鞘的________有关,并由此推断可能产生某种刺激,促进了生长。
(2)由A、C两组实验可知:产生促进生长的刺激与________无关。
(3)表中★处应填写________。
11.(2020·江干模拟)生长素有调节茎的生长速率、抑制侧芽、促进生根等作用,在农业上用以促进插枝生根,效果显著。为探究两种生长素类似物甲、乙对月季幼茎插条生根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开展了如下实验:选取生长良好、生理状态相似的月季幼茎切成5cm的插条,将插条在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均匀分组,分别在不同浓度的甲、乙两种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沾蘸5s,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生根数,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激素浓度(umol/L)
0
1
5
10
50
100
150
激素类似物甲各浓度下生根数
6
8
10
12
12
10
6
激素类似物乙各浓度下生根数
5.8
6..1
3.8
3
2
0.8
0.3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实验中用激素浓度为0来处理插条,其作用是________;
(2)表格中数据是否可以看出生长素类似物甲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效应具有促进和抑制生长的两重性?说出判断依据________;
(3)据图表分析,在1-150μmol/L浓度下月季插条对激素类似物甲的敏感度比对激素类似物乙的敏感度________。
二、人体的激素调节
12.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生长激素类药物的说明书上标明的用法为注射。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生长激素能否口服?”设计了如下方案:
①将30只体长、体重相近的幼年小白鼠,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
②甲组定时饲喂普通食物;?乙组定时饲喂等量添加了生长激素的普通食物;?丙组定时饲喂等量普通食物并注射生长激素。
③重复步骤2的操作,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小白鼠的体长和体重。
(1)人体的生长激素是由________分泌的。
(2)该实验设计分3组进行,每组样品都选用10只小鼠,主要是为了________。
(3)一段时间后,比较各组小白鼠的体长和体重的平均值:丙组的数值最大,甲组和乙组的数值相比丙组都明显较小且基本相等,则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
13.为研究桑叶提取液对患糖尿病小白鼠的降血糖效果,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①测定各组小白鼠的起始血糖浓度;②丙组小白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毫升/天,甲组和乙组小白鼠灌喂等量蒸馏水;③其它外部条件相同且适宜,连续灌喂4周后测定各组小白鼠的血糖浓度。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组别
小白鼠状况
数量/只
起始血糖浓度/毫摩·升-1
4周后血糖浓度/毫摩·升-1

健康
10
3.85
3.94

患糖尿病
10
19.46
19.00

患糖尿病
10
18.62
10.12
请回答:
(1)在实验中,每组选取10只小白鼠
而不用1只,目的是________;
(2)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14.肾上腺素和药物“心得安”都可以影响心脏的活动,从而影响动物的代谢水平。学习小组用肾上腺素和心得安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心得安和肾上腺素对小白鼠代谢水平(耗氧量)的影响。
【实验材料】小白鼠若干只、肾上腺素、心得安、
生理盐水、注射器、检测耗氧量的装置。
(1)【实验步骤】
①用生理盐水配制一定浓度的肾上腺素和心得安药剂;
②选取大小、生长状况相同的小白鼠20只,平均分为四组。A、B、C组小白鼠按下表所示注射等量药剂(用“+”表示),而D组作为对照组应注射________;
组别
注射药剂种类
耗氧量
(×103mL)
心得安
肾上腺素
A
+
1.7
B
+
2.5
C
+
+
2.1
D
2.0
③将每只小白鼠分别放入检测耗氧量的装置中,将装置放
在相同环境中。10分钟后记录每只小白鼠的耗氧量并求出各组的平均值,结果如表。
(2)【结果分析】
①为了直观比较各组小白鼠的耗氧量,小组同学用了甲、乙两种不同的图表来表示,你认为合理的是________。
②实验表明,肾上腺素对动物代谢水平有促进作用,而心得安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心得安对肾上腺和________功能亢进的患者都有很好疗效。
15.如图表示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的部分过程,请分析回答:
(1)人体内有对血糖敏感的感受器。当人体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时(如饭后),对血糖敏感的感受器会产生兴奋,作为效应器的________,在相应神经中枢的作用下会加速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________,恢复到正常水平。另外,某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也能影响胰岛素分泌。所以说,正常人的血糖浓度能保持相对稳定是________协调作用的结果。
(2)如果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就可能形成糖尿病。目前,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步骤
甲鼠
乙鼠
a
将完全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b
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c
重复b步骤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①在该探究方案中,起对照作用的小鼠是________。
②a步骤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________。
③假如按照所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④在理论上,为避免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更准确,应该________。
16.某校实验小组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的实验过程如下:取两个相同的玻璃缸,分别贴上标签A、B,实验步骤如下表:
实验步骤
A缸
B缸

1000毫升池塘水
1000毫升自来水

分别加入同时期孵化出的蝌蚪各8只并编号

加入等量的蝌蚪饲料且水温恰当

加少许甲状腺激素制剂
不加甲状腺激素制剂
(1)该探究实验作出的假设是甲状腺激素对________。
(2)在该实验设计中,有1个步骤不够严谨,请修正:________。
(3)A缸和B缸构成对照实验,其变量是________。
(4)如果要使实验结论更加准确,还应当________。
(5)针对蝌蚪生长发育,请再提出一个你想探究的问题:________。
17.糖尿病的常见症状有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等。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它的并发症,会对人体多种系统造成危害。据科学统计,2015年全球20-79岁的人中有约4.15亿人患糖尿病(患病率8.8%),另外有3.18亿人糖耐量受损(前期患病率6.7%)。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第一大国,2015年病患人数高达1.096亿人,130万人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同时据IDF预測,如果不加干预,204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6.42亿,糖尿病前期人群4.81亿,我国患者数量将上升至1.54亿。目前尚未有完全根治糖尿病办法,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核心。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疾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需要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和健康教育“五架马车”并驾齐驱。糖尿病治疗方案基本按照“生活方式干预→口服降糖药治疗→胰岛素治疗”的路径开展。饮食控制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贯穿于治疗始终,当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即开始药物治疗。
为探究口服胰岛素能不能治疗糖尿病这一问题,某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步骤一:将大小、健康状况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步骤二:甲鼠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乙鼠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步骤三:重复步骤二的操作,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葡萄糖的含量,分析得出结论,请根据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步骤一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________。
(2)请指出该实验方案在设计上存在的一处缺陷。________。
(3)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4)对于正常人来说,饱食状态与饥饿状态相比较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要________。
18.糖尿病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常见症状有多饮、多食、多尿以及消瘦等.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它的并发症,会对人体多种系统造成损害.目前,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步骤一:将大小、健康状况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步骤二:甲鼠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乙鼠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步骤三:重复步骤二的操作,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请根据实验方案回答问题:
(1)你对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
(2)在探究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小鼠是________。
(3)步骤一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________。
(4)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5)当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时,正确的做法是????????

A.马上否定原来的假设
B.修改实验数据,使结论与假设一致
C.如实记录,重新再做一次实验
(6)该实验方案在设计上存在一处严重缺陷,请指出________。
19.科学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生长激素的功能,提出以下实验思路:
①选取若干只同品种、同性别和同日龄的健康未成年小鼠实施垂体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
②对甲、乙两组小鼠分别注射等量的____。
③实验开始时和实验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体重,并记录。
④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请回答: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
(2)对垂体进行切除手术是为了________。
(3)在“实验思路”②中,对甲、乙两组小鼠分别注射的是________。
(4)预测实验结果(在以下坐标中用示意曲线表示注射后的体重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在曲线旁注明所注射物质的名称):
20.(2020八下·余姚期末)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变量是________。
(2)甲、乙两缸中蝌蚪数量“不能少于10只”,目的是为了是减小________?。
(3)通过实验,生物小组同学发现: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的时间甲缸比乙缸短。根据此结果可得出结论:________。
三、神经调节
21.如图为反应快慢的测试实验。两个同学做好准备(直尺的0刻度端朝下,起始位置为0刻度),测试者突然松开直尺,要求被测试者仅用拇指和食指将尺捏住。
(1)记录被测试者捏住尺时的刻度,这个刻度越小,说明________
(2)在相同的条件下,用这种测试方法可以比较不同人对于这一刺激的反应快慢。由此请你思考和回答问题:
①“测定反应速度”的反射弧为:视网膜→视神经→________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脊髓→脊神经→手指肌肉收缩,抓住尺子,这是一个________?(选填“简单”或“复杂”)反射。
②该实验设计思想中最可取的地方是将一个难以测量的科学问题,即人的神经系统对某一刺激所作出反应的快慢,通过设计转化为一个可测量的易操作的问题,即转化为________。
22.科学探究:你经常熬夜做作业吗?那么熬夜会不会影响第二天学习时的反应速度?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打算在暑假期间仿照课本用尺子“测定反应速度”的方法进行实验,手指捏住尺子的位置与尺子下端的距离越小,代表人的反应速度越快。他们初步制订计划如下:请一位同学连续在三个晚间的三个不同时间段开始入睡,第二天均在早晨6点30分起床,进行正常的学习和运动,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反应速度的测定。以上为第一轮实验,之后再重复两轮,计算出三轮实验中所得数据的平均值。每轮之间间隔三天,这三天之内保持充足睡眠。他们设计的记录表如下:
睡眠充足
(22?点以前入睡)
睡眠较少
(23-24?点入睡)
睡眠过少
(凌晨?1?点以后入睡)
第一轮测定(cm)
第二轮测定(cm)
第三轮测定(cm)
平均值(cm)
请分析回答:
(1)实验中,当被测同学看到尺子下落时,立即用手指去捏尺子,这种反应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完成该反应的神经结构叫做________。
(2)该兴趣小组制订的计划尚不够严密,请你为他们提出改进建议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3)如果实验设计科学合理,根据你的生活经验,预期结果应是________。
(4)关于“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你还能提出哪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呢?
________(至少提出两个)。
23.通过下列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认识脑的功能,并以此指导我们的生活。
研究成果一:切除小白鼠的大脑,小白鼠失去知觉,但心跳和呼吸仍在进行,胃肠依然能够消化。
研究成果二:切除了小白鼠的小脑,小白鼠的动作变得很不协调,步子迈得大而不稳,腿抬的高而笨拙,吃食物时,嘴不容易准确地碰到食物。
研究成果三:切除小白鼠的脑干,小白鼠的呼吸、心跳停止,立即死亡。
(1)“植物人”没有意识、感觉和运动,可以判断________。
(2)“舞蹈症”患者的动作不准确、缺乏平衡感,可以判断是脑的________发生了病变。
(3)在体育课上,老师嘱咐同学们在运动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后脑,利用上述研究成果,请你作出解释
(4)为了有效地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在骑摩托、滑冰时要采取哪些保护措施?________。
24.许多地方实施了禁止酒后驾车的“禁酒令”。为什么要实施“禁酒令”?小敏猜想:
①可能是饮酒后人的反应能力下降;
②可能是饮酒后人对红、绿灯颜色的辨别能力下降;
(1)你的猜想,可能是饮酒后人________?。(除小敏猜想外)
(2)为了验证猜想①,小敏对一些成年人进行了饮酒前后反应能力的测试,具体操作如下(如图):
A.小敏将直尺一端拿住,0刻度朝下,让被测试者将拇指和食指放在直尺0刻度附近;
B.小敏突然松开直尺,被测试者迅速将直尺夹住,记录被测试者夹住直尺处的刻度值;
C.被测试者重复上述实验3次,计算平均值填入表中。
小敏对参与人饮酒前进行测试的目的是________。
(3)表中数据说明,饮酒后人的反应能力________。
参与人
A
B
C
D
E
F
G
H
I
J
K
饮啤酒数/杯
2
2
4
4
6
6
8
8
10
10
10杯以上
饮酒后反应/厘米
18
15
19
15
22
22
24
25
26
28
无法完成测试
饮酒前反应/厘米
14
13
14
12
13
14
13
12
12
13
13
25.(2018八上·杭州期末)根据下列青蛙反射实验回答问题。
甲:脊蛙制备:用一块纱布封住蛙的躯干,露出头部,然后用剪刀插进蛙的上、下颌之间,在头部齐鼓膜之后将蛙的头部剪去,留在椎管里的便是蛙的脊髓。用小钩钩住蛙的下颌,并把它挂起来。
乙:搔扒反射:将浸了浓度为0.5%的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蛙腹部的皮肤上,蛙的四肢都向腹部搔扒,直到纸片被除去为止。
丙:将探针插入蛙椎管,破坏其脊髓。再重复上面的实验,观察反射活动是否还存在。
(1)脊蛙的特点是,反射活动只受________而不受________的控制。
(2)在丙实验中,反射活动是否存在?答:________。
(3)如果剥离青蛙下肢的皮肤,在青蛙下肢的肌肉上贴上浸有浓度为0.5%的硫酸溶液的小纸片,是否有缩腿反射发生?答:________。为什么?答:________。
26.条件反射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生活经验积累的结果.某同学在学习了条件反射建立的有关知识后,设计并实施了如下实验:
①在鱼缸的中间加一块隔板,在隔板下面事先开一个洞,左边投饵室的小滑轮上悬吊一个饵料夹,鱼缸左侧悬挂一盏小灯泡.
②将饥饿一天的金鱼移入鱼缸内,让它熟悉环境1小时.开灯1~2次,金鱼对光没有明显反应.
③随后再开灯,在灯光刺激5﹣10秒后,由滑轮吊下饵料夹投放饵料,吸引金鱼游过孔洞取食,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强化训练2次.
④一段时间后,经过灯光和饵料的多次结合,即使只给灯光刺激,金鱼也会游过孔洞取食.
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1)根据李红的实验设计,你认为她提出的问题可能是:金鱼会对灯光的刺激形成________吗?
(2)从神经调节的角度来看,由灯光刺激引起的金鱼游过孔洞取食属于________反射;该类型的反射是在________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________的参与下形成的,完成此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________.
(3)通过实验可以看出,使金鱼建立“灯光﹣﹣游过孔洞取食反射”的重要条件是使灯光与________反射多次结合.
四、动物的行为
27.请根据以下材料,完成有关的探究实验:
资料一:繁殖期间的雄性三刺鱼腹部会变成红色,相互间经常发生猛烈的搏斗。
资料二:身穿红色衣服的人经过鱼缸时,鱼缸中腹部变红的三刺鱼会出现攻击行为,而对穿非红色衣服的人无反应。为了探究引发繁殖季节的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生物实验小组将自制的4种模型分别投入到4个鱼缸中(内有大小基本相同的繁殖期间的雄性三刺鱼各1条),观察三刺鱼的反应情况。模型形状与颜色和三刺鱼的反应情况记录如下表:
鱼缸
模型
三刺鱼的反应
1号
三刺鱼外形,腹部灰褐色
无反应
2号
三刺鱼外形,腹部红色
有攻击行为
3号
鲳鱼外形,腹部灰褐色
无反应
4号
鲳鱼外形,腹部红色
有攻击行为
(1)如果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验证该假设的最简单的实验组合是1号和2号。
(2)1号和2号、3号和4号两组对照实验的变量都是________;通过这两组对照实验,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
(3)若以鱼体外形为实验变量,上表中可以形成的对照实验组合有________。
(4)如果去掉2号、3号两组实验,只考虑1号和4号两组的实验,大家认为得出的结论会不准确,请说明理由________。
(5)雄三刺鱼的攻击行为是由它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这种行为属于________行为。
28.在研究动物行为时,常用到“迷宫实验”。如果人走迷宫,可以在正确路口做标志,以便下次走得更快些。那么小白鼠会怎样呢?
⑴假设1:小白鼠有学习能力;假设2:在迷宫的正确路口做标志,能提高小白鼠走迷宫的能力。
⑵探究过程:①设计如图所示迷宫。②将小白鼠分组编号,实验组正确路口放置彩色纸,对照组不放彩色纸。③将小白鼠逐一放入起点A,并记录其到达终点B的时间。④把数据逐一记入表格(单位:秒)。
组别
号别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实验组
1号鼠
69
43
12
25
17
2号鼠
87
49
58
46
41
3号鼠
53
39
15
32
14
对照组
4号鼠
92
32
38
13
19
5号鼠
60
41
37
66
33
6号鼠
63
19
13
30
12
⑶结论1:小白鼠________学习能力;
结论2:在迷宫的正确路口做标志,________。
29.根据摘选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在森林地面以下的土地中充满了由小型哺乳动物开掘的隧道和通路,形成了一个蜂巢状的世界,这些小动物中有白脚鼠、鼷鼠和各种地鼠.在这些小小的打洞者中,贪吃的地鼠能发现和吃掉大量的锯齿蝇蛹.它们吃蛹时,把一只前脚放在茧上,先咬破一个头,它们显示出一种能识别茧是空的还是实的特别本领.
资料二:蓬莱海洋极地世界里,海豚表演的跳高顶球、跳迪斯科、转呼啦圈等节目往往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资料三: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如果在侦查蚁回巢穴后用樟脑丸放置在洞口,发现蚁群会不知所措,找不到食物.
(1)资料一显示,地鼠在控制锯齿蝇方面具有惊人的能力,这一事实说明:在自然界中,动物在________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海豚的表演属于________行为,原因是这种行为是由________而获得的.海豚属于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方式是________,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3)在蚂蚁的社会行为中,蚂蚁的通讯是依靠________.
30.(2018七上·湖州期中)为探究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的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这个问题,某同学模拟环境做了一个实验,并测得以下一组数据:
干细沙的温度
湿泥土的温度
表面
26℃
24℃
2厘米深处
24℃
23℃
4厘米深处
22℃
22℃
6厘米深处
20℃
21℃
(1)该实验中,电灯光模拟沙漠中的________。
(2)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写出其中的一条结论。________。
(3)根据所测数据,你能对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子里的问题作出解释吗?________。
31.?某同学经常看到蚂蚁吃饼干之类的含糖食物,但从没有看到它们吃酸味、辣味的东西,于是设计了如下“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的食物”的实验:
材料用具:一小窝蚂蚁,纸盒一个,滴管两支,消毒棉花团若干,糖水、清水各一小杯
实验步骤:
①取两小块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分别滴入浓糖水和清水,放置在纸盒的一侧.
②将一小窝蚂蚁放在纸盒的另一侧.
③3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蚂蚁的取食情况.
请根据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实验的假设是________?.
(2)这个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
(3)如果有较多的蚂蚁在________?的棉花团处聚集,则说明蚂蚁喜欢甜的食物.
(4)为了要获得准确的结果,往往要做多次实验.这种做法称为?________?.
A.设置重复组?
B.求平均值?
C.设置对照组?
D.排除无关变量
(5)请设计一个用于记录观察结果的表格.
五、体温的控制
32.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象,如图所示;
日龄
1
2
3
4
5
6
体温(℃)
35.9
34.0
31.7
37.3
35.4
38.5
日龄
7
8
9
10
11
12
体温(℃)
36.4
37.0
38.7
38.7
38.7
38.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是________。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________。
(3)分析图象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它在2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3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
33.(2020·杭州模拟)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
???;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象,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是________。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3)分析图象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它在
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
34.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中枢。
【实验步骤】①取性别与年龄相同的、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数十只成年小白鼠,分成两组并标记为甲组、乙组。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组小白鼠的下丘脑,乙组小白鼠不作处理。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甲组小白鼠置于10
℃的环境中,乙组小白鼠置于30
℃的环境中,其他条件都相同。
⑤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写出③的操作步骤:________。
(2)实验设计方案中有不妥之处,请提出并改进:________。
(3)若假设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若假设不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4)如果实验安排在同一组小白鼠身上进行,你认为可行吗?________。如果可行,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如果不可行,请说明理由。________。
35.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小白鼠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脑干中的下丘脑,某科研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两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
③把甲、乙两鼠置于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室内温度调为2℃,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________鼠。
(2)若甲鼠体温________,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无关。
(3)以上实验步骤中还存在两点缺陷,这两点缺陷是: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36.(2017八上·临海期末)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等情况而改变。那体温会随运动强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吗?晓东在家里利用体温计、跑步机等器材进行了下述实验:
Ⅰ.晓东在跑步机上快走10分钟后,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7.2℃;
Ⅱ.休息30分钟后,晓东在跑步机上快跑10分钟,再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7.5℃;
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晓东得出:人的体温变化受运动强度的影响,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
(1)晓东把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带到学校里和老师及同学分享,大家发现晓东的实验有一个明显的不足,请帮晓东改进:
________;
(2)进行剧烈运动后,晓东脸变得通红,这个原因是由于运动时人体的________产生大量的热,脸部皮肤中的血管处于下图中________(填字母)状态,导致皮肤中血流量的改变,从而出现满脸通红的情况。
这一情况可帮助人体散热。
(3)人体的体温调节是在神经系统和________协调工作下完成的,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实验后晓东上网查阅资料发现:运动中散热过程落后于产热过程,所以体温会逐渐升高。长跑之后,人的体温可能升高到38.5℃,更剧烈的运动时,直肠温度甚至会超过40℃,肌肉温度可达41℃。而42℃在人体里是个临界值,超过这个温度组织会因为蛋白质凝固坏死的!
答案解析部分
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答案】
A组的蒲公英长出叶片较大、叶缘缺刻小的叶;B组的蒲公英长出叶片较小、叶缘缺刻大的叶;长在荫蔽处且生长良好的蒲公英的根
2.【答案】
(1)植物的根具有朝向较湿润的地方生长的感应性现象(2)A;A盆根分布均匀,B盆根多数向浇水多的方向生长(3)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
3.【答案】
(1)建立假设(2)对照(3)小于(4)B
4.【答案】
(1)根的向地性;对地球引力的刺激作为的反应(2)控制变量
(3)将栽有正常生长的植株的花盆横(侧)放,等植株弯向上方生长后,再摆正花盆
5.【答案】
(1)小麦幼苗长势旺盛,实验现象更明显(2)不正确,由于在完全密闭的硬纸盒内没有阳光,小麦生长缓慢,无法形成对照(3)同样条件下多做几组该实验
6.【答案】
(1)高于(2)顶芽(3)子叶(4)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7.【答案】
(1)①③⑥(2)植物感光的部位;D(3)A
8.【答案】
(1)弯向光源生长(2)向背地方向生长(3)中立对芽生长的影响大于光照对芽生长的影响(4)智力生长;水平向前生长
9.【答案】
(1)合理,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影响(2)A,避免其他叶片产生的生长素影响(3)叶柄脱落(4)另设第三组丙,去掉A叶片,在叶柄端口附上含生长素的羊毛毡,叶柄A不脱落
10.【答案】
(1)尖端(2)光照(3)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11.【答案】
(1)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对照(2)不能,表格中可以看出低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甲促进生长,无法看出高浓度抑制生长(3)低
二、人体的激素调节
12.【答案】
(1)垂体(2)避免偶然性(3)注射有效
13.【答案】
(1)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2)桑叶提取液对患糖尿病小白鼠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效果,但在四周内不能降到正常水平。
14.【答案】
(1)等量的生理盐水(2)甲;甲状腺
15.【答案】
(1)胰岛;降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2)甲鼠;防止小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多用几只小鼠
16.【答案】
(1)蝌蚪生长发育有影响(2)第①步应在两个玻璃缸内都加入1000ml池塘水
(3)甲状腺激素(4)重复试验(5)水温会影响蝌蚪的发育吗?
17.【答案】
(1)避免小鼠自身产生胰岛素的干扰或防止小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干扰实验(2)多用几只小鼠进行实验或设置重复组实验(3)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口服胰岛素不起作用(4)多
18.【答案】
(1)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2)甲鼠(3)避免小鼠自身产生胰岛素的干扰或防止小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干扰实验(4)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口服胰岛素不起作用(5)C(6)多用几只小鼠进行实验或设置重复组实验
19.【答案】
(1)生长激素对小鼠生长的影响(2)避免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干扰实验
(3)等量的含生长激素的生理盐水和生理盐水(4)
20.【答案】
(1)甲状腺激素(2)实验偶然性(3)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发育
三、神经调节
21.【答案】
(1)被测试者的反应越快(2)视觉;复杂;抓住尺子的长度
22.【答案】
(1)反射;反射弧
(2)应该找多名学生,分别测不同学生的反应速度;休息时间应该选择在相同的时间
(3)睡眠时间充足,反应速度快;睡眠时间较少,反应时间较快;睡眠时间过少,反应时间最慢。
(4)人的反应速度与性别有关吗?人的反应速度与测试的尺子长度有关吗?
23.【答案】
(1)植物人肯定没有受伤的部位是脑部(2)小脑(3)脑干位于后脑部位(4)要带头盔
24.【答案】
(1)控制能力下降、情绪激动等(合理即可)(2)设置对照组(3)下降
25.【答案】
(1)脊髓;脑(2)不存在(3)没有;反射弧不完整
26.【答案】
(1)条件反射(2)条件;非条件;大脑皮层;反射弧(3)非条件
四、动物的行为
27.【答案】
(1)红色是导致繁殖期间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2)腹部颜色;红色是导致繁殖期间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3)1号与3号、2号与4号(4)1号与4号模型中包含2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的要求(5)先天性
28.【答案】
有;不能提高小白鼠走迷宫的能力
29.【答案】
(1)维持生态平衡(2)学习行为;后天的学习;胎生哺乳(3)气味
30.【答案】
(1)阳光(2)表层温度高,内层温度低或干细沙的表层温度比湿泥土的表层温度高或干细沙的表层温度与内层温度温差比湿泥土相对应的温差大
(3)在沙漠地带白天表面温度高,而砂层下面温度低些,蝎子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可以避开炎热的天气,更好地保存自己
31.【答案】
(1)蚂蚁喜欢甜的食物(2)糖(3)加糖水(4)A(5)设计的记录试验数据的表格如下:
五、体温的控制
32.【答案】
(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不可靠;另测一只雏鸡的体温,无法排除偶然性
(3)在高温环境中,黄腹角稚同化的能量用于产生热能,维持体温,更多的用于生长、发育
33.【答案】
(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不可靠;只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实验具有偶然性
(3)9日龄后,雏鸟具备恒定体温功能,在20℃的较低温度下,散热量较大,需要通过提高产热量维持其恒定的体温。
34.【答案】
(1)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
(2)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
℃)的环境中
(3)甲组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组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甲、乙两组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
(4)可行;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35.【答案】
(1)乙
(2)体温明显下降
(3)实验前未测定甲、乙鼠的体温;未重复实验,且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
36.【答案】
(1)未测量安静状态时的体温(2)骨骼肌;B(3)激素(内分泌系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